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王朝滅亡的三大前兆 (圖)
此文雖長,卻大有看頭
近來,國內網上流傳民國時跨越政學兩界著名學者於右任的一篇文章----《亡國三惡因》,於右任列有三點大清必然會滅亡的原因。於右任先生的《亡國三惡因》發表於《民立報》上,全文百餘字,至今已近百年,如今重讀此文,深感當年於右任之遠見卓識,確非常人所能及。好在文章長,現錄全文如下,以供人們分析研究。
民窮財盡,社會破產,國家破產。國有金,吝不與人,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宮中、府中、夢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窺伺中、霄小撥弄中,國際偵探金錢運動中,一舉一動,一黜一陟,墮其術中。此其三。
以上於右任所說三點,非常具體而清楚地說明了清王朝滅亡的原因。其實不隻是清王朝,任何一個政權,無論他多麽貌似強大,隻要具備了上述三點,決不會逃出滅亡的命運。
第一,說的是老百姓貧窮,讀不起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物價飛漲,社會呈敗落之象。老百姓為什麽貧窮?因為"國有金,吝不與人",財富不往普通人手裏流動,國家與民眾爭利。財產歸權貴私有,日夜不停地盜賣國家資源。勞苦民眾雖竭盡勞作,所得不足以維持生計,兩極分化嚴重。
第二,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揚,作惡的不能受到製止,社會道德急劇下滑。官員雖多,但不作為,忙於吃喝嫖賭,聚斂財富,使"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善惡本人兼而有之,好的社會製度能使壞人變好,壞的社會製度卻把好人變壞。所以於右任說"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其實都是製度造成的。其中的"化"、"使"兩個動詞很生動地說明了官員普遍貪腐、社會道德敗壞原因。
第三,說的是腐敗政權隻能用賣國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統治。貧富不均、兩極分化、財產聚於權貴之家,才會有"此哭中、彼笑中"的現象。"外人"指列強,"窺伺"中華大地,伺機撈起好處;"霄小"指內奸,挑動撥弄,出賣國家利益。搞金錢外交,用通商拉攏外國政要"助紂為虐",維持其禍國殃民的統治。"偵探"滲透國外華人社區,"金錢"收買外國政要,甚至行為舉止,罷免升遷,都以金錢利益為動因,用這樣方法維持其統治豈能不使社會敗亡?
於右任從以上三點看到了一個政權必然滅亡的趨勢,結果被他說中了,這篇文章發表後不到一年,貌似強大無比,繁榮昌盛的滿清"盛世"就轟然倒台了。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君子見微而知著。如果不能根據一些現象而分析出時局的走勢,知識分子也就徒具"知識"之名。鼠目尚有寸光,動物尚能在大難來臨之際有所警覺,現在一些號稱有知識的"飽學"之士,眼睛隻盯在利益上,想到的就是自己一家人的幸福安逸,甚至連"鼠目寸光"都不能做到,連動物本能都不具備,就更不用說象於右任一樣為時局把脈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奇怪,有些東西你越是想得到,就越是得不到。那些隻顧眼前利益,甚至為了一點利益出賣人格良心的人,為獨裁者唱讚歌,到頭來不僅得不到想要的利益,還會把自己搭進去,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同樣,當政者迷戀特權,以為隻要牢牢掌握暴力和謊言,就能使江山永固,子孫萬代永享奴役別人的幸福,這樣做的結果隻能得到接受民眾審判的下場。
於右任是清朝舉人,記者,詩人,書法家,政治家。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長江大都督。後追隨孫中山,先後任審計院長、監察院長等職務。內戰後隨蔣去了台灣,1964年去世。80年代有人寫文章,說於右任是讓蔣逼著去台灣的。現在看來這個說法不會是真的,於右任大智大慧,料時局如所親見,於民族危亡之秋挺身而出,置一身而係天下之安危,實為社會之大賢。後來讀書人與之相比,能不有愧?
