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唯一,中國僅有的特殊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

(2008-06-17 18:14:43) 下一個

2006年7月維吾爾在線首發

 

   在占中國土地麵積六分之一的新疆境內,有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複員的特殊部隊,這就是被人們稱之為“是軍隊沒軍費、是政府還納稅、是農民入工會、是企業辦社會”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支特殊的部隊是由經過萬裏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保衛了革命聖地延安、解放了祖國大西北的原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第二、第六軍及原新疆三區革命的民族軍後來改編為解放軍第五軍的大部,原陶峙嶽將軍率領起義的國民黨部隊,即後來改編為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的全部組建而成。是一個世界唯一,中國僅有的特殊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組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並管理著若幹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係,它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前期曆史
1950年代初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逐漸穩固、全麵轉入和平時期經濟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批軍人複員轉業。與蘇聯接壤的新疆,漢族在人口民族構成中占少數,存在大片宜農荒地。中國領導人決定駐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十二兵團僅保留一個現役國防步兵師,絕大多數軍人(17.5萬人)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安家落戶從事工農業生產,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首任司令員為陶峙嶽。
兵團成立後的主要任務是開墾,興修農田、水利、綠化等基礎設施。當時兵團也吸引和征調了大量中國其他省份的青壯年男女來補充兵團人員的結構和性別比例。在 1960年代中蘇交惡的時候,由於大量邊民逃往蘇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大量人力到邊境地帶“代耕代牧”,以填補邊境地區的防衛空。到1966年末,兵團的總人口達148萬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兵團發展受到了衝擊。1975年,兵團經濟已到了崩潰邊緣,最終撤銷建製,所有機構移交地方政府農墾局管理。
兵團從建
1979年12月,蘇聯攻占阿富汗,對中國形成包圍之勢。1980年3月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會議決定西藏的工作“以藏族幹部和藏族人民為主”,把絕大多數漢族幹部、漢族技術人員與職工撤回內地。新疆也要按這個精神辦,一時在疆漢族人心浮動。1981年10月王震邀請鄧小平考察新疆,王震建議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製。
兵團體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權限,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麵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麵,兵團的人口和麵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管理體係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兵團的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市。
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兼任。兵團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則兼任自治區的黨政副職,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職級為正省級,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
兵團所屬各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大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轉業而來的。目前兵團下設14個師(其中包含1個建築工程師)和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築工程團)及9個半軍工企業,插花地分布於自治區全境,位於1950年以前的荒地。

兵團人口民族結構

2003年兵團總人口大約為248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約2 204 500 88.1
維吾爾族 165 000 6.6
回族 64 700 2.6
哈薩克族 42 700 1.7
蒙古族 6 200 0.3
其他 18 100 0.7
兵團各師當中,以農八師人口最多,共有57.93萬人(2002年數據)。

農一師:1953年成立,分布在阿克蘇地區,師部與縣級阿拉爾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最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第六軍團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裏,屯墾在天山”聞名。
農二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庫爾勒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六師。
農三師: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境內,師部與圖木舒克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四師。
農四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伊犁地區境內,師部駐伊寧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五軍步兵第十五師。
農五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駐博樂市,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六師。
農六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一兵團第六軍步兵第十七師,即西北野戰軍新四旅。
農七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附近,師部駐奎屯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五師。
農八師: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石河子附近,師部駐石河子市,師部與石河子市師市合一,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六師。
農九師: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北部邊境地區,師部駐塔城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第九軍步兵第二十七師。
農十師: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境內,師部駐北屯鎮,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
建築工程師:1953年成立,以工業、工程施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前身是第二十二兵團騎兵第八師。
農十二師: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境內,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農十三師: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境內,師部駐哈密市。
農十四師: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境內,師部駐和田市。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級市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行政級別為地廳級。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團場編以數字番號。有些師實行師市合一體製。
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
80年代以來,軍團的武裝連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武警指揮部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副軍級建製的兵團軍事部執行省軍區的職責權限,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兵團的各支民兵應急反應分隊是新疆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
兵團經濟目前依然以農業為支柱,核心是棉花、水果、蔬菜、糧食、油料、甜菜種植等產業,所生產的商品棉、哈密瓜、庫爾勒香梨、吐魯番葡萄、葡萄酒、番茄、番茄醬、啤酒花、美利奴羊等產品在全疆乃至全中國都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其中商品棉和番茄醬更是在世界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兵團的農業生產已逐步過渡到現代化階段,既有集約化大生產,也有家庭作坊模式,在種植上普遍實現了節水灌溉和機械化耕種。目前工業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主要有食品、紡織、電力、采礦、造紙、醫藥、建材等門類。

