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3年4月來美國的,是父母辦理移民過來的,那時已經42歲了。我們一家三口,兒子隻有10歲。到美國來的時候我還欠著親友機票錢300美元。為了生存,我在餐館洗碗,幫人整理花園草地、搬家和修房子等等。盡管到處看報或托人幫忙,還是經常無活幹。所以不管碗盤堆成山照洗,櫥櫃重如牛照搬,屋頂再陡也抖著上。我自恃下鄉十年的磨煉,心想隻要能夠挺起腰直起身就不怕!
我至今清楚地記得剛來美國那些日子,因為太太找不到工作,而我卻找到了一家餐館洗碗,她沒有事幹,心情很不好,就到餐館看我洗碗,那時我們都沒有汽車,她是和我一起坐公車到餐館的,她自己一人先回家,因為孩子還不到12歲,孩子不能自己一人在家。有一次我回到家裏時,她一個人躲在房間裏哭。因為我們住的是親友的房子,一家三人睡在一個房間裏,兒子是睡在地板上的,晚上起床的話不小心就踩到兒子,有一次真的踩到了,好在兒子不痛。兒子來美國的時候,一直哭,他怕我們帶他來美國以後就不帶他回去了,現在想讓他回國,除非是讓他和我們一起回國探親。生活的壓力使我在來到美國半年之後,沒有時間看過一片電視劇。那時除了打工掙錢。什麽娛樂活動也沒有,好在還有一個海華文藝節。
每年的海華文體節目活動,有各種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一般都稱“海華文藝節”。主要讚助單位是中華民國駐西雅圖台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了海華文藝節之外,華人的其他文體活動寥寥無幾。乒乓球比賽隻是其一。但在過後的幾年,每年一度的海華規模越來越小,不知道什麽時候,海華文藝節在西雅圖就完全消失了。也許沒有人去探討這個原因。在我看來,這也許是因為中國大陸一批文體優秀人才僑居西雅圖,開辦各種文體活動教學訓練,舉辦各種演出和比賽,使華人文體活動水平更高,更加豐富多彩。
我來美國不久,第一次參加乒乓球賽是因為我去修理汽車,車店老板是體育愛好者,問我要不要參加,我還猶豫了很久,參加比賽是要交報名費的,還少打了一天工,後來還是參加了。他每年都協辦海華文體活動。舉辦這場比賽的準備工作很多,地點是在一個學校,他要找人搬八張球桌,自己開汽車載桌子。在比賽中,我才發現西雅圖的乒乓球水平還是很高的,我這個在中國漳州的職工比賽中打球還算中等水平的,來到美國參加“海華”球賽,竟然是排在低分組。而且打球的人很講究,球衣球褲球鞋都是乒乓球專用的,除了決賽半決賽。比賽也沒有裁判,球場秩序很好,都是義工服務現場。參加一次比賽,使我從“海華”更加了解了美國的社會,美國還真是一個和諧的社會,辦一場比賽不花政府一分錢。人人是社會的主人。
開修車店的人肯定不缺錢,他為了“海華”,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他家裏還有乒乓球桌,還邀請我到他家裏打球,其實他的乒乓球打得不好,工作也很緊張,我在他家裏打球的時候,他的電話就不斷。他請我到他家裏打球,是因為他認為愛好的交往可以讓人放下金錢地位和身段,接近社會方方麵麵的人,更加讀懂這個世界,也使自己活得更加有意義。我從他身上讀出了“海華”的意義。活著不隻是為自己,還為他人。
現在西雅圖華人文體活動可以說是如火如荼 ,以文藝演出最為火爆。西雅圖華人文藝團體就有幾十個,幾乎是每個周末都有演出,隨便一次演出的水平就比當時的海華演出高得多。但是不管水平如何高,海華文藝節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