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鉤沉◎
北京標誌性的老街之一——阜成門內大街
阜成門內大街西起阜成門立交橋,東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北京所有的城門都各自對應著一條大街,元大都平則門內的街稱為平則門街。明朝正統年間,平則門改稱阜成門後,城內大街也改稱阜成門街。清乾隆時期,將阜成門街分為兩段稱呼,從阜成門至溝沿(今趙登禹路)仍稱阜成門街,而從溝沿往東至西四牌樓,稱為羊市大街,因為當時這裏是熱鬧的羊肉集市。民國年間,羊市已不存在,1956年取消羊市大街名稱,這條大街統稱阜成門內大街。
阜成門內大街不長,但在這條街上卻有多處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極有分量的文物古跡。街的北麵,一字排開三座古老的寺廟:妙應寺白塔曆經七百年風霜雨雪仍然傲居古都,成為北京城內最雄偉的元代建築;曆代帝王廟是全國建築等級最高的廟宇。廟中主殿景德崇聖殿的規格僅次於故宮太和殿;弘慈廣濟寺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它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在這條街上,還有我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先生的紀念館和故居,亞洲最大的地學類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人民醫院的前身,創建於1918年的中央醫院……更有許多古樸幽靜的四合院、曆史悠久的老字號……徜徉在這條京味濃鬱的老街上,你才能更深地感悟到古老京城的無限魅力。
◎經院往事◎
北京最古老的標誌性建築——妙應寺白塔
從阜成門內大街西口東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入雲的白塔。潔白的塔身在藍天襯映下分外雄渾瑰麗,刹頂在陽光下閃著金光,輕風中環繞著天盤的36隻風鈴發出清脆悅耳的音響,更使整座白塔顯得靈動而神妙。
白塔所在地舊址是距今已千年、始建於遼代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的永安寺。曆經多年戰亂,到元建大都時,殿堂大都損毀,但一座藏有釋迦舍利的佛塔尚在。
元世祖忽必烈深信藏傳佛教。他繼位後拜西藏著名僧人、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為國師,請他掌管全國佛教。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決定在元大都興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型藏式佛塔。他親自選址建在有釋迦舍利塔的永安寺內,並命八思巴的俗家弟子、尼泊爾匠人阿尼哥負責設計與施工。
阿尼哥冥思苦想,精心設計了一座融印度、尼泊爾與西藏佛塔建築藝術並有創新的覆缽式佛塔造型。又夜以繼日地指揮施工,曆時8年,於1279年竣工。
建成後的白塔總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塔基三層為平麵亞字型折角須彌座,第三層是雕有24個凸起的蓮花瓣組成的蓮花座;塔身下部為覆缽式,形似寶瓶,上部為高高的向上收縮的圓錐體,有十三節,稱“十三天”,為佛教的最高級別;塔刹由刹座、相輪、寶蓋和刹頂組成,這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僅有的。
白塔落成後,京師為之震動。忽必烈大喜過望,命人從白塔向四周各射一箭,在箭的射程內,建一座大型寺院,賜名為大聖壽萬安寺,成為忽必烈營建元大都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建成後這裏成為皇家進行宗教活動和百官習儀的中心場所,香火鼎盛。但是元末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一場特大的雷火焚毀了大聖壽萬安寺的所有殿堂,隻有白塔幸免。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重修寺院,並改名為妙應寺至今,但人們一直俗稱為白塔寺。清代對寺和白塔又多次修葺。清中葉以後寺內廟會日益興隆,清末,與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齊名,成為北京的四大廟會。
現存的白塔寺,除白塔外,還有鍾鼓樓、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東配殿等。意珠心鏡殿內是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展出了藏式佛像近一萬尊,其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繁多,年代之久遠,藝術風格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國建築等級最高的廟宇——曆代帝王廟
由白塔寺東行不遠,路南有一塊綠琉璃瓦歇山頂的大影壁,路北就是恢宏壯麗、氣勢雄偉的曆代帝王廟。廟外原來除影壁外,還有石橋、下馬石、景德牌樓,襯托著帝王廟更顯尊貴、莊嚴。
