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問題一直非常納悶,為什麽有那麽多的同學會,就很少有同事會。是不是同學的友情就比同事的友情多一點,所以相會要多一點。
我不知道大家想法如何?我隻談自己個人的看法。這麽多年來,我一直有與中學和大學的同學來往,其實我在中學隻是讀了兩年初中,大學隻讀了三年電大。而我在中國工作十幾年,和十幾年的同事幾乎沒有來往,也覺得沒什麽話可說,更不用說什麽同事會了。可是同學就不同了,同學情結一直在我心中。
我想,重同學輕同事的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同學的相對穩定,穩定就有時間了解產生感情。你一個班級就那麽幾十個同學,但你出來工作之後,你的同事可能幾百個幾千個。即使是小的單位裏,一般同事的的變動也比同學大多了。同學的目標是學習,沒有根本的厲害衝突,同事的目標是工作是加薪是競爭,容易互相猜忌和互相攻擊,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
第二個原因應該是同學的年紀比同事小,中學同學是十幾歲的少年,大學同學也是二、三十歲的青年,青少年在一起學習,有教室空間的局限,比起單位同事的空間小多了,所以也更容易產生感情。正應了那句“哪位少年不多情,哪位少女不懷春。”而單位同事呢?老中青都是同事,上班幹活下班回家,有話要說也是工作上的話,太無聊了。要說知心話還要回家找同學。
如果說我對初中同學的感情更加深刻,那是因為我們上初中的時候遇到了文革。我在1964年9月才讀初中,一年半之後就來了文革,直到1969年初下鄉,同學們才分開。所以實際上我的中學同學在一起的時間有4年半。那4年半是中國當代史上最有故事的年代,所以最使人記憶猶新。作為生活在那個年代的青少年同學們,當然對彼此之間的交往最刻骨銘心。不管是愛是恨,是愛情或者是友情,不管是造反派保守派還是中間派,歲月裏燃燒的激情永遠記載在我們的青春的史冊上。以後的歲月不管多麽漫長,都沒有那種激情了。有激情的歲月產生的感情也使我們最刻骨銘心。
我的第二次校園生活是在80年代,1980年我從土樓鄉村回到閩南故鄉龍海縣,忙完結婚之後就開始補習中學課程,使自己的程度達到高中畢業水平。我原來初中隻讀一年半,從83年起,在夜校補習兩年之後,85年考上中央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電大第一學期我在龍海讀,第二學期因為我的工作調到漳州,轉學到漳州薌城區讀,直到88年秋季畢業。
1986年電大同學留影
在我讀電大期間,我認識了好些同學,直到現在還有來往。為什麽我和電大的同學感情深?因為在我們班同學中,我是年紀最大的之一,大家都把我大哥。電大雖然是業餘時間上課,但是每周也有幾個晚上大家要在一起,有時候經常要到某個同學家裏一起學習,都是婚嫁的年齡了,更容易產生感情。再說,讀中文的人大都感情比較細膩,浪漫又不失妗持,喜歡幻想又很現實。三年之後,不僅同學之間感情深厚,師生之間的感情也不錯,有同學和師生之間成為夫妻的都不是什麽秘密。和電大同學的交往,雖然沒有那種激情年代的狂熱和單純,但是確是很實在的感情,直到現在電大的同學還年年聚會。那年我回國,電大同學聚集得最齊全,平時聚會人就較少,也說明我和同學的感情不錯。
所以 我的相冊裏隻有初中同學的合影和電大大學的合影,沒有同事的合影。這些照片就是我的重同學輕同事的見證。不知大家對同學同事的理解如何?
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