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人”與“中國人”不一樣

(2013-02-27 18:31:28) 下一個

 

 

奇了怪了!為什麽不一樣?

 

如果進一步解釋:一個“中國人”是指泛泛而談的全體中國人,比如:中國人就是喜歡說自己的家鄉話,這是從整體而言的;另一個“中國人”是指具體的某些中國人,比如:中國人就是喜歡擺闊、喜歡攀比,這是從小群體而言的。

 

其實,“喜歡說自己的家鄉話”的中國人,也隻是代表絕大多數,也不是100%;“喜歡擺闊、喜歡攀比”的中國人,更是極其小的一部分。我們在平常說話時,遇到有上下文的時候,無需具體解釋,也就是隨意而談,跟著前麵的話題,繼續展開。但如果沒有上下文,猛然來一個“中國人就是窮慣了!犯賤!”,這就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了!

 

這種情況,在人們交流過程中,也是時有發生。在加拿大,我們經常聽人說:中國人喜歡大聲喧嘩!中國人喜歡窩裏鬥!中國人不修邊幅!中國人一盤散沙!中國人隨地吐痰!中國人抬高房價!等等。其實,這也隻是一小部分中國人而已。但有些人就這樣講話,時間長了,老外們就覺得“中國人”是自己貶低自己。

 

從語言文字學上來講,這就叫做“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對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就是具體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那些事物。比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內涵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這個概念的外延是市場上的汽車、房子、食品、電視等等。

 

一般來講,筆者在一些文章開頭,喜歡解釋一下文章需要探討的概念,或定義,然後才開始繼續分析。這就避免了因概念的模模糊糊和似是而非而導致的誤解、歧義和不準確。即使是這樣,還是有人說:這種對概念的定義或解釋不準確、不完整。其實,筆者對於自己所定義或解釋的概念發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是一種個人行為,決不是權威。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個人行為”的權利,大家可以探討。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模糊不清,這還隻是導致人們之間產生誤解或曲解的一部分原因。另一個導致人們之間產生誤解或曲解的原因,則是理解概念的角度、方式或層次不一樣。

 

有半杯水放在桌上,有人說:這就是半杯水。另一個人說:這是半杯水,還有半杯空氣。有一篇文章,講《假如釣魚島之戰,中國慘敗》,最後結論:中國很可能會使用核武。有人理解是:中日之間最好不要有戰爭發生,應該和平解決。也有人理解是:中國麵對這樣的戰爭,有必勝的信心和把握,決不會失敗。還有人理解是:中國就是一個流氓國家,動不動就威脅使用核武。這就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導致的。

 

最後談一個可能導致誤解或曲解的原因,那就是“概念外延的擴大化”。

 

公司經濟不景氣,有財務危機,老板開始裁員,首先裁掉一個女職員。外人一看,不分青紅皂白就說:這老板不是東西,性別歧視!接著,老板裁掉一個中國人,這時,中國人說了:這是種族歧視!再後來,老板裁掉一個29歲的年輕人,這小夥子說了一句話:這是年齡歧視!最後,老板裁又掉一個搞攻關的職員,別人又說了:這是職業歧視!如此等等。

 

上述3種原因,也可能隻是導致人們之間產生矛盾的一小部分原因,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寫文章、寫博客,也就是泛泛而談、有感而發,寫寫生活、感歎人生,很少有人去研究或分析自己的一字一句是否“絕對正確”,或者是否經得起推敲。也沒有必要去從法律角度來分析自己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或者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法律與文獻論證的。那樣做,累不累啊?還是網絡休閑生活嗎?當然,遵守基本的網絡板規和為人底線,是人之常情。

 

網絡生活,其實就是一種休閑生活。網友們通過寫博、回帖、對話、交流,以達到解壓、開心的效果。這也隻是筆者個人的理解,大家不一定都是這樣理解的。

 

真的就是“中國人”與“中國人”不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