曆代帝王廟建於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已有近500年的曆史,它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曆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祭祀中華炎黃祖先,曆代傑出帝王和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在這座廟中,供奉著從三皇五帝到明朝崇禎的中國曆史上的188位帝王和79位曆代功臣名將。
由於是皇家公祭之地,曆代帝王廟采用了皇家建築中的最高等級。廟中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坐北朝南,麵闊九間,進深五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金磚墁地,棟梁五彩,柱子是60根粗壯的通體金絲楠木柱。殿前有漢白玉月台,東南西三麵有石護欄,南麵三出陛,中為禦路,東西各出一陛。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四座高大的禦碑亭和兩座焚帛爐。如此高等級的建築在全中國也隻有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乾清宮、明長陵中的陵恩殿、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等不多的幾座。
每年春秋兩季,曆代帝王廟都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大典,被列入國家祀典中,明、清兩代許多皇帝都親自參拜致祭。從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間,曆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明嘉靖帝、清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等都曾親自主持過祭祀大典。
在380年間,廟中供奉的曆代帝王牌位也屢有變動增刪。嘉靖曾撤去元世祖牌位,清入關後立刻恢複了元世祖的牌位,並增設了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和明太祖諸位開國帝王的牌位。康熙執政後主張除無道被軾及亡國之君外,應一律入廟祭祀。無論靈位如何增減,這座宏大的廟宇都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重曆史、尊重先人的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博大胸懷。
但在曆代帝王廟中,沒有清代各皇帝的牌位,隻在景德崇聖殿前,當年由雍正帝立下了一塊無字碑。也許他是希望清王朝的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說吧。
民國以後,曆代帝王廟為學校所占用。1931年幼稚師範學校在原帝王廟中開辦,1940年改為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學,次年改名為市立第三女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原帝王廟仍一直為女三中使用,1972年撤銷女校建製,改為北京市一五九中學。2000年以來,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億元為北京一五九中建設新校舍。學校遷出後,又全麵修繕了曆代帝王廟,並對社會開放,使曆代帝王廟成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曆史見證,成為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場所。
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弘慈廣濟寺
曆代帝王廟往東不遠,路北有一座灰色山門的廟宇,沒有帝王廟那麽恢宏的氣勢,巍峨的建築,看起來樸素、莊重而又沉穩,正門有“赦賜弘慈廣濟寺”的匾額,這就是在全國佛教界有重要地位的廣濟寺。他是中國佛教協會會址所在地,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寺曆史悠久,創建於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金代時,這一帶在金中都的北郊,稱西劉村,該寺也叫西劉村寺。元朝時改稱報恩洪濟寺。元末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明朝天順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園洪法師等雲遊至此,在這裏募集資金,在當時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監廖屏資助下,在原址重建寺廟。廖屏還將此事奏聞憲宗皇帝,請賜寺名。憲宗於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賜名“弘慈廣濟寺”,到成化二十年全部完工。
清代時,皇帝對廣濟寺十分關注,幾代帝王都曾親臨該寺,或題詩立碑,或賞賜匾額,並多次修繕和擴建。清末,廣濟寺主持道階和尚在寺內興辦了弘慈佛學院,學僧愈百人。當時廣濟寺在京城還擁有多處下院,如德勝門內的蓮化寺、後海的廣化寺、西直門內的彌勒院等,盛極一時。1931年,廣濟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被燒毀,1935年重修。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3年、1972年、1976年對廣濟寺進行過多次全麵修繕。
