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兒時的樂趣,遊戲
(2012-05-26 10:43:11)
下一個
這一說到憶童年,還真的打開了記憶的閘門。那兒時的記憶就如那閘門後的洪水洶湧澎湃,奔騰而出。兒時,當然除去學校的學習和活動,看閑書,更多的還是玩耍,淘氣。和現在的孩子比起來,真的覺得要幸福很多很多,雖然可能學業呀才藝呀沒有積累那麽多,可是也沒有怎麽妨礙我們現在行走世界,快樂人生呀,相反,那輕鬆的童年時代給我們,還是留下了很多很美好的回憶的。不過,我這就不算寫文了,隻是記錄而已。
看了多多介紹的小時候的遊戲,真的好佩服,佩服多多的研究精神,頭頭是道,厲害!更佩服她的的記憶力。唉,年齡不饒人呀,我這記憶力可是大大衰退,真的記不住了了,簡單記錄,湊合吧,哈哈。
跳繩,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但我好像跳繩兒不是特別多,因為我不願意搖繩兒,大多就逃避了。
玩兒“拐”還是比較多的,東北管“拐”叫“嘎啦哈(三聲,輕聲,四聲)”。東北人比較粗線條一些吧,一般是玩兒豬嘎啦哈。嘎啦哈的好壞,還有挺多講究的,要形狀,要大小,好像還有光澤吧,往往還會用有顏色的紙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可能紅的會多一些,反正都是評價的標準。在東北時,我好像還收集了一套10來個成色比較好的豬嘎啦哈。到了“關裏”,才發現大家玩兒的更多的是“羊嘎啦哈”,而且是那種比較小巧玲瓏的更受大家的歡迎,名詞也不一樣,這裏叫“拐”。不過因為到“關裏”時就已經是初中後期了,就沒有怎麽再玩了。
對玩兒拐,記憶最深的好像是其有季節性,每年總是玩兒一陣兒歇一陣兒,不過忘了什麽季節是當季了,記憶中好像既有冬天也有夏天的,嗨,算了,不費勁了。可是就是這個季節性的玩兒拐,實在是把我那比較沒心沒肺的性格表現得一覽無餘。玩兒拐多年,我好像就沒有代表過哪家,沒有和誰是一夥兒的。因為每年玩兒拐,我總是那個“燒火”的,而且是自始至終!原因很簡單,每年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技術都不是一般的爛,所以兩家都不願意要我,往往是大家照顧我(可能是我比較賴皮非要人家帶我玩兒吧),反正兩家都是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就帶著我玩兒了。然後,我就會非常努力,加班加點兒地練,在短期內,好像一般是一個星期左右吧,把技術提高起來讓大家刮目相看,成為玩兒的最好的那一個,就又成了兩家搶著要,最後雙方妥協,要我必須不偏不向地公平幫助兩家。就這樣每年都是自始至終地“燒火”,而且是周而複始,就沒有“進步”過!現在想起來都想罵一句:這個沒心沒肺的,怎麽就記吃不記打不長記性呢?
