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先看看與“吃”有關的幾個漢字:
喫 chī,同“吃”,是“吃”的異體字,現在這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樣。不過,在遠古,有不同起源與解釋。吃,原本是指人的一種感受,比如吃驚、吃力等等,後來才引申為吃東西。喫,本來就是指將某種具體的事物送入嘴中,飽肚子而已。而食,才是最正確的“新陳代謝”的科學表達方式。古代人造字,絕大多數與“吃”相關的漢字,都是與“食”的結構相關,比如“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的。飯,是食字旁加上反字組成的。古人雲:民以食為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民必須有得吃,從“飯”的字麵上看,民要是沒有了吃的食物,就要“反”了。類似的例子很多,如饑餓、飽脹、餐飲等等。還有一個漢字,咥(die,2聲),陝西關於“吃”的特別字。這個字的意思是食物從口到肚子裏麵,這才有味道。陝西關中一帶,原是三秦大地(華夏民族)的發源地,這個漢字保留了古漢字的原汁原味。再看看台灣方言:呷飯(jia-ben),呷的原意是小口喝,南方人比較喜歡熬粥、喝湯,所以吃飯也就是慢慢品嚐了,是一種飲食文化的特征。以上幾個字,都可以用做動詞。
吃,以六書看,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上是這樣描述的:吃,居乙切,言蹇難也,從口、氣聲。也有的書上是說契聲,但無論氣聲還是契聲,都與現在“吃”的讀音不同。北方有很多地方把“吃”讀成“期”的,中原一些地方的讀音為“七”,而南方的讀音則是用“食”代替“吃”,較多地保留了中國華夏古漢語“吃”的原味。原來在古代“吃”本不是當“吃東西”講的,“吃東西”意義當時寫作“喫”。《世說新語·任誕》篇中有“友聞白羊肉,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 次義是指喝的意思,例如杜甫《送李校二十六韻》詩:“臨歧意頗切,對酒不能喫。”所以,喝酒不能吃,但可以感覺。
至於《說文解字》裏給出“吃”的“言蹇難也”之義,當與今天的“口吃”意思相同。《王力古漢語字典》舉的是《史記·韓非列傳》:“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說話結巴,這應該就是“吃”的本義了。另外“吃”的意思還很多。有表被動的,例如:吃板子;有表消滅的,例如:我軍吃掉敵軍一個旅;有表承受的,例如:吃不消;有表感受的,例如:吃驚;不一而足。
在“吃飯”這個詞中,這“吃”隻是一個動作,而“飯”才是關鍵。雖說有“口”偏旁,但這個“口”的含義十分廣泛,除了“吃”“喝”以外,還有“重要地區”、“思想意識”、“心靈感應”的意思。比如“路口”、“關口”、“議論”、“言辭”等等。漢字中,與“口”偏旁相關的有很多,比如吹、嘯、歎、嚇等等,它們與“吃”的關係並不大。
所以這“吃”的原本意思,的確是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