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及其它
文章來源: kylelong2009-05-09 06:04:39

 

先看看與有關的幾個漢字:

 

chī,同,是的異體字,現在這二者的意思完全一樣。不過,在遠古,有不同起源與解釋。吃,原本是指人的一種感受,比如吃驚、吃力等等,後來才引申為吃東西。喫,本來就是指將某種具體的事物送入嘴中,飽肚子而已。而食,才是最正確的新陳代謝的科學表達方式。古代人造字,絕大多數與相關的漢字,都是與的結構相關,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的。飯,是食字旁加上反字組成的。古人雲:民以食為天。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民必須有得吃,從的字麵上看,民要是沒有了吃的食物,就要了。類似的例子很多,如饑餓、飽脹、餐飲等等。還有一個漢字,咥(die2聲),陝西關於的特別字。這個字的意思是食物從口到肚子裏麵,這才有味道。陝西關中一帶,原是三秦大地(華夏民族)的發源地,這個漢字保留了古漢字的原汁原味。再看看台灣方言:呷飯(jia-ben),呷的原意是小口喝,南方人比較喜歡熬粥、喝湯,所以吃飯也就是慢慢品嚐了,是一種飲食文化的特征。以上幾個字,都可以用做動詞。

 

吃,以六書看,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上是這樣描述的:吃,居乙切,言蹇難也,從口、氣聲。也有的書上是說契聲,但無論氣聲還是契聲,都與現在的讀音不同。北方有很多地方把讀成的,中原一些地方的讀音為,而南方的讀音則是用代替,較多地保留了中國華夏古漢語的原味。原來在古代本不是當吃東西講的,吃東西意義當時寫作。《世說新語·任誕》篇中有友聞白羊肉,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次義是指喝的意思,例如杜甫《送李校二十六韻》詩:臨歧意頗切,對酒不能喫。所以,喝酒不能吃,但可以感覺。

 

至於《說文解字》裏給出言蹇難也之義,當與今天的口吃意思相同。《王力古漢語字典》舉的是《史記·韓非列傳》: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說話結巴,這應該就是的本義了。另外的意思還很多。有表被動的,例如:吃板子;有表消滅的,例如:我軍吃掉敵軍一個旅;有表承受的,例如:吃不消;有表感受的,例如:吃驚;不一而足。

 

吃飯這個詞中,這隻是一個動作,而才是關鍵。雖說有偏旁,但這個的含義十分廣泛,除了”“以外,還有重要地區思想意識心靈感應的意思。比如路口關口議論言辭等等。漢字中,與偏旁相關的有很多,比如吹、嘯、歎、嚇等等,它們與的關係並不大。

 

所以這的原本意思,的確是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