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在改革開放前,國內的假貨或摻假並不多見。解放初期,有商人在大米中摻入白色的小石頭。在70年代中後期,湖北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當時我們一家人每天晚上吃過晚飯之後,沒有電視看,就要在一起摘大米裏麵的石頭,準備第二天的米飯。
第一次親自接觸到假貨,是80年代中期,我集郵高峰時期。那時候買進不少郵票,古今中外的,很多都是成套的。但後來對照郵票冊才發現,其中一些是假貨。到後來開始收集古董時,也有上當的(其中有一個李鴻章的墨寶)。其實,在假貨市場,古董字畫假貨(贗品)是最多,也是最難鑒別的。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說是改革開放初期,有人把蘿卜幹當作人參賣。經過整個80年代,人們對於假貨的識別能力也是越來越強,這些都歸功於3·15“消費者權益日”。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決定將每年的3月15日作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到這一天,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組織都要組織大規模的活動,集中宣傳消費者的權利;國內中小城市開展相對晚一些。中國有句俗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是,我感覺更多的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商品經濟的擴大,一些不法商人做假也越來越“用心”,魚目混珠。比如用紅白蘿卜幹做香腸,用雞肉串冒充羊肉串,用鯉魚冒充鯽魚,用鋁製首飾冒充銀製首飾,用茅台酒瓶子罐普通白酒,用自來水冒充礦泉水等等。
90年代開始,假貨進入高科技水平。最大的假貨,就是假人民幣。到目前為止,我收集的假人民幣有1元的硬幣,還有5塊、10塊、20塊、50塊和100塊的紙幣,這個也都收集齊全了,難得啊!那時候,假貨充斥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有假煙假酒、假牛肉幹,還有假文憑、假印章、假證件,更有假記者、假幹部、假軍人、假公司等等。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和虛榮,還有假住院、假死亡、假懷孕、假結婚、假臉蛋(美容)、假闊氣、替身、假唱等等。就連網絡中也有馬甲!
說起摻假做假,有幾個事件很特別。比如用頭發絲做醬油、用硫磺熏白木耳、用雙氧水泡的竹筍、用工業酒精做假酒等等。而在廣告中的做假,則最富有高“文學文字”含量。比如“雕牌”是名牌,市麵上有“周佳牌”;“茅台酒”,市麵上有“茅合酒”;“白貓”,市麵上有“日貓”;“伊卡璐”,市麵上有“伊卡潞”;“飄柔”,市麵上有“漂柔”;OLAY玉蘭油,喔!不!是OKAY玉蘭油!SK-Ⅱ,喔!不!是SK-D!“伊利奶”,市麵上有“伊俐”、“伊和”、“伊列”;“康師傅”,市麵上有“廉師傅”、“康帥傅”、“康帥博”、“庚師傅”。最近打官司的是“黑人牙膏”和“白人牙膏”,好像“白人牙膏”沒有輸哦。
假飾(包括假發、假首飾等)則不然。一方麵多數都是學生使用,因為沒有經濟來源,而又愛好打扮。另一方麵,則多數是愛美的女士,因為可以虛榮一下,也不會導致過份的修飾。再加上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即使假首飾被別人搶走偷走,也不值多少錢。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有錢人戴假首飾,沒錢人戴真首飾。
在國內因為假貨很多,所以顧客會經常返回商店要求退貨或換貨,或者至少要在購買時挑選很長時間,也還是不放心,一定要發票,以免買到假貨、次品。在加拿大似乎沒有這樣的事情,交錢拿貨,回家打開。
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假”的產生、發展以及目的,都在於一個“利”字。假如沒有個人利益、個人虛榮,真假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