現在的廣濟寺,基本上還保留著明朝時的建築格局,整座寺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圓通殿和多寶殿,東西兩側除鍾、鼓樓外,還有整齊的配殿。寺廟的西北隅,有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戒壇殿,殿內有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戒壇,至今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內唯一的戒壇。整個寺院布局嚴謹、整齊對稱,寺中有院,錯落有序,莊嚴肅穆。
寺內收藏有許多珍貴的佛教文物和精美的藝術品。大雄殿後懸掛著一幅巨型指畫《勝果妙因圖》,為乾隆九年名家傅雯奉乾隆之命用手指所繪。畫高5米、寬10米,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一幅描繪佛祖說法情景的壁畫。畫麵上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座上為信徒講經說法,周圍是一百多位弟子在洗耳恭聽。各弟子相貌神態各異,最奇妙的是,聽眾中有我國曆史上有名的關羽、關平、周倉及布袋和尚等人物。
廣濟寺因其特殊的地位,已成為我國佛教事務活動的中心,每年都要接待大批來訪的海內外信徒和遊客,舉行許多重大的佛事活動和中外佛友文化交流活動。
◎發現城事◎
西四轉角樓——慈禧慶壽工程
西四西北角西四東北角出了廣濟寺再往東,不遠就是西四十字路口。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座曲尺形的兩層轉角樓。他們是為慈禧慶壽而建,用現在的話說,可以叫作慈禧的慶壽工程。
1894年農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後的60歲生日。為了慶祝慈禧的六十大壽,一年多前就開始籌備。慈禧命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擔任慶典總辦。
安排生日當天上午在皇宮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然後大排鑾駕,出皇宮西華門,走北長街,折向西安門大街,經西四路口北轉,沿西四北大街至西直門內大街,出西直門,浩浩蕩蕩直奔頤和園,在園內大擺壽宴,盡情揮霍。為顯示太後的威儀,在西華門至頤和園的幾十裏大道旁除黃土墊路,清水潑街外,沿途要搭建經壇、戲台、牌樓等景觀,要組織僧道念經,戲班演戲,夾道迎送。
然而,正當慶典熱鬧地籌備之時,1894年7月底,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事端。8月1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攪亂了慈禧的慶壽計劃,慈禧無奈之下,不得不下旨取消在頤和園的慶典和沿途的景點籌建。
但這時,為慶壽而建的西四轉角樓已落成,底層是寬敞的大廳,二樓有窗戶和看台,是一個可攻可守的製高點。外形精美的轉角樓既起到了裝點景觀的作用,又可屯兵警衛,一舉兩得。
110多年過去了。兩座轉角樓仍完好地豎立在西四十字路口。但仔細觀察,兩座樓並不對稱。東北轉角樓更高一些,據悉已經過改建,隻有西北轉角樓還是原物。現在,西北轉角樓是新華書店,東北轉角樓是工商銀行。
中國地質博物館前身是農商部地質調查所
亞洲最大的地學類科學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在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幢平麵呈L型的六層淺灰色大樓,這就是我國規模最大、成立最早的全國性地學博物館。它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地學類科學博物館,並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該館的前身可追溯到1916年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創建的地質礦產陳列室,距今已有90多年曆史。
現館址於1958年建成,1959年10月正式開館。幾十年來,經過多次維修擴建,2001年又啟動了館史上規模最大的修繕改造工程,以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現代化博物館為目標,曆時三年,2004年竣工,展陳水平全麵升級。全館分為地球廳、礦產岩石廳、寶石廳、史前生物廳、國土資源廳等多個展廳,館藏標本達20萬件,其中許多是國寶級藏品,包括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鴨嘴龍類恐龍化石——巨型山東龍;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元謀人的牙齒化石;鳥類的祖先、身披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世界上最大的水晶單晶晶體——水晶王等等,這些鎮館之寶都因其稀有、珍貴及極高的科學價值而蜚聲海內外。
漫步在展廳中,觀賞著五光十色、晶瑩璀璨的各類珠寶翠玉,與三葉蟲、鸚鵡螺、猛獁象等古生物化石親密接觸,目睹著古生物登陸、化石形成、生物滅絕等通過仿真再現的史前神秘場景,真是大開了眼界,大長了知識,讓人流連忘返。
是啊,路南是影壁,路北是帝王廟。文革前是女三中,後來是159中。我小時候去過159,好像是開什麽大會之類的 - 當時那幫學生在帝王廟裏上課,還都不知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