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印象最深的樂趣還真不是玩兒“拐”。
那個時候的孩子,好像都對雜技情有獨鍾吧,我聽過許多同齡人都有相同的記憶,然後抱怨現在的孩子的身體都跟“搓衣板”一樣地硬,因為我們那時候很多人都能後彎腰之後,手抱著腳,讓頭從兩腳之間探出來吧。我也不例外,比較喜歡練習這樣動作。
最開始練的是彎腰,也就是下腰。初期練習的時候,身體太硬,容易摔跤,為了安全,要有輔助物才行,比如靠在牆上或躺在床(炕)上什麽的開始。練習動作的過程都差不多,比如如果是借助牆的話,就是背靠著牆,把兩隻手從頭頂讓手指尖兒朝下放到牆上,一開始的時候可能要一隻手一隻手地才能在不太疼痛的情況下把手放到牆上合適的位置,兩隻手都到了牆上後,試探著讓身體和牆有點距離,這樣身體就有了初步的拱形。這個動作比較容易,掌握了之後,就開始練習讓兩手扶著牆慢慢往下走,最後能放到地上的時候,就達到了下腰的程度。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在沒有任何輔助物的時候,彎腰後仰,兩隻手直接放到地上。之後就是細節的追求了,比如手和腳的距離最近能達到的程度,彎腰四腳著地走路的距離,等等。當然,最終目的就是手抱著腳把頭伸到兩腳中間,看看大家的反應。
另一個是靠牆倒立,練習的目的是筆直倒立和平地空翻。這個遊戲的魅力是既可以一個人玩兒,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多幾個人一起玩兒。
那時候,一有時間,就會跑到一個事先偵探好了的可以倒立的牆邊兒去練習。這個牆裏麵的布局要是那種不能經常有人的地方才行,比如走廊呀,倉庫呀,空房間什麽的,否則咚咚的腳上牆的聲音,是一定會把大人引出來的,那就少不了要挨訓了。
一個人玩兒,比較簡單。衝著牆,稍微助跑,使力,手著地,然後腳上牆。達到腳能上牆,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的,一開始,腳往往會在半空中就變了方向,不是力量不夠落下來了,就是倒向了傍邊,甚至是用力過度,腳碰到了牆上又被反彈回來了,當然即使是沾一下牆,也比夠不著要離目標更近一些,因此一開始腳能上牆時,那力量總是要多餘很多,還是很考驗牆的承受力的。當多次練習腳上牆了之後,就慢慢會掌握力度了,腳上牆的聲音也會越來越溫柔了。
腳能上牆之後,技術指標就分了方向。
一個指標看的是如何能讓身體貼到牆上離牆最近,因為離牆越近,就是身體越直,身體的平衡也越難掌握,如果能夠離開牆也能保持平衡,就是能筆直倒立了,而如果直接能翻起來就能不靠牆筆直倒立,這個動作的練習就成功了。然後就是練習倒立用兩手行走了。
另一個方向就是練習手慢慢移動離開牆,腳慢慢順著牆往牆根兒走,這樣身體就越來越接近拱形,越要求身體的柔軟度。
再一個就是練習在往牆上翻的時候,讓手離牆越來越遠,這樣腳上牆後身體就是從一開始就有比較大的弧度的拱形,難度也就越來越大了。漸漸的,手距離牆越來越遠,腳離地越來越近,最後就可以不用經過牆這個輔助物,就完成了平地空翻的練習。
能夠下腰,能夠倒立上牆,能夠空翻,之後的練習則是反方向,就是在能下腰或空翻之後,把身體從彎曲恢複到直立的狀態。恢複直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離地,利用腹肌把身體拉直;另一種是腳使勁兒,利用彈跳力和腹肌的力量把身體翻轉過來後直立。直立動作能夠做得比較流暢之後,就可以連續平地空翻了。
這個遊戲大家一起玩兒更有意思。幾個人可以合作可以競爭。競爭就是比每個人的個人技術,上牆的情況,手離牆的遠近,腳移動的快慢,失敗的次數等等。
但更多的是合作,因為更有意思。一般是先討論一下順序,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要求個人技術比較高一些。第一個上牆後,身體要盡量貼近牆,然後盡量把兩腿分開,為了後麵的人能更容易上牆,要盡量占最小的地麵和牆上空間。接著是大家一個一個按順序上牆,要盡量貼近前麵的人,也要盡量占最小的麵積。最後一個人要求要有比較好的柔軟度,因為手的位置已經離牆有一定的距離了。如果人多,就分撥,看哪撥又快又好地疊到牆上。然後可以變換順序等規則繼續進行。
