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今年3月23日世界日報。以下是鏈接: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6180299?from=wj_catelistnews
九○年代初期我來美國之前,住在閩南小城,買菜很方便,街頭巷尾都有賣菜的地攤,走出家門就可以買到菜。
那時沒有超市,隻有菜市,大多菜市是在室外的,最多搭個棚子遮風擋雨。正規的菜市雖然遠一點,也不過五百米,裡麵有街廊式的攤點,家禽、海鮮、水果、蔬菜、乾貨俱全。我太太每天早上提著菜籃子買菜,雖然她喜歡挑挑揀揀,但是買一回菜,來回不會超過一小時。
來到美國之後才知道有超市。在西雅圖,比較大的有Costco這種大型倉儲式超市,而我們華人說的超市,一般是指食雜店超市。我們住在離西雅圖市區十英裏的社區,就近一點買菜的話,有美國的食雜超市QFC、Safe Way、Frey Meyer和Abersion。因為這些店都是一英裏左右的距離,走路要二十分鐘,都是開車去大宗購物,買一次菜放冰箱,可以吃一周。
想吃中國菜的話,就要開車到西雅圖華埠,不堵車的話,半小時就可以到達。九○年代初期,西雅圖華埠最大的超市是越華超市和合成超市,越華超市兼賣藥材和一些生活用品,合成超市基本上隻有食品雜貨。
這兩家超市有很多美國超市鮮有的食品,蔬菜類如苦瓜、白蘿蔔、小南瓜、空心菜、韭菜;水果類如龍眼、荔枝、楊桃和木瓜;其他食品如老乾媽辣椒醬、韓國泡菜、油條、豆漿、生麵;還有一些美國人不喜歡吃的豬肝、豬腰、肥腸、雞爪等等食品。
在華埠的老街區,還有一些小型的食雜店,而且比這兩家超市便宜,住在華埠的老人可以走路到這些小店買菜。一九九三年我剛來西雅圖的時候,七十九歲的老爸就帶我坐公車到這些小店買菜。自從有汽車之後,就很少到這些小店買菜了。
隨著西雅圖亞裔越來越多,很多亞裔超市連鎖店都在市區周圍新開張,比較大的有兩家九九大華超市、兩家百佳亞裔超市。就我的住處來說,去百佳超市隻有兩三英裏,雖然比去中國城超市貴一點,但是停車方便,節省時間,就很少到中國城買菜了。
在華人超市買菜,比美國超市便宜,而且和美國的超市一樣,可以挑選,也可以及時退貨。
但是華人的超市蔬菜常常沒有清洗乾淨,肉類也不像美國人開的超市新鮮,我幾次買了盒裝的螃蟹,商標上是標註新鮮食品,其實已經變質了,買回來之後才發現上當。
以肉類為例,Costco的肉類最新鮮,而且價格比零售超市便宜;但是零售超市常常有買一送一的肉類食品,就比Costco便宜很多。這種買一送一要注意觀察,有的質量還很好,有的是庫存時間長一點,質量也差一點,是否購買得看眼力。
在華人超市買菜,除了能買到亞洲特色的食品之外,到年終的時候,隻要購買幾十美元的東西,都有免費的掛曆贈送。兩年前,我每年的掛曆都是來自中國人的超市,或者是中國人辦的銀行;而在美國超市和店家,幾乎沒有贈送掛曆的,這也是中國超市年終吸引顧客的重要原因。
華人店家都是在十二月贈送掛曆,這兩年被疫情困擾,我買菜的來路越來越多,有時網購,有時到Costco買食物,兩周都不必買菜,還有時到附近的中小型超市買菜,結果就錯過了去華人超市買菜的機會,等到元旦了,才想起沒有掛曆,隻好去向朋友要了。
到中國超市買菜,每年有一本華文的掛曆,都牽掛著華裔的垂愛。每逢佳節倍思鄉,一本掛曆,把華人滿腹的鄉愁,變成購物的動力。
一本掛曆也不是憑空得到,還要購買一定數量的貨品,華人超市的這一招,不知道每年多掙了多少錢,為何老美的店家都想不到呢?
最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