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58): 雨具

(2012-02-11 07:36:05) 下一個

 

 

湖北老家位於長江中遊,春夏之交有一個梅雨季節,時間比較長。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長江洪水,也就經常在89月份發生。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當然,也分“長梅”、“短梅”、“早梅”、“遲梅”等。後來參加工作後,經常要與“水”打交道,所以,這個梅雨還是很值得了解的。

 

6070年代的雨具,除了套鞋(雨鞋)和雨衣,就是油布傘(俗稱“黃金葉”,因為那時候有一種香煙叫“黃金葉”,而這油布傘就是黃色的,就像一片葉子,很形象)。油布傘的支撐架,一般都是木製或竹製的。那時候的雨衣,都是軍綠色帆布做的,幾乎沒有彩色塑料的;套鞋都是長筒的,似乎沒有短筒的,而且都是黑色的。

 

80年代以後,塑料製品和鋁製品開始多起來了。首先出現的是塑料拖鞋,下雨時,很多人就穿塑料拖鞋,各種顏色的;尤其是南方人,不太喜歡穿套鞋,拖鞋或者赤腳更方便。當然,那時候的套鞋也分長筒的和短筒的了,但仍舊還是黑色的。雨衣有塑料的了,似乎也有一些不同色彩的了,但花樣很少。雨具變化最大的還是雨傘。

 

80年代中期,出現了各種金屬支撐架的雨傘,而且可以自動打開,節省人力;但隻有布的,顏色幾乎都是黑色;因為很輕巧,流行很快,“黃金葉”幾乎被淘汰,尤其是那時候的“黃金葉”,基本上是不能自動打開的。在廣州讀書期間,就看見了有折疊傘賣,很稀奇!每次回家,總會帶幾把。當時的折疊傘隻有兩折,90年代以後,才出現3折的,更加短小,可以放進書包或文件夾;傘麵也有了彩色的,花紋的;化纖的,塑料的等等。街頭修傘的很多,通常與修皮鞋的在一起。

 

90年代以後,套鞋的顏色就多起來了,尤其是女士套鞋,看上去像皮鞋,很雅致。雨衣的種類和色彩也多了,尤其是自行車、摩托車專用的雨衣,還有雙人雨衣等等;而且也出現了情侶雨傘(一個手柄兩個頂篷)。很多大型的雨傘手柄也有了“彎把”,可以掛在什麽地方,尤其是左右手上拿那東西,而沒有第三隻手拿雨傘,這時候,就可以把雨傘掛在自己手臂上。

 

在日本生活時期,日本各大商場的門口,都有臨時存放雨傘的地方,可以懸掛起來,避免雨水帶進商場;出來時,大家各自拿自己的雨傘,沒有人拿錯。很多大型商店,還有免費的雨傘,提供給沒有帶傘的顧客;隻是下次來時,記得還;即使不還,也不會有人追要(估計這樣做不好)。如果你一定要帶入商店,門口會有塑料袋,大家自覺把雨傘套起來,雨水還是不會帶入。

 

後來,國內也開始學,舉辦“紅傘節”,在公園內,存放幾千把雨傘,但很大一部分都被人拿走了,舉辦單位損失慘重。不過,現在國內很多商家,在下雨時,也會有人在門口給顧客送塑料袋,希望店內保持幹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自覺。

 

現代的傘,除了雨傘,還有太陽傘。向太陽的一麵是銀色的,可以抵擋紫外線。湖北一帶,夏季最高氣溫40度以上,紫外線很強。不過,相比之下,加拿大的紫外線似乎更強,國內的防曬霜不起作用,一定要買加拿大本地產的防曬霜。如果太陽不是很強,現在還有透明的塑料傘,隻是一種裝飾作用,但很漂亮,有白色的,也有各種彩色的,或花紋的。

 

照相機普及之後,傘也是一種照相的道具。家裏先後買過湖北湖南的竹製花傘(支撐架是木雕的鏤空花紋)以及傣族的花傘(傘柄和傘尖有很多裝飾),有真絲刺繡的,也有緞麵花紋的,還有鏤空雕花的,更有結合現代折疊傘技術的折疊花傘。傘的形狀,從頂麵看,不僅有圓的,還有四邊形、六邊形、八邊形、16邊形等;從側麵看,有近似平的、微凸的、半圓的、圓頂的等;花邊的種類就更多了,不一一細說。公園內,還有很多專門照相用的皇宮傘(圓頂的,有邊簾的)。現在西餐的水果拚盤中,也會有一種小紙傘,那是一種裝飾(不知道誰發明的)。在日本生活時期,也見過日本的日式花傘,竹製的,比較類似湖北湖南的竹製花傘。關於傘的發明,民間有種種傳說。流傳較廣而又有文字記載的還是那位神通廣大的“魯班先師”。那日本的傘,必定就是中國傳過去的,這一點沒有疑問。

 

“中國製造”走遍世界之後,中國一些鄉鎮企業的折疊傘,因為質量比較差,賣到國外,也十分便宜,但大多數隻能使用一次,隨即就成為西方國家的“一次性雨傘”,而且十分暢銷,中國也賺了外匯。這又何況不是一種資源浪費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東土大糖 回複 悄悄話 果盤的小雨傘是1932年 Trader Vic酒店(主要經營亞洲/波利尼西亞式美式和雞尾酒)推廣的,但Trader Vic的創始者說是受另一個叫Don the Beachcomber酒吧的啟發才開始在他自己的酒店裏用。在此之前美國一些中餐館裏也能見到,但並沒推廣流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