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個人資料
kylelo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生活變遷(37):買菜、做菜、吃飯

(2011-12-06 18:34:18) 下一個

 

 

記憶中(小學階段)最早的菜場,隻有國營菜場。蔬菜品種不多,就是大白菜、小白菜、白蘿卜、胡蘿卜、蓮藕、豌豆、四季豆、土豆、芋頭、絲瓜、苦瓜、菜瓜、南瓜、冬瓜等等常規品種,有時候會有玉米,就覺得很稀奇。而肉類也隻有豬肉,偶爾會有雞蛋、鹽蛋和皮蛋,而且都是憑票購買,似乎沒有什麽雞、鴨、魚,更不用說野味了(除非自己逮到,那是運氣)。那時候也沒有冰箱,父母親幾乎就是每天下班買菜、做飯。家裏居住在郊區,國營菜場在市區,有點遠。如果父母親5點鍾下班,我們吃飯一般都是在78點鍾,天都黑了。中間幾個小時,我和姐姐就做作業;肚子餓了,就吃“寶塔糖”(一種打蟲藥),那時候幾乎沒有零食。

 

父親喜歡釣魚,母親喜歡吃魚。文革期間,有很多“運動”或大會,經常不上班;“運動”或大會一結束,父親就拿起釣魚杆出去了,晚上回家時,總會有魚吃(湖北省是千湖之省啊,幾乎所有溝溝渠渠都會有魚蝦;而且那時候都是公社的,沒有私人管理)。有時候來不及做飯菜,就在工廠的食堂買飯菜(雖然貴一點),或者就在家裏煮麵條、煮雞蛋;有時候沒有菜吃,就用白米飯加紅糖攪拌吃,或者就用紅糖煮稀飯,或者白米飯加豬油攪拌吃(菜場有單獨的一塊一塊的豬油賣,母親買回家後,放進鍋子裏熬,把豬油熬出來做菜用,剩下的就是油渣;然後放一點鹽在油渣上,那種味道十分地香啊);有時候連大米飯也沒有了,就煮白開水,然後加醬油、醋、菜油,母親說是“神仙湯”。

 

搬家到市區以後,買菜就方便多了。家裏有了菜籃子,我也經常和母親一起去買菜,而父親一般在家裏搗鼓煤爐子、挑水做飯。那時候家裏沒有自來水,附近隻有井水,而井水隻是用來洗衣服或淘米洗菜。挑水要去大街上幾百米外的公共水龍頭排隊,姐姐經常就是放學後去排隊,人很多,隊伍很長,有時候一直排到天黑。煤爐子一定要保持每天有火,記住換煤,否則就得重新生火,弄得滿屋子煙霧。煤爐子做飯,每天都有糊鍋巴,一定是父親吃。一家人吃完飯之後,就覺得很開心、很幸福。晚上也不會去找人打麻將,或者搶電視看。雖然生活很簡單、飯菜很普通,但是一種很甜美、很溫馨的感覺。

 

住樓房以後(中學階段),家裏有了自來水;有時候也停水,父親就從一樓挑水上樓(4樓),我和姐姐也會抬一桶。那時候菜場更近了,好像菜場也多了起來,蔬菜品種和雞鴨魚肉也多了,可以吃到很多新奇的蔬菜品種(如花菜、萵苣、扁豆、韭菜、芹菜、茄子、洋蔥、山藥、豆角、竹筍、豆芽、菠菜等等)。吃肉和吃魚,也隻能是每周一次,還是要憑票供應。記得每個周日早上可以睡懶覺,醒來時,父母親已經買菜回來。廚房裏紅燒肉很香,一般都是麵筋或者香幹子燒肉,帶皮帶肥肉的那種,我最喜歡吃。

 

高中以後,家裏就有了液化氣,做飯菜省時間。我上大學以後,家裏3個人供養我一個人讀書,生活也還是比較艱苦的。後來姐姐回憶說,我上大學時,家裏就沒有吃過雞,更不用說買冰箱了。後來,家裏才買冰箱洗衣機,家裏的生活條件一下子有很大改變,不是因為我有多少收入,而是當時父母親的工資也漲了,我又沒有支出。就是那樣不斷變得美好的普通家庭生活,讓人們感覺十分幸福。家裏每添置一件家具或電器,都會給家裏帶來長時間的欣喜。似乎參加工作以後,老家才開始取消票證供應,我也是那時候開始收集全國各地的糧票布票之類的票證的。

 

