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山仙子,
高情雲渺,
不學癡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
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
銀河波浪,
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飄然何處?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 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博學多才,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無一不精。其文章屬"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為宋代第一大家,其詞開創了宋詞中豪放、清曠的詞派,對後世的文學有巨大影響。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與另幾位反對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歡聚,喝酒喝得很高興。這首詞就是為其中一位而作。此詞是詠調名本意,即所寫內容與詞牌內涵相合,而且是這一題目中詞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創新之意,極受後人推崇。緱(讀勾)山:地名,是周靈王太子王子喬成仙後乘鶴而去的地方。癡牛:指牛郎。作者說他癡,因為別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織女卻倒著走,由仙入凡。騃(讀呆)女:指織女。作者說她呆,與上述理由相同。("騃"是"呆"的異體字) 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時人:指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槎(讀查):用竹或木編成的筏子。據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有一人探險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織女。蘇軾在這裏用槎比喻他和朋友們坐的船,說他們的船可能真的衝犯了天上的牽牛星宿呢!前緣:前世的因緣。
《全詞串講》
緱山的仙人王子喬,
情懷高遠縹渺雲霄,
癡情的牽牛織女他可不仿效。
明月光中他不再玩弄手中的鳳簫,
登仙時向在場之人致謝舉手輕搖。
我們的船或曾衝犯,
銀河中的牛郎織女,
所以帶著天上的風海中的雨。
今天我們共飲一醉是依前緣相聚,
等風雨散後我們又將飄然何處去?
《言外之意》
雖然中國曆代詩詞中,以七夕為題的作品很多,但都不外乎兩方麵的內容:或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抒發男女的離愁別恨;或寫民間乞巧的習俗。但蘇軾這首詞卻一反舊習、別開新境。
人們寫七夕,都不免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同情一番,對他們忠貞的感情讚揚一盤;而蘇軾卻把成道後乘鶴而去的仙人王子喬拖出來,用他的口氣把牛郎織女貶了一通:可不是麽?凡人本當刻苦修煉、跳出輪回、返歸本源,你們卻偏要背"道"而馳、墮落凡間,專為執著紅塵、不願醒悟的常人助勢,這不是癡男呆女是什麽!這個道理本來很簡單,而千古以來,寫七夕的作者中也該有不少是信仰修煉、甚或自己修煉的人,就沒有人象東坡這樣一聲大喝、令人清醒清醒的!
把仙人王子喬的故事這樣一剪裁,就和七夕順理成章的聯係起來,為送人離別的內涵作了準備。然後作者又順勢牽出了另一個與七夕相關的美麗故事:海濱有人乘槎出海,果然遇到了牛郎織女!作者想落天外、一語雙關,把他們分別時聚會的船比作出海的槎,料想他們也曾衝犯了天上的牽牛星宿呢!要不,他們的船怎麽還帶著天上的風、海上的雨呢?
作者最後準確的以"前緣"來界定了"相逢一醉"的愉快相聚,飽含著慰藉之意,讀起來渾身溫暖;又以"飄然何處"的問句,來設想分別後的各自東西,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概。特別考慮到,他們都是反對王安石新法的人,就更使人充滿依依惜別之意。作者這樣一寫,就把個簡單的聚會送行寫出了新境、寫出了靈氣、寫出了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