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憶童年---文革期間的小學,看書,勞動,演節目

(2012-05-20 06:59:07) 下一個
    從城頭文章上看到YC在做活動,【憶童年】。
    實在是沒時間寫也沒時間多看了,但還是勾起了回憶,簡單記錄一下自己的童年,活動就不參加了吧。

    童年,應該就是12歲以前,或是小學階段吧。小學上得亂,也記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年上的小學了,時間的順序也很難追溯了,但整個小學期間,正好全是文革期間。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的孩子,學這學那,忙個不停,孩子們都有大把的時間玩兒,大人們忙著開會什麽的,也顧不上孩子。雖然我是獨生女,當時總聽別人說我該是多麽的嬌慣,也沒有感到媽媽怎麽關注自己,小學3年級開始自己洗衣服,因為媽媽本來對我就是放養吧。
    想一想,自己的小學期間,也就是三件事兒吧:看書,勞動,演節目。
    在自己的記憶裏,雖然是那個年代,但也許是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吧,還真沒有什麽停課之類的事兒,雖然課堂紀律經常挺混亂的,但是學拚音,學認字,學文章,學算術,學單位,學加減乘除比例應用題的,還挺清楚地記得當時上課的情況。而且,在批林批孔的時候,正是我小學階段裏唯一的一位男班主任管我們,還借機讓我們背了一部分《三字經》,根本沒有去批判,現在想這位老師應該是位很有獨立思想的人了。所以,雖然有很多的什麽勞動,演節目,寫批判稿等非學習活動,但基本是穩穩當當地上著學。
    不過,我本來也不是那種特別用功學習的人,在那樣的情況下,更是大部分時間在看閑書,1,2年級的時候看小人書看故事會,從3年級開始看長篇。因為媽媽在供銷社,我跟著媽媽吃食堂住宿舍,所以商店的圖書櫃台就成了我的圖書館,再加上媽媽也會經常從別人那裏借一些小說看,因此,那個年代能看到的書基本上都看了。
     一開始,媽媽對我看書是非常支持的,愛學習嘛,為了我看書識字,剛上學就給我買了《新華字典》,那可是非常奢侈的教育投資呀!不過我的回報也不錯,到2年級的時候,基本上老師的卡片裏就沒有我不認識的字了,記得那時候我們是一個一個地被叫到老師辦公室過識字關,我被叫去了之後,可能是回答的太順利老師覺得好玩兒,就把別的老師的卡片也要過來考我,最後,就是辦公室中的老師們七嘴八舌地開始想哪個字可能我不認識來考了。可是當我開始看長篇時,媽媽就不喜歡我看書了,主要是怕我把眼睛看壞。那個階段,基本上每天就是和媽媽鬥智鬥勇。自己借來的書自然是不能讓媽媽看見。偷看媽媽借來的書的時候,那是真緊張呀。首先要找到媽媽藏起來的書,什麽被子底下,枕頭底下,衣服箱子底下,衣服中間等等,找到後,觀察清楚放書的情況,時刻警惕著媽媽回宿舍的風吹草動,抓緊時間看,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按照原樣放回去,當然,失手的時候因此而挨打挨罵的也是很多的。可是因為總是這樣偷偷摸摸的看長篇,再加上那個時候太小,對好多事情根本理解不了,看書也就是囫圇吞棗了。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男的)聊起那個時候的小說,他就笑談如何在字裏行間找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當二林進了。。。的屋子後,燈就滅了”,那是無限的想象空間呀。而我呢,都不好意思說,因為我一直在琢磨浩然是個什麽樣的人,他所描述的芳草地,到底是在河北省的哪個地方,那時候,我每年要去一次“關裏”,是不是有可能探訪一下呢?記得最清楚的細節是有那苦命的人悲哀中用自己的鎬頭把自己的腳砸破了的那倒黴事兒。後來看《新兒女英雄傳》,記住的是那個時候遊擊隊沒有經驗,能開槍把自己人打傷等這些細節,實際上,仔細想想,那本書因為是較晚算文革中半開禁的書,裏麵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但自己的興趣。。。。,唉!看書太早真沒用,那叫個不成熟呀。不過,在那個年代還能讀不少書,雖然高大全居多,但也應該是挺幸運的了。