說到這裏不由得想起 清末發生的一個奇聞 :
《清稗類鈔》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徐珂編撰的。徐珂(1869─1928)原名徐昌,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光緒舉人,為《辭源》編輯之一,著述甚多。《清稗類鈔》按事情的性質、年代先後,以事類從,共記述清朝朝野遺聞、以及社會經濟、學術、文化的事跡,時間上至順治下至宣統,有九十二類一萬三千餘條,記載較為完備。
這書紀錄了一件奇事,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尋味。
故事得從清末1907年在南京修建「寧省鐵路」說起。
當年修鐵路的工人修至南京城北金川門外,挖溝渠泥深至七尺時,突然發現了一塊長約六尺,寬四尺的石碑。人們把它上麵的淤泥刮掉、洗淨,發現那石碑其實是上下對縫接起來的兩塊石頭。把這兩塊石頭分開後,圍觀的眾人驚訝的看到,對縫處的石麵上刻有10個隸書字體:「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看的人琢磨不出來,這是什麽意思。
很快兩江總督端方就知道了此事,感到很不吉利,他命人把它抬到了設在南京的兩江總督府,秘而不宣。後來索性把這塊石碑秘密砸碎,丟進金川河裏。
兩年後的1909年,寧省鐵路建成,通車後沒多久,辛亥革命就於1911年爆發了,溥儀成了清朝末代皇帝,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那麽,是誰在石頭上刻下那些字,又是誰把這塊石頭藏在深至七尺之處呢?△
曆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這種類似的怪事,很多詳細記載在史記中。秦始皇和武則天時期的這種怪事最為引人注目,後人多疑‘人為’所致,不過當今出現的了一個同類奇觀卻不得不讓人咂舌,數批國家級專家聯合鑒定,證實該奇石藏字自成天然,絕非人工,即有簡體又有繁體,實乃不可思議的巧合,歎為觀止啊(最後似隱似現還有一字,頗具爭議)。這到讓人不得不想起曆史中的那一樁樁藏字怪石了,真乎假乎?冥冥之中有天意乎?
客官們還是自己去一飽眼福吧——不看絕對是你的遺憾,見證平塘縣地質奇觀:
視屏 中國地質公園平塘救星石 (http://www.56.com/u12/v_MjA1NDUzNjE.html)
提示:耐心看,關鍵部分在視頻的中段出現,官方報道,絕非謠傳。
順便了解一下-- 秦始皇身亡前,發生過三大怪事
秦始皇在39歲完成統一大業,待一切塵埃落定後,年近半百的秦始皇打算盡享萬世之尊,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和奇方怪法。然而,秦始皇卻在49歲進行第五次大巡遊時,暴斃身亡,蹊蹺地死在了巡遊途中。秦始皇身亡時前,發生過三大怪事……
怪事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
通過焚燒詩書、坑殺術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對專製集權統治的不利因素,創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大秦帝國的建構,一生追求集權的秦始皇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塵埃落定後,年近半百的秦始皇,考慮更多的是如何長生不老,盡享萬世之尊。然而,一連串怪異事件的發生,讓秦始皇坐臥不安、心神不寧。為了避凶趨吉,秦始皇在四十九歲的時候又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大巡遊。巡遊的原本目的是追求長生不老,沒成想自己卻由此走向了不歸路,並引發了一起千古疑案――秦始皇離奇地命喪沙丘,撒手人寰。那麽,秦始皇的這次巡遊究竟發生在怎樣的背景之下?秦始皇為什麽會蹊蹺地死在巡遊途中呢?
熒惑守心、落隕石、沉璧複返祖龍死
中國曆史上的曆代帝王對天象都極為重視,因為他們都認為天象表達了天意。在眾多天象中有兩種備受關注:一是五星連珠,二是熒惑守心。
什麽是五星連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排成一條直線,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
史書記載劉邦登基那一年曾經出現五星連珠的天象。現代天文學家利用計算機推演,證明五星連珠發生在劉邦繼位的第二年――史學家也為劉邦製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根據計算機推演,中國曆史上還有兩次五星連珠沒有得到記載,一次發生在呂後稱製之時,一次發生在武則天稱帝之時。因為史學家不想讓五星連珠證明女主也是順應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現五星連珠也不加以記載。
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麽?熒惑守心。
什麽叫“熒惑守心”呢?中國古代把“火星”稱作“熒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簡稱為“心”。“心宿”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主要由三顆星組成。當火星運行到天蠍座三顆星的附近,並在那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就出現了中國古人常說的“熒惑守心”的天象。這種天象為皇權做出的解釋是,天蠍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
這種天象為什麽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呢?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叫做星占學。星占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為皇權服務,皇帝設立了占星官,設此官位隻是為皇帝服務的。“熒惑守心”的出現在古人看來就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我們可以看史書記載的一個西漢末年的例子。
綏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漢成帝的丞相報告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果不移禍大臣,恐怕國家將陷於危難。漢成帝真信這事兒,看到報告後非常驚慌,不用多加思慮便決定移禍於丞相。皇帝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說,丞相是移禍的首選。
於是,漢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責他為相多年,不能調理好陰陽,導致天象變異。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終日,他雖然知道這次難逃一劫,但還存有一絲僥幸之心。可是,漢成帝早已鐵了心拿他做替罪羊。第二天一早,漢成帝便派人給丞相送去詔書,說本來我認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國家,但是你十年為相,卻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你這樣的丞相怎麽能夠輔佐我治理天下?念你為國奉獻多年,我不忍心罷你的官,希望你能憂國如家。漢成帝又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沒有辦法可以破解,隻好飲鴆自殺。丞相自殺之後,漢成帝才放寬了心,趕忙發布消息說,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撫恤。漢成帝還親自到丞相家中多次進行吊唁,他認為從此之後國運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暴斃了。
嫁禍於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實更讓帝王們感覺到“熒惑守心”極為可怕。這當然是秦始皇以後的事情,秦始皇是不知道的。但是,天象的變化對皇帝影響極大,也是舉國關心的大事情。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一連發生了三起讓秦始皇非常鬱悶的事件。
第一件事就是“熒惑守心”。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是“三十六年熒惑守心”。秦始皇得知這個消息甭提多惡心了!
