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善好施是維吾爾等民族的優良傳統

(2008-10-13 10:40:10) 下一個
作者:海來特·尼亞孜
       烏魯木齊街頭乞丐很多,以至於成為該都市有別於內地都市的一大人文景觀和特點。在首府街頭,特別是在二道橋一帶,維吾爾等民族的乞丐隨處可見,來往的行人,絕大部分也是維吾爾等民族的行人也頗具善心,時不時地給乞丐施舍錢物。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男女施主,都是用左手將施舍的錢或食物遞給乞丐。據父輩們說,人的右手是用來索取的,通過勞動爭取一定的物質享受;而人的左手是用來施舍的,將自己多餘的物質享受施舍一點給需要的人分享。
      不僅如此,記者在兩年的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維吾爾等民族的企業家或商人,都不同程度地實施過樂善好施的舉動。如阿爾曼的熱迪力在南疆捐建學校,依合拉斯的肉孜阿吉投資10萬元興辦養老院,莎拉美的多力坤資助貧困中學生,金泉公園的艾合買提給內地水災捐款60萬等等,隻要他們賺了一點錢,馬上就能想到家鄉父老,就要接濟窮人,就要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維吾爾等民族這種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不僅是先民一代一代遺留下來的傳家瑰寶,而且經過伊斯蘭文明的長期熏陶而得到強化,再加上曆史上文學家們的大力推崇和倡導,早已成為滲入民族骨髓的優良品格,凝固為宏揚和傳承民族傳統美德的民族性格。簡單地說,維吾爾等民族在碰到窮人或乞丐時,不管援助多少,如果不伸出援助之手意思一下,就將被視為不道德,就將被視為忘本,就將被視為異類民族,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裏,都要受到族人的嫌棄,甚至唾罵。樂善好施在維吾爾等民族社會裏,被提升到了尋求民族歸屬需要的高度,被全體族人普遍認同和提倡。
       樂善好施之風,源自人類原始狩獵時的平均思想,人們隻能共同享受有限的物質需求;到了草原遊牧時代,人們最初也是平均分配征戰俘獲,後來才有了以戰功或等級分配的習慣;農耕時代人們逐漸丟棄平均思想,將平均主義當作謀取不義之財的手段。市場經濟社會的一切,似乎都是合理合法地追求物質利益。維吾爾等民族曆來就推崇商業,看重手工業,是一個典型的古典經濟人群體,同樣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但他們不是單純地追求物質利益,而是通過施舍窮人和興舉社會公益事業的行為,力求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之間的某種和諧,滿足一定的道德需要,即實現族群歸屬的需要。也就是說,施舍了一個乞丐,哪怕隻有分文,同樣可以達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即兌現了父輩們教誨,幫助了自己的同胞,踐行了民族的傳統美德,使良心免受譴責。
       換一句話說,正是有了新疆少數民族樂善好施的優秀傳統,才出現了新疆較多的乞丐群體,因為有一大群善良的人們在養他們,這也是烏魯木齊少數民族聚居區乞丐較多等社會現象的一個原因,並不是說新疆就特別貧窮。內地人基本上沒有這個傳統,所以乞丐較少。
       烏魯木齊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推崇的群體,即省出自己微薄的退休薪水捐資助教的退休女教師群體,人們親切地稱她們為“慈祥的母親”,她們的代表人物是熱依罕大嬸。“慈祥的母親”群體已經由最初的30多人,擴為上千人之眾,成立了“慈祥的母親”協會,自願加入該會不僅限於維吾爾等民族,一些漢族、蒙古族等婦女踴躍入會,還有許多男士也要求入會,大有星星之火,燎原天山南北之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