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能讓我們記住些什麽?
全球凝眸,億萬人矚目的奧運開幕式看過了,神秘麵紗揭開了,要說整個觀看過程,我的確不斷地被它宏大的氣勢,璀燦的聲電光,豪華的陣容,出人意料的有點怪異感的構思所震驚,我跟著人們一起歡呼,鼓掌。可是,我真被折服了嗎,真被震憾了嗎,真的覺得它蕩氣回腸,餘音繞梁,豐富飽滿,內涵深厚嗎,我有沒有在特定氛圍下條件反射似的人雲亦雲的一麵?一天過去,試著回想,覺得當時的新奇感過去後,竟沒留下多少印象和記憶。與媒體火爆的一邊倒讚揚相比,我這感覺實在有點奇怪。問題是否出在自己身上?尋思起來,似乎是,開幕式氣勢雖大,卻並不精美,它令人興奮,卻並不使人陶醉,它追古溯今,卻缺少強烈逼人的現實感,現代感,它總體豪華大氣,卻缺乏精雕細刻的章節甚至令人難忘的細節,它是平麵的光海,缺乏突現的,立體的,迸跳而起的,光耀四座的“亮點”和“佳句”。這是一種氣魄極大的,什麽都考慮到了,能讓你滿意,卻很難讓你滿足,說不出什麽來的巨大的平麵化的製作。也許“形式大於內容”一語,比較符合它這種外表華麗卻缺乏內核,缺乏風骨,缺乏貫穿性魂魄的作品的通病吧。在《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麵埋伏》裏,我們不是沒有領略過這種傾向。一個人最根本的東西是很頑固的。
當然,像這種以視覺衝擊力為主,以造型,聲音,光電,特技為主要手段的開幕式演出,是不能用藝術作品的一般法則來要求的。能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已經很難得了,我想,外國人看起來也許更爽,更來勁吧。張藝謀是很善於揣摩外國人的心理的。全世界已搞過好多屆開幕式了,加上世界杯就更多,要想標新立異何其難啊。不是把斯皮爾伯格在內的大師和高級顧問都請過嗎,不是有無數的人殫精竭慮集中智慧嗎?我絲毫不想否定張藝謀們的巨大努力和成功。但一個藝術品出來總得允許人評品,食客不會做菜,卻可以對飯菜發表意見。
中華曆史文化值得表現的東西太多了,如何下手,選擇哪些更典型就顯得很重要,現在的萬人擊鼓,三千弟子念論語,活字印刷,人體水墨畫,巨型畫卷,提線木偶等等不能說不典型,但總覺得缺乏內在的貫通性,那種合邏輯的銜接和融會,那種水到渠成般的自然流暢,總覺得有點一個一個硬往出蹦的感覺,節目間缺少內在聯係,多少有點零碎、雜亂和突兀之感,隻能錯助於屏幕上的文字提示來理解,這有點像看圖識字。要說可選擇的意象,長城,彩陶,兵馬俑,秦腔,敦煌樂舞,青花瓷,中華武術,那可太多了。究竟哪一種組合最佳,並無成規。這裏是存在無數可能性的。重要的是,其符號元素既要有巨大的象征性,同時造型要美,要能抓住人心,激蕩人心。例如竹簡舞一節,怪異有餘,美感不足。創新並不是越怪越好。“和”字的構想當然很有創新性,也很大膽,很精彩,很與時同行,但也須有相應的藝術形象和氛圍烘托它,不然太直露。用人體翻跟頭打滾來畫水墨畫,翻來滾去的不知在做什麽,那幅畫也太簡單了些,並不好看。總的看來,整個節目,追求了氣勢之大,在造型之美上尚欠火候。提線木偶時間有點太長,太多了,它概括不了深厚的中國戲曲藝術。看了這些,不由讓人想到一個問題:中華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麽?
我為什麽要說它缺了一些逼人的現實感,現代感呢,因為北京奧運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輝煌成就的前提下,羸得的一次最大規模的中國走向世界的曆史性盛典。改革開放的中國,戰勝自然災害的中國,要有一定力度的藝術表現。現在隻有星光啊,夢想啊,太空漫步啊,這方麵分量明顯輕了。中國之吸引五大洲的,或讓人不敢輕視的,不隻是有燦爛文明,還有繞不開的現代中國的民族國家的開放雄姿。這表現起來是很難,決不能搞成看圖識字,而需要找到一些抽象的概括力極強的符號和造型。
這個開幕式能讓我們記住些什麽呢?像巴塞羅那的射箭點火,漢城的歌曲手拉手,世界杯上的歌曲今夜無人能眠,都讓人閉目難忘。對我們來說,是李寧的太空奔跑嗎,是開始的萬人擊鼓嗎,是那個“和”字嗎,是主題曲“我和你”嗎?能否流傳要靠時間的考驗,人力無法強迫。主題曲聽上去還是順耳的,但太平緩了,平靜而柔軟,詞句也過於簡化,是否缺了一絲東方文明的內在激越?就我的感覺而言,穿紅裙子的小女孩出場,用她清揚稚嫩的歌喉唱“我的祖國”的一瞬,確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韻味,這支老歌突然冒出,極為恰切地與彼時彼地的氣氛融為一體,好像就是為今天而作的。也許,這個佇立著的歌唱著的穿紅裙子的小女孩將在人們的記憶中存留很久。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60ad60100abfq.html?tj=1
原博客的跟帖也有很多好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60ad60100abfq.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