糊塗是一種境界

小孩問俺:叔叔糊塗,1+1都不知道是幾!是啊,1+1到底是幾呢?
正文

憤青們該如何憤? (圖)

(2008-07-23 20:59:02) 下一個


前幾天從一哥們那借來《貞觀長歌》,據說是有點意思,就有一搭無一搭的看了一遍。大體還可以,除了那個公主讓人受不了:那倆大眼睛,一個長在青島,一個長在烏魯木齊,一說話就讓人起雞皮疙瘩,本來想著看著看著就能習慣,結果不行,80多集啊,看完非得肺炎不可。隻能她一出來就跳過。

閑話少敘,劇裏有一個人物--大名鼎鼎的魏征魏大人讓人印象深刻。此公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以挑皇帝毛病找樂,而又能讓皇帝為之折服的人。用現在的話說,魏征就是一罵了一輩子憤青。總結其特點,以為有二:

1.飽覽群書,憤之有道。魏征原來不是李世民的人,宣武門之變後才歸順的李世民。李世民知道其為一剛直不阿,不畏權貴的人,更知道其為通曉古今,鞠躬盡瘁之人。因此沒有殺而是勸其保了自己。果然,魏征保了李世民後,和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一起烘托出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唐帝國,留下了中國曆史上最燦爛的貞觀盛世。

另一個要提到的憤青是青年時代的毛爺。在滿清滅亡以後的幾年,國內軍閥混戰,愛國憤青們把遊行抗議當成家常便飯。而此時的毛爺卻到北大圖書館當了一個雜役,借工作之便大讀聖賢之書。五四運動時,毛爺自己跑到孔廟,不知道是參拜呢,還是立誌去了。總之毛爺當時的主要時間是放在飽覽群書上了,為其將來找到救國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2.憤奮不已,一憤到底。魏征老大人天生一副敢於犯上,直言進諫的性格。也搭著他老人家的命好,碰上李世民這個不為皇帝尊嚴所累的英主,終其一生都受到李世民的厚愛。魏征也得以在高位上盡其一生憤青之本色。琢磨一下當時朝堂上的氣氛,一定是比較民主,比較開放的。

毛爺更是一憤到底。從打孔廟回來後,就開始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分析中國當時的現狀,後來拉起隊伍,由小到大,百折不撓,最終成為開國之君。對比古今中外曆史上各位開國之君,哪一位能有毛爺這般曆盡艱苦還能一憤到底的?毛爺後來的是是非非不在本文的討論,已經有很多的著作了。就說其在開國以前,是值得各位憤青們借鑒的。

想想過去,看看現在,問題就來了:究竟現在的中國政府更像老哈文裏提到的昏庸偏安的南宋小朝廷呢,還是更像李世民的開明民主的朝廷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你認為更像前者,趕快學毛爺,找到可以建立新新中國的良方;如果你認為更像後者,那就學魏征,無論人在哪裏,都可以說出你對政府的諫言和良策。當祖國受到無理的挑釁時站出來,討個公道。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