再一個好玩兒的是有些雜耍性質的遊戲,就是像馬戲表演裏小醜常做的兩手倒換扔接球那樣扔接包的遊戲吧。包就是女孩子平時玩的時候總用,縫出來的六麵體呀圓體呀各種形狀的布袋裏裝上小米呀什麽的布包,這種布包用處很廣。
最初練習是兩隻手扔接一個包,扔起來接住,倒來倒去的,也就是練習眼睛和手的配合,沒有什麽太大的技術性。
然後,是練習兩隻手扔接兩個包,這就要有一些配合的問題了,兩隻手在扔起包來和接住包時,要有一個比較好的時間差,既不能兩個包同時被扔起來在空間打架,又要在包落下來的時候手是空的,而接住之後,要馬上再把包扔起來進入下一個循環,這樣下來,就可以看到兩個包是分別被扔起來落下來,會產生那種由兩條弧線組成的眼花繚亂的效果。
之後練習的是一隻手扔接兩個包,這要求在看到空中的包往下落的時候,不是本能地去接,而是先把手裏的包扔上去,手裏空了後,接住空中落下來的包,也就是把前麵兩隻手的時候的技術用一隻手來完成。
一隻手和兩隻手接扔兩個包練習好了之後,就會比較輕鬆的完成兩隻手三個包,甚至是四個包五個包的練習了。區別在於要把包分成兩組,這兩組的構成還會經常變化,這樣就可以看到總有幾個包在空中以弧線形運動,目不暇給的。
小的時候再一個比較喜歡的事兒,就有些不好意思說了,那就是登高。一個是喜歡那種攀登的感覺,從低的地方,蹬蹬爬爬的就到了很高的地方,非常享受那種成就感,再一個是喜歡那種一覽眾山小的登高望遠的感覺。
小的時候,個子小,但是不滿足隻是在較低的單杠上翻來翻去的,想像大男孩子那樣在高的杠子上,即使是不做動作坐在上麵也挺讓我羨慕的,所以喜歡蹬(爬)高,是從爬單杠開始的。大哥哥們可以一跳就抓住杠子了,然後做引體向上呀,翻轉等動作,而我,則要先兩手抓住單杠支架的柱子,腿彎曲,手腳共同用力,爬到能抓著杠子處,再移動過去上杠子,或坐在那裏或做些翻轉動作什麽的。
漸漸的,單杠的高度就不能滿足我了,在操場上,比單杠高的,就是籃球架子了。所以之後的樂趣就是尋找沒有人打籃球的籃球架子,也是從支架的柱子開始,爬上去之後,到了傾斜的部分,要小心翼翼地注意手腳的位置,然後移動到籃板背後,最愜意的就是坐在籃板後的那最高的架子上,看操場上大家的活動。
也因為這個愛好,當時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樓梯的地方,記得後來到了化肥廠,那裏的煙囪很高,為了維修,周圍有旋轉樓梯,可以盤旋達到煙囪的頂部,應該有幾層樓高吧,本來想自己上去,但幾次都被大人發現,截了回來。後來是在聽到幾個大人說想上去的時候,就和人家商量保證不會給他們添麻煩的,請讓我也上去,才實現了願望.那不是一般的高興呀,因為先是用行動證明雖然我很小,但是不食言,沒有給他們添麻煩,同時,那一步一步走向高處的感覺,不是一般的過癮,到了上麵往下一看,哇!所有的事物,包括人,包括房子,都好小呀,那時候,那樣高度的建築在我們那兒還是挺少的。那心情,可能就和登山愛好者登上珠穆朗瑪峰有一比吧。
結束這個愛好,是因為初中三年時爬樓頂,被老師看到,被叫到辦公室還算溫和的批評了一頓:“你一個女孩子,怎麽能做這種淘氣的男孩子的事兒呢?爬那個樓頂,就是這個班裏的淘氣鬼也沒有幾個人做呀。”想了想,算了吧,唉!無奈呀。
當然,我這個愛好,也沒少給媽媽找麻煩,沒少讓她擔驚受怕。
再有一個樂趣,就是和登高反方向的,滑樓梯,就是下樓的時候,不走樓梯,而是趴在樓梯扶手上滑下去,看到的人,有人說:“這孩子家裏有錢,衣服不怕磨破”,有的說:“不錯,樓梯不用擦了”。但我是特別喜歡那種向下滑的速度感,那種樂趣,隻有在後來的滑雪中感受過,讓兒子在後麵叫:“老媽,慢點兒,太快了危險”。太不好意思了,哈哈。
雖然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還是不好意思,但是那快樂的心情,現在仍然能感受得到。
人性不改,童年的樂趣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