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車易位

縱是千古,橫是八荒
正文

了解上海史,認識上海人

(2008-11-15 21:02:40) 下一個

了解上海史,認識上海人

剛到上海工廠上班時,對工人時不時冒出的英文技術單詞感到驚訝,我這個科班出身的都不敢亂說話,“鈦白”“米利”“搭播”,好久才反應過來原來是斜麵,微米,雙倍的音譯。西方給上海留下的何止於現代工業呢,甚至可以說,這個城市和城市思想都離不開西方。

現代上海始於鴉片戰爭,根據《南京條約》《黃埔條約》,1845年後,英租界,法租界相繼掛牌,很多西方人離開廣州,遷到上海據說是因為他們嫌廣東男人說話嘰裏呱啦太吵,廣東女人皮膚太黑,吳語似乎要溫和一些,江南女子也要白一些。上海的首批西方移民,英國以商人為主,法國以牧師為主,照現在的話講,英國負責經濟掠奪,法國負責文化侵略。所以說,上海始建於中國的戰敗,毛主席說“為什麽師傅總要打學生呢?”,學生要不服,怎麽能成學生呢?

上海的第一次繁華也是源於中國的一場災難,這就是被雕刻在紀念碑上的,永垂不朽了的太平天國。同中國曆史上曆次暴民造反一樣,太平軍對文明的破壞是巨大的,在那段時期,中國的總人口劇減,中國的國力遭受重大削弱,遭受戰亂的地區十室九空,用現在的“種族滅絕”來描述也不確切,應該說是“人類滅絕”。許多江南富戶鄉紳紛紛逃往上海避難,華商的大量加入,上海商業中心的地位進一步確立,上海逆勢而行,反而繁榮起來了。由於清政府已無力平亂,於是允許各地自行武裝自衛,曾國藩的湘軍就是這樣成立的,上海人也集資雇傭洋槍隊專門對付太平軍向上海的滲透,在大陸的教科書上這也成了帝國主義鎮壓人民的罪證。

上海的第二次大發展大概是在清末民初。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殖民主義發展,上海的城市建設,社會經濟已經和世界同步了,當時由於建築材料和技術的突破,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上海作為一個新興城市趕上了這趟車,由於是從頭造,於是市政規劃,商業布局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甚至到了80年代,上海人口已經漲了十倍幾十倍,一到雨季,閘北如入澤國,而在法租界好像什麽事都沒發生。

那時歐洲發生了戰亂和十月革命,中國各地也不太平,由於失去了統一的政權,各地的局麵很混亂,唯有上海的租界卻相對保持了繁榮和安定,於是尋求出路的中國人,西方人統統湧入了上海,歐洲各國的移民把他們母國的文化帶給了上海的同時,寧波人,無錫人,諸暨人,蘇北人。。。也都匯聚到這裏,取代了本地人,成了如今的上海人。

有人說同上海人做生意開始很累,因為上海人斤斤計較,而一旦協議達成,上海人就會努力照辦,其實這就是長期給嚴謹的英國人做買辦養成的特性。有人說上海人自私自利,胸中沒有國家民族,其實長期和洋人一起混,在洋人手下混飯吃,對西方人實在也恨不起來。即使是有十幾萬之眾被斧頭幫控製的黃包車夫,和每天在街上混飯的數萬乞丐,也對燈紅酒綠的上海樂不思蜀,據說當年十三個上海婦女中就有一個是妓女,她們在上海有吃有喝,誰也不願意回蘇北挨餓。

剛改革開放時,上海人的出國熱情中國第一,在公共汽車上,經常可以聽到人們神秘兮兮地談論“張三出去了,李四也出去了”,好像認識的人出了國,自己也臉上也有了光一樣,上海人對外地人的蔑視大概也是源於自己和洋人的距離比鄉下人更近的緣故。

上海的第三次發達,就發生在最近,其實在浦東開放的初期,上海的進展並不如意,真正使上海以致中國經濟改觀的是加入WTO以後, 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工廠的地位的確立以後,才發生的,上海經濟的突飛猛進還是和西方有關,與原來不同的是,以前西方人親自來賺錢,現在是把貨送到西方人手裏讓他們賺。

以前上海不僅是金融中心,商業之城,更是中國思想自由的文化之都,中國近代的政界,商界,學界,文界出現的鴻鵠之士多和上海有關,連共產黨都是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人同時也是有自省能力的,以下一段文字摘自1911911日上海的《民力報》,作者:病僧。

“。。。諺所謂人入北京,如錫入烘爐,鮮有不為其融化。吾謂上海亦然。不見夫未飲黃浦水者,規行矩步如故也,一履其地,每多抑華揚洋,風尚所趨,不轉瞬間,而受其同化,生存之道未效,而亡國滅種之態維肖。吾有見夫北京人之氣習多官氣,故以充官奴為榮,而上海人之氣習多洋氣,而以充洋奴為榮,而其實則充賣國氣以陶鑄賣國奴也。。。”

100年了,我們再來看看這段文字,有什麽改變嗎?

瓦斯彈 於沙發

2008-11-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afying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犀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