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學觀的錯位(續)
九十年代,曾跟一個朋友去華師大美術係一名教授的畫室,看到畫架上有一副畫到一半的油畫,旁邊還夾著一張擺滿鮮花的窗台的照片,他似乎在臨摹這張照片,“哇,好漂亮。”我恭維了一下。這位教授錨準了我是個圈外人,語氣平靜的說,“謝謝,是我拍的。”我敢說,這種態度和風氣,在中國文學界也是一樣的。
由於當代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講故事已經不是文字創作的長項了,讓位於影視不可避免,文學如果找不到自身的位置,最終會淪落成影視創作的前期,這也就是中國正在發生的,作家們巴不得自己的作品被某個導演,製片看上,拍成電視劇,電影,從而自己也跟著暢銷一下。而暢銷書作家和流行音樂歌星一樣,為市場而活,為市場而寫作,水準可想而知。如果說某書最近非常暢銷,那一定是本爛書,記得當年《廢都》火的時候,我除了對書中 A 片場景還有興趣外,翻都不要翻。
網友提到的關於諾貝爾獎的漫畫,我也看到過,這確實就是諾獎的獲獎作品的特征,因為這不是年度銷量排行榜的獎項,也不是奧斯卡最佳原著獎,最佳劇本獎。純文學就是要發揮文字的長處,專門對人內心進行審視和研究,由於多數人對別人的內心不會感興趣,所以純文學作品很難暢銷,作家也很難知名。“個人的就是人類的。”專業作家閉門造車,很難為外界所知,這就是為什麽候選人通常都是由專家推薦的,而不是在書店書架上找到的緣故,中國的文化部,作協每年都會被諾獎評委征詢,就是這個道理。而中國官方,半官方的機構送出去的作品會是什麽,就可想而知了,拿不了獎,也不能都怪別人。諾獎的評委,如果真能用放大鏡,在茫茫世界中找能真正代表當年最具水準的心路曆程是很難做到的,雖然每次都會被罵,評獎原則也不為所動,獎項的國際地位不是誰能夠冊封了就會有的。
中國的文學傳統和當今西方的純文學理念其實是很相近的,中國古代文人靠當官來養家,不靠寫作,所以作品的功利成分很少,以抒抒情玩玩票為主,這和西方的純文學作家很像,他們靠寫劇本,寫暢銷小說,甚至可以以刷盤子,當建築工人,當教授為生,然後同時堅持每天用一個小時回到自己的世界。
學術的獨立才有學術精神,心靈的自由才有文學作品,沒有理想隻有功利的社會溫床長出的隻會是張藝謀,餘秋雨,朗朗,產生大師的環境都比不上 20 年代 30 年代的中國。
瓦斯彈 於後花園
2008-11-22
文學本是無用之學,當它試圖使自己變得有用之時,就是走向死亡.如果把西方的文學藝術比喻成一個蘋果,那麽它的核就是形而上學.但中國文化的核是什麽呢?外麵是果肉,裏麵還是果肉,我找不到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