     童年裏,最不喜歡的事兒是勞動。那個時候學生要學農,總有勞動。就是當小苦力,去幫農民拔草什麽的。而我小的時候也許是因為挑食不好好吃飯,在同齡孩子中也是又瘦又小的,可班裏的同學中就沒有我同齡的,基本上都大2歲左右,最搞笑的是,我的同班同學裏,曾經有3姐弟,最小的比我大1歲多,最大的比我大將近5歲。東北那時候人少地廣,守著一條壟拔一天草,以我的能力,那也是到不了頭兒的,所以就總得有看我可憐的同學來接我才行,人家三把五下就幹完的活,我折騰半天也出不來。那叫一個沒自尊。記得那時候,每年還有一個必有的項目就是入秋收獲之後撿柴禾,也是有任務的,每個人要交多少多少。我記得有一次,我很努力地撿了一下午,覺得特別有成就,為了給媽媽顯一顯,就在回學校之前背著柴禾先去了供銷社,沒想到一進供銷社的門,媽媽和她的同事們就哈哈大笑,說:“你是從哪裏弄了個老鴰窩背回來了。”我那個委屈呀,放聲大哭。
      可也有高興的事兒,就是演節目。那一段時間應該是自己這人生中僅有的一段演藝生涯了。
      最開始演的節目,是和班裏最小的男孩子說對口詞,他比我大一歲,是當時學校政工組組長(應該就是校長吧)的兒子。記得演了兩個節目,一個是根據語文課文改編的《弟弟妹妹數星星》,是慶祝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天上星,亮晶晶,弟弟妹妹數星星。。。。”,朗朗上口,特別喜歡,現在還能記得一些。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被淘氣的男同學嘲笑老師給設計的兩個人頭挨頭仰望天空的動作,一直到離開那裏,都是被起哄的“一對”。可另外一個,就不是那麽美好了,叫《打到叛徒潘複生》,不美好的事情總是不容易留下記憶的,現在已經一句都不記得了。
      後來,就是到處都開始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基本上每個班都會有一個小隊,人數不等,一般要看這個班裏有多少比較活躍能上台的孩子,我所在的班裏好像是個不到10人的小組。每當有活動,每個班都會排練幾個節目,然後輪流演一下,也算是活躍氣氛吧。那個時候和現在的理念不同,現在是以唱為主,後麵跳舞的叫伴舞吧,而那個時候不能突出個人英雄主義,所以大部分是以群舞合唱為主,而獨唱則往往是為群舞服務的伴唱,但是挺奇怪的是可以有獨舞。因為個子小,所以在班裏排節目時不太好排,但可能因為還算比較伶俐吧,老師舍不得不讓我參加跳舞,居然就總是讓我“領舞”,實際上就是讓別人3,4個人一排,而無論怎麽變換隊形,都讓我保持自己一排,嗬嗬。有時候,還會跳個“獨舞”什麽的,實際上就是把一些像什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什麽的兒歌似的內容,邊唱邊比劃幾個動作而已。
       後來,學校組成“宣傳大隊”,稍微伶俐一點兒的也就被抽上來了,那可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兒,有比較年輕稍微有些專業水平的老師來給排練了,涉及的範圍還挺廣的,有合唱,有舞蹈,有對口詞,三句半,小話劇等語言節目。
       挺喜歡的歌自然是能反映一些孩子的情趣的《火車向著韶山跑》,《小汽車真漂亮》什麽的,而《北京的金山上》等等則是必須有的,反正老師們是把當時的歌曲,基本上都改編一下之後,作為合唱節目了。老師看我一般的高音都能唱上去,所以往往有高音的領唱還能輪到我,挺感謝的,讓自己到現在也還能有個愛好。特別喜歡的是《春苗》的插曲,覺得那句“翠竹青青喲披霞光,春苗出土喲映朝陽”,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非常優美。
        最喜歡的舞蹈是《草原上的紅衛兵》,因為當時設計的開場是分站在大幕兩邊的女孩子們背對觀眾,然後跳著出來到中場後再轉身,不太常見的出場方式,覺得特別不一樣,可是這個節目因為是高個子同學的節目,我就沒有能夠參加了。
        一個挺有意思的語言節目是《五大員》,好像是有衛生員,宣傳員,炊事員,通信員,還有一個忘了。我當時特別想演衛生員,因為覺得背著藥箱的造型特別酷。可是無論如何,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我就是那宣傳員的不二人選,特別遺憾。
       最厲害是,就是那位讓我們背《三字經》的老師,把課文小英雄雨來改變成了一個三幕話劇讓我們演,還真的挺過癮的。
       當時,最佩服的是我們中學的宣傳隊裏的一位姐姐,叫王豔紅,因為中學的宣傳隊排了整本的《紅燈記》,姐姐演鐵梅。她一直是我童年中認為是最漂亮的姐姐,聽說她家搬到我後來住的地方的附近,還特意去看過她。


老天一點邏輯都沒有的寫了這麽可憐自己,改主意了製到YC大家痛苦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