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車易位

縱是千古,橫是八荒
正文

歐洲為什麽沒形成統一的國家?

(2009-10-09 04:51:32) 下一個

 歐洲為什麽沒形成統一的國家?

從疆域來看,歐洲和中國差不多大,如果說中國被太平洋,西伯利亞,青藏高原隔絕了和世界其他發達文明的交流機會,那麽歐洲同樣也被大西洋,北冰洋,西伯利亞,撒哈拉沙漠隔絕了和世界其他文明聯係的機會。如果有什麽不同的話,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一直在和阿拉伯世界爭奪文明的主導權,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圈也受到印度的恒河文明影響。

瓦斯彈在前幾篇博文中講過,“大一統”的政治倫理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隻有一個天子的天下代表著秩序與和諧,甚至是道德。而這個天子的來曆是可以忽略的,是鮮卑人還是蒙古人,是穆斯林還是滿人,都沒有關係,當然天子是不是被日元或盧布養大的就更不成問題了,但隻要誰贏了,大家就會死心踏地效忠了,魯迅怎麽說來著?中國隻有兩種人,做了奴才的和想做但還沒做成的,大概是這麽個意思。

那歐洲為什麽最終沒有形成這個普世價值呢?千百年的演變,歐洲人卻有一套不同於“大一統”的政治倫理,那就是“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出發點就是生存競爭,民族認同的程度有多高,民族團結的力量就有多高,在生存資源的爭奪中就會增加優勢。即使有的時候,運氣不佳,被打敗了,民族也不會迅速消亡,比如說波蘭,他處於列強的包圍中,多次被滅,但波蘭這個民族國家卻生存了下來,拿破侖,希特勒都曾橫掃歐洲,但歐洲卻沒有被真正統一過,即使是羅馬帝國的長期征服,也沒能作到像中國這樣的文化同化,如果沒有民族主義,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說中國曆史是一部“和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的話,歐洲就是一部民族征服和反征服的曆史,人類的技術能力越強,損失就越慘痛。兩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戰場在世界範圍內的延伸。早年,當歐洲各國探險者用他們的愛國熱情橫行世界時,各地沒有經過民族主義曆練的很多弱小民族,紛紛慘遭滅種。其實,在歐洲,早有人開始思考民族主義的弊端了,馬克思,這個沒有祖國的猶太人成就最高,他想出了一招,“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階級兄弟是跨國界跨民族的,當一戰還在如火如荼時,布爾什維克士兵可以把俄國軍官集中起來就地槍決,而我黨當年也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拿著盧布反華,這些都是馬克思試圖弱化民族大義的證明。

民族主義除了他的侵略性,也有溫和的一麵,那就是契約精神,我自己尋求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同時我也承認其他民族國家的權利,有了這個倫理,我很難被滅的同時,我也很難去滅了別人。二戰後,受歐洲文明的影響,世界各地民族主義覺醒大爆發,殖民地紛紛獨立,而本來也有某種古老形式的政權也完成了現代化的改造(西方化)。這個局麵,歐洲人普遍接受和支持,這未嚐不是民族主義價值觀的作用。

當亞洲,因為剛學會愛國,還像當年的法國或德國一樣,隨著國力的消長,正準備為領土和資源摩拳擦掌時,在歐洲,各個民族國家已然放棄曆史恩怨走到一起,歐共體,是民族主義的可喜發展,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不知在人類自我毀滅前,還能不能看到“亞共體”“非共體”甚至“世共體”?

瓦斯彈 2009/10/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