結婚以後,也是住的樓房,在市中心,附近有全市最大的菜市場,商品已經很豐富了;而且附近有一個車站,公交車通往郊區,每天都有郊區的農民把自己家裏的菜拿到市區來賣,要比菜場的菜新鮮、便宜。尤其是郊區的農家野菜(如野芹菜、鮮蕨菜、豌豆尖、雪裏蕻等等)以及綠色的黃瓜(當地品種是黃色的)、紫色的茄子(當地品種是白色的)、甘藍、芥藍、香菜(蕪荽)、韭黃、西葫蘆、生菜、金針菇、發菜等等很受歡迎。在市中心居住的上班一族,都是這樣買菜做飯,很多年沒有變化。而變化的隻是蔬菜品種和種類不斷增加的雞鴨魚肉。原來工作單位的右側還有一家小小的國營菜場,後來給私人承包了,品種多了很多,每天下班就可以順便買菜。湖北省水產品多,但當時的菜市場也隻有淡水的魚類(比如四大家魚、鯉魚、鯽魚、鯿魚、黃鱔、泥鰍、黃姑魚、刁子魚等等)和河裏的水產品(比如蓮藕、菱角、青蛙、螃蟹、河蝦、田螺、河蚌等等),除了冰凍的帶魚、魷魚、墨魚、海參、海帶、紫菜以及一些幹貝等是海產品外,在本市內基本上沒有什麽新鮮的海鮮吃。當然,餐館和賓館還是有海鮮的。老家雖說地處平原,湖泊多,而附近的幾個衛星城市,也還是有山區的,所有經常會有野味,什麽野兔、野豬、野雞、野鴨等等。火鍋就是那時候開始“火”起來的。

 

有時候也買郊區村民自己家裏種的小菜和自己養殖的魚,因為沒有固定攤點,也就是沒有交稅,就在小巷裏賣。而且這樣的買賣很多,經常就是一條街。頭尾的第一個人就是看風的,如果城管一來,大家一窩蜂地跑。跑得慢的,秤杆子就要被折斷,秤砣被沒收(大概可以賣到回收站),菜就散得到處都是。賣雞蛋和豆腐的就慘了。所以,後來時間一長,也就認識了幾位經常買菜的村民,他們就直接把蔬菜、雞蛋、魚肉等等,送到我們家裏,也省得我們逛菜場了。這叫“定點銷售,出廠價;指定產品,保質量”。

 

21世紀後,那個菜市場擴大了2倍,我們居住的樓房也擴大了好幾倍,尤其是大樓門前是一個小型菜市場和早餐小吃一條街,買菜吃東西都很方便。這樣一來,因為工作忙,在家裏做飯的次數就會少很多,周末基本上都在餐館吃,而且親戚朋友聚會很多,大家互相請客。市民們生活提高的主要方麵,就是一個字――吃!要說吃,老家的幾條“好吃街”的餐館,基本上都吃過一遍了;有時候同事朋友開車,把附近幾個城市或城鎮有名的餐館也吃遍了。節日聚會,尤其是春節,基本上都是在餐館預定,自己家裏做,很麻煩啦,一桌飯菜,少說也得花好幾個小時。

 

親戚朋友聚會,除了吃餐館,也有在家裏辦的時候,因為在餐館隻能吃,要多交談或者娛樂一下,還是家裏比較自由。現在的菜市場,真是物資豐富,除了毒品外,似乎什麽都有(據說也有罌粟殼?),而且還出現進口蔬菜,當然多數是進口的種子,比如荷蘭豆、美國西紅柿、娃娃菜、密刺黃瓜、甜豌豆、圓茄子、甜椒等等。市場中,蔬菜初加工的小店有很多(因為下崗職工很多,隻能做這個生意),小白菜、芹菜、茼蒿、豆角等等已經清理好了,回家洗一下就炒;買肉,可以讓師傅切,自己去買其它的菜,回過頭再拿,也不加價;清理魚,也是師傅的事情,還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切大小塊,回家洗一下,就炒或燒或火鍋;更有很多熟食鹵菜,回家用微波爐熱一下,就可以吃了。這樣的好處,至少家庭內部不會有那麽多繁瑣的家務事了,即使遇到懶得洗碗的家庭,那就買一次性的碗筷,更省事。

 

加拿大的蔬菜和肉類品種,有很多與國內不一樣。很多蔬菜就來自南美、南亞、東亞等國家以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地,比如墨西哥西紅柿、蘆筍、蘆薈、合掌瓜、綠皮南瓜、芥菜苗、雪菜等,其中西紅柿、辣椒、洋蔥和土豆的品種最多最複雜,土豆的味道絕對與中國不一樣,而辣椒的外型就是千姿百態了。肉類品種比較單一,但是海鮮的品種要比國內多很多,而且冷凍的占多數。

 

在加拿大,開始一段時間的確有些不習慣,因為自己得買菜做飯,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的“生活狀態”。難怪有些人說:來加拿大後,生活水平下降了;加拿大的餐館與中國內地的餐館不是一個檔次。這部分人是覺得自己應該是做專業工作掙錢的,不是做家務的。殊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其實,掙錢還是那麽多,也不會少,唯一的差別就是家務事。在國內那種浮躁的心理,影響到人的整個言行和思維模式;而在加拿大的踏實生活,反而可以讓人重新定位自己,思考人生的意義。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在接受電視台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現在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在一起做一頓可口的飯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