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外生活的維吾爾人,幾乎都有被當地人問及有關新疆的“可笑”問題的經曆。去年年底,在某獎頒獎儀式幾位漢族友人輪番發問:“維吾爾人知道魯迅嗎?”“新疆如果舉辦頒獎儀式,人們是不是都穿著阿凡提式的服裝或長袍?”新疆人吃不吃驢肉,是不是愛吃狼肉。幾個漢族同學去新疆之前,也認真地谘詢在新疆座公交車是不是不安全,因為“據說有很多恐怖分子”……
其實,說內地人對新疆,對維吾爾人一無所知有些冤枉,很多人知道新疆餐館、羊肉串、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還知道世界最幽默的人之一是阿凡提。還有些內地人雖然可能不識字,卻知道去新疆兵團有機會當國有企業職工並能領取不菲的補貼!
絕大多數內地人其實不光不了解維吾爾族,什麽哈薩克族,俄羅斯族,不管知名度多高,隻要跟自己的生活沒關係,他們都缺乏了解的欲望。“中國的政治製度?問我這個作什麽?”提問純屬多餘,因為大多數人連自己國家是什麽“政治製度”、甚至連“什麽是政治製度”都說不出來。當提起新疆時,內地人印象中排名前10位的關鍵詞是王震、左宗棠,石油,棉花,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羊肉串,當問到美國時麥當勞和好萊塢;而說起俄羅斯,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克格勃;至於漢族,排位靠前的是中餐館、廉價商品,共產黨,世界最偉大的非漢人文化末屬。
內地百姓為什麽對新疆如此“無知”,“對於新疆的印象,多數人隻停留在曆史的記憶,或是從媒體的報道中得到的或道聽途說,這些人往往會人雲亦雲;還有的人雖然去過新疆,可由於接觸的層麵過於單一,對新疆和維吾爾人的了解也隻停留在某一方麵,或者認為新疆很落後,到處是沙漠,恐怖分子猖獗或者認為新疆問題多多,但這些人的說法往往會成為媒體的論據”。一個外國人在新疆的一個縣市或鄉村旅遊兩周,就可以基本了解新疆的全貌;但一個內地漢人至少要在新疆的10個城市生活過,才能對新疆有個大概的了解,因為漢人的多元文化知識,人文思維方式與“新疆人”都完全不同。
在漢族精英階層中,不缺乏關注、研究維吾爾族和新疆的人士。他們有專門負責新疆或維吾爾事務的政府高官、研究新疆問題的學者、與新疆,與維吾爾人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商人或公司高管、多年跟蹤的安全部門幹部。他們當中不僅有些人能講一口流利的維吾爾文,有的人對新疆社會現狀的了解和把握,甚至比普通維吾爾人還強。而這一部分人的對新疆和維吾爾人的看法和態度,在政府的對新疆政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正如伊力哈木老師所說,“有一種人盡管很了解新疆,了解維吾爾人,但出於文化上的差異,或是由自身利益出發,他們對新疆和維吾爾人的描述及態度是有選擇的”,他們更關注所謂的怎樣開發新疆的資源,怎樣管理維吾爾人等話題。
近年來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增設維吾爾語文化專業課程,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維吾爾文化展覽等等。西方媒體也開始關注新疆的民生問題。而中國的媒體對新疆的關注類似於資源開發,新時期兵團的風采,卡迪爾大叔紀錄解放軍的先進事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上漢族學校,民族學校用漢語授課之類的話題。中西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了大家關心的問題不同。西方社會物質生活高度發達,使人們有精力關注動物權益保護這樣的事務;西方文化對自由和個人主義的崇尚,令他們對中國人權問題十分關注;而宗教和文化信仰的不同,又讓不少西方人質疑中國的民族政策,墮胎,貧窮,環保,邊緣化和死刑等等。由於意識形態的隔膜,一些人對計劃經濟和沙文主義形成習慣性繼承和留戀,這些曆史和文化的差異使不同媒體在報道新疆時“自覺地”戴上了有色眼鏡。漢人與維吾爾族宗教和文化信仰的不同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實力和地位的巨大差距,認知上的區別在正常不過了。維吾爾人關心自己的生存即吃飯問題(類似就業平等)和憲法賦予的民族自治權利的落實問題。
維吾爾族夠分量的民族,具有堅實的曆史文化基礎和忍耐力“不會被罵倒”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了解要比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困難得多”。在伊力哈木老師看來,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至少有兩個前提:要麽有淵源,比如在曆史上分分合合的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又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彼此了解就很深;要麽有利益牽扯,比如土耳其與美國及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很早以前就有往來,而且在政治立場、經濟上有著不可分割的利益聯係。“但是,新疆距離漢族聚居區太遠了,即使是成規模往來,也是近20年的事,再加上巨大的文化差異,內地人不了解維吾爾人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伊力哈木老師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維吾爾人的自強與世界聯係越來越多以及互聯網提供的海量資訊,外邊的人對新疆淺層次的誤解會慢慢消除,那時候,別有用心的人再要刻意“誤解”維吾爾人和新疆,就會變得沒有市場了。伊力哈木老師也認為,讓外界真正了解維吾爾人和維吾爾人適應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實際上是一個彼此磨合的過程,在互相適應新角色的過程中,雙方都在學習。漢族朋友應該學習如何做一個“大國國民”,維吾爾人要在民族自強過程中學會如何在漢族執政的國家落實自己的民族區域自治權,雙方都要適應別人對自己的“不適應”,因為曲解和誤讀是必然的現象。維吾爾人麵對漢族的各種看法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不能逆來順受,也不能一觸即跳。一個民族,一個文化需要有自信,一個民族需要有韌性,出現誤解要客觀地回應,把事實解釋清楚,如果真是負麵事件,也要坦然麵對,不要急於掩飾,更不必擺出防禦架勢激烈地反應。伊力哈木老師說,沒必要認為隻要是批評就是“辱維吾爾人”,一個夠分量的民族是不會被罵倒的,更何況維吾爾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磨難中具備了足夠的忍耐力。
參考資料:伊力哈木老師《山腰上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