第二件事是隕石事件。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顆流星墜落到了東郡。東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呂不韋主政時攻打下來的,當時此郡是齊、秦兩國的交界地。現在已是大秦帝國的一個東方大郡。隕石落地還不可怕,可怕的是隕石上麵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七個字非同小可!它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預示著秦始皇將死,同時也預告了大秦帝國將亡。
出現了這種事情,地方官哪敢怠慢?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到了秦始皇耳中。秦始皇當然震驚不已,立即派禦史到隕石落地處,逐戶排查刻字之人,結果一無所獲。憤怒的秦始皇下令:處死這塊隕石旁所有的人家,並立即焚毀這塊刻字的隕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禦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陰影並沒有隨之而去。
第三件事是沉璧事件。這年秋天,又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位走夜路的使者從東經過華陰,突然有一個人手持玉璧將其攔住。他對使者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hào,浩)池君,還對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莫名其妙,急問他是什麽意思。但是,這個奇怪的人留下玉璧,沒做任何解釋,轉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稀裏糊塗但也感覺不妙的使者帶著玉璧回到鹹陽,立即向秦始皇做了匯報。秦始皇聽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中的“祖龍”指的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會兒,才說,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退朝之後,秦始皇對別人說,“祖龍”是指人的祖先(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聽起來似乎口氣很硬,其實已有無可奈何之感了。然後,他派人將使者捎回來的玉璧送禦府去察驗,鑒定的結果是,這塊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遊渡江之時,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塊。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麽又被一個不明身份的人給送回來了呢?
最怕禍不單行。一年之中連續發生三件怪事鬧得秦始皇心裏非常鬱悶。他為這些事專門舉行了占卜,得出的結果是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避凶趨吉。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並且給每位遷徙戶贈了一級爵位。
這三件事都明明白白記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之中。
避凶巡遊離鹹陽鑾輿同載鮑魚歸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的龐大車隊從北邊(今內蒙古包頭)向南沿著直道快速向鹹陽前進。這個車隊有兩大特點:一是車隊中有數十輛外形上完全一樣的豪華車,二是這數十輛豪華車散發著一股刺鼻的臭味。原來,這些車輛中有幾輛裝滿了發臭的鮑魚,另外一輛豪華車裝載著一具已經發臭的屍體。屍臭和魚臭相互混合,彌漫在整個車隊之中。隨行人員中隻有幾個人知道這具屍體是誰,多數大臣和眾多隨行人員對這個車隊的秘密完全不知曉,還以為秦始皇想吃臭鮑魚呢!