 2005年,下轄1339家法人企業和一批科教文衛體社會事業單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高等學校和17所科研機構,有國家級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形成了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並舉、科教文衛體全麵發展的大型聯合集團。

兵團旗下目前有11家上市公司,大都是兵團內經濟效益最佳或者最具競爭優勢的企業。

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百花村):1996年上市,隸屬於兵團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營計算機軟硬件開發。
新疆天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業}}):1997年上市,隸屬於農八師,主營塑料製品生產。
新天國際經貿股份有限公司(新天國際,):1997年上市,隸屬於兵團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營國際貿易和葡萄酒生產。
新疆塔裏木農業綜合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新農開發):1999年上市,隸屬於農一師,主營棉花種植加工。
新疆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伊力特):1999年上市,隸屬於農四師,主營釀酒。
新疆中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基):2000年上市,隸屬於兵團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營番茄種植加工。
新疆天宏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宏):2001年上市,隸屬於農八師,主營造紙。
新疆天富熱電股份有限公司(天富熱電):2002年上市,隸屬於農八師,主營發電。
新疆冠農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冠農股份):2003年上市,隸屬於農二師,主營水果種植加工、馬鹿養殖加工。
新疆青鬆建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鬆建化):2003年上市,隸屬於農一師,主營水泥生產。
新疆賽裏木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新賽股份):2004年上市,隸屬於農五師,主營棉花種植加工.
兵團城市
在兵團的發展曆程中,先後建成了六座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並且現在管理著其中的五座。師部和市府兩塊牌子、同一套機構,由師政治委員兼任市委書記,師長兼任市長。這些城市雖然在名義上是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但自治區的各級政府對城市發展一般不作幹預。
 
 兵團文教
兵團自身擁有完整的教育體係,覆蓋了高等教育、中學、小學、幼兒園及成人教育等各個領域。現有兩所綜合性高等學府石河子大學和塔裏木大學,分別位於北疆的石河子市和南疆的阿拉爾市,均以農科專業見長。此外,兵團還有近兩百個覆蓋不同學科的科研院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機關報是《兵團日報》。兵團和各師都有自己的電視台,各團則普遍建立了廣播電視轉播台,目前覆蓋率已達90%以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城市
                                      
兵團在新疆屯墾幾十年,終於建設出了一批小城鎮,除司令部在烏魯木齊,各個師團都在小城鎮,其中四個師發展較好,誕生了石河子、五家渠,圖木舒克、阿拉爾四個縣級市,這也是因為中央、國務院的關心、中央是97年批準的,國務院到02年才批準設市,正式掛牌是在04年1月,表明了兵團加速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以此來帶動農業為本的屯墾事業轉型為工商社會,從而留住人。
1、石河子。這是最早興起的兵團城市,得益於陶峙嶽司令親自抓。屬於農八師(起義部隊)的地盤。位於北疆,原屬沙灣縣,1976年設立,由農八師管理,是師部駐地。地處蘭新鐵路線上,始建於1950年,是兵團最早發展的軍墾城市,也是後來一係列此類城市的樣板。設有石河子大學和國家級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


[位置麵積] 石河子市位於石河子墾區中部,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以瑪納斯河為界,與瑪納斯縣為鄰,南、西、北三麵與沙灣縣環接市區。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150千米,西距霍爾果斯口岸500千米。麵積460平方千米,規劃麵積150平方千米,建成區麵積3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03年,61萬人(簡冊數據)其中少數民族3.2萬人。市區人口25萬。
   
  [駐地] 市人民政府駐:石河子市北3路。
石河子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個鄉。
石河子市是隨著軍墾事業的發展而建設起來的新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師部駐地。解放前,石河子附近聚居的人家隻有20多戶,四周全是戈壁灘,因村邊有一條布滿碎石的幹河床,故取名石河子。解放後,從1950年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農墾部隊就開始在這裏開墾建城。
  1975年6月成立石河子地區,1976年1月設立石河子市。1979年,石河子地區撤銷,保留石河子市。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
石河子墾區(兵團八師、石河子市)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麵積7529平方千米,人口72萬人,常住人口6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 3.2萬人占5.4%。自治區縣級直轄市——石河子市位於墾區中部,行政區域麵積460平方千米,規劃麵積150平方千米,建成區麵積30平方千米,人口 29萬人。
  八師和石河子市實行一個黨委領導,領導班子分設,部門一套機構兩塊牌子的體製。八師管轄18個團場、2個河係管理處和160多家工交建商企業,其中預算內企業35家。石河子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和一鎮、一鄉。

2、五家渠。這個城市的優勢是靠近烏魯木齊。是六