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什刹海 後門橋 “檣帆遮日、舳艫蔽水”

(2009-05-30 16:16:32) 下一個
誰還記得北京有一個後門橋?



圖裏那個107電車路過的橋,就是鼓樓南邊的後門橋。小時候做107去東城,每星期都從這過。記得車過得時候有一上一下的感覺,因為橋中心比兩邊橋頭高出一塊。但當時橋底下好像沒水,覺得這橋有點形如虛設。

中學期間經常在什刹海一帶忽悠,也注意到了這個後門橋(它就在什刹海東邊),但還是不明白橋底下這段好像那也不通的河道是幹什麽的。

現在這個後門橋依然如故,這是好像河道被清理了一下,這樣什刹海的水可以直接從橋底下向東城流幾十米。

這幾天查了一下,原來那個後門橋還真有講究,是當年大運河的船隊進京城的最後一個橋,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水閘。說起水閘,你不得不佩服人家郭守敬。他不光把玉泉山的水引到了北京(就從我上次說的積水潭河沿的那個小山底下進來的),還把這段城裏的“海子”直接聯到了通縣的大運河。

從城裏到通縣這段水路當時曾被認為是不可能,因為城裏地勢高,通縣地勢低,大運河的船隊根本進不來。但人家老郭(其實當是他很年輕)真聰明,愣是在這個人工的通惠河上修了24座水閘,活活調整了水位,這樣由江南北上的運輸船隻可以一路逆流而上,直接通過後門橋,開到什刹海。據說當年忽必烈從外地回來第一次在後門橋邊看到見到積水潭船貨雲集“檣帆遮日、舳艫蔽水”的盛況,十分高興,差點樂暈了過去,當場就決定這國都就定在北京,再也不換地方了。 :)

元代積水潭碼頭


言歸正傳,看看正史怎麽說:

後門橋原稱萬寧橋,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由於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後門,因而此橋也叫後門橋。後門橋位於地安門外大街。橋跨什刹海入玉河處。始建於元代。初名萬寧橋,木結構,後改為石築,俗稱海子橋。又因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亦稱後門,故稱後門橋。為單孔石拱橋。橋位於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部,為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運的標誌。現橋麵已鋪瀝青路,僅存兩側欄板,河道已填平建房。

  曆史記載
  橋始建於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橋。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後,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隻,經通惠河可直接駛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而萬寧橋是積水潭的入口,並且設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過。萬寧橋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於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時萬寧橋附近商肆畫舫雲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萬寧橋在元大都的建築設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曆史的見證。

   環境改善
  北京東城區交道口城管分隊與什刹海管理處工作人員來到與北海後海相臨的後門橋東段河道,對河麵、河岸兩側及周邊環境進行了全麵的整治,共清理垃圾及廢棄物、漂浮物20餘袋,使此地的環境有了根本改善,有效地防止了蚊蠅滋生。與北海後海僅一橋之隔的後門橋東段河道,全長50米,寬約25米,於2000年按古河道原貌修建。由於地處東、西城交界,長期有商販、行人和居民往河內亂丟亂倒廢棄物,又缺乏管理,造成河麵及兩岸周邊環境髒亂。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現狀,防止垃圾增多造成蚊蠅滋生,交道口街道製訂了專項整治方案,並與什刹海管理處協調,對後門橋河麵、河岸兩側及周邊環境進行全麵整治,並由後海引入清水,徹底改變髒亂環境。據了解,街道已安排專人對河道環境進行每日監察,並將定期對河麵及兩岸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exploration 回複 悄悄話 北京漕運曆史的見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