誰都沒有想到,這具已經腐爛發臭的屍體,就是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秦始皇的屍體。秦始皇生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的人生閉幕式竟然是為幾車臭鮑魚所伴隨!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天現“熒惑守心”的凶象,天降隕石並刻有秦亡的讖語,十年前祭水神沉河的玉璧被莫名其妙地送回,並帶來了“今年祖龍死”的預言,這一連串的事件讓秦始皇非常鬱悶,占卜得出,他必須巡遊,才能化凶為吉。於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開始了一生中的第五次大巡遊。由於有了前一年三樁怪事為背景,這次大巡遊已經成為了秦始皇拯救自己生命的一次非同尋常的大事件。這次巡遊並非刻意要做什麽,而隻是趨吉避凶。
左丞相李斯是秦始皇的親信,自然要陪他出巡,右丞相馮去疾不能再離京,於是,奉命留守京城。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平日深受父皇喜愛,要求陪父皇出遊,秦始皇答應了――這小子倒是挺會趕機會的。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發,到第二年七月,前後長達九個月。這九個月中,秦始皇南到浙江錢塘,在會稽祭奠了大禹,刻石頌德,當然是歌頌大秦帝國和自己的豐功偉業,然後北上到達?琊(今山東臨沂)。
渴求長生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在?琊,秦始皇接見了已去九年的徐福。盡管秦始皇在兩年前“坑術士”之時(秦始皇三十五年)曾經痛罵徐福花錢多而沒辦成事,但是,徐福不像盧生,非但沒有逃走,還主動來拜見秦始皇,向他說明自己沒有找到仙藥的原因是有大魚作祟,要秦始皇派出神射手幫他除掉大魚。徐福這一手比盧生厲害,秦始皇不但沒有殺徐福,反而聽信了徐福的話。於是,答應了他的全部要求。而且,秦始皇沿海前行時還親自射死了一條大魚。
但是,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西南)時,秦始皇突發重病(至平原津而病)。
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病”與現代漢語中的“病”概念不一樣。一般較輕的病,在古代文獻中隻稱“疾”,隻有重病才稱“病”。所以,“至平原津而病”是說秦始皇走到平原津時得了重病。“上病益甚”,等於說秦始皇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了。此時秦始皇自己已經感到有些不妙,這才“為璽書賜公子扶蘇”,寫了加蓋玉璽的詔書給公子扶蘇,召長子扶蘇回鹹陽主持喪葬(與喪,會鹹陽而葬)。《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得更詳細:
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餘群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在病危之時,特意讓趙高草擬了一封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要他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往鹹陽主持喪葬。但是,詔書寫完還沒有來得及封###給使者,秦始皇已經撒手人寰。這封詔書和秦始皇的玉璽都由趙高保管。此事隻有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和幾名貼身宦官知道。
但是,加蓋了玉璽的皇帝詔書並沒有及時交給使者發走,而是留在了中車府令、行符璽事趙高手裏。“中車府令”是皇帝專用車隊的隊長,專管皇帝的車馬,這是極受信任的官員才能擔任的官職。官名上加“中”字,意味著他可以出入皇宮。“行符璽事”,“符”是皇帝調兵的符節,“璽”是皇帝詔書上加蓋的玉璽,“行符璽事”是專管皇帝調兵符節與玉璽的官。這個職位也是由皇帝最信任的人擔任。趙高一個人兼任了兩個重要的職務,說明秦始皇對趙高非常寵信。
整個巡遊的車隊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的病危而停下來,而是繼續西行。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縣)平台,秦始皇駕崩。這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一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以寥寥兩行文字簡單敘述雲: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這一年(前210),秦始皇實際上才四十九歲,但是,古人多以虛歲計數,所以,人們常常稱秦始皇五十歲病故。
皇帝病故,對於一個剛剛創立才十二年的龐大帝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事。
秦始皇是怎麽死的?剛剛四十九歲的男人應當是非常健壯的,怎麽會突然死亡?秦始皇的身體應當不錯,當年荊軻刺殺之時,他在大殿上一路狂奔,簡直就像是一位訓練有素的短跑運動員。怎麽會突然死亡了呢?
《史記》的記載非常簡單。秦始皇在平原津突發重病,重病已讓秦始皇身邊的大臣們感到秦始皇可能有死亡之虞,但是,秦始皇最討厭大臣們說到他的死(惡言死)。所以,大臣們誰也不敢向秦始皇提到“死”這個字(群臣莫敢言死事)。這意味著什麽?這意味著朝臣上下不會因為死神的臨近而對秦始皇身後之事提前做好準備。到了病危之時(上病益甚),秦始皇才感覺不妙,趕快寫詔書讓扶蘇入京主持喪事,但詔書還是沒有迅速發出。
由於記錄秦始皇死亡的唯一文獻《史記》中沒有對他的病況加以記載,因此,我們今天完全不知道秦始皇得了什麽病,他到底怎麽死的仍然是個謎。
為什麽總是石頭說話?“石話實說”乎?,奇石“啟示”乎?的確讓人浮想聯翩啊。
視屏 中國地質公園平塘救星石 (http://www.56.com/u12/v_MjA1NDUzNjE.html)
靜態圖片看得更清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E%C8%D0%C7%CA%AF&in=26572&cl=2&cm=1&sc=0&lm=-1&pn=38&rn=1&di=1575725836&ln=184&fr= 精彩圖片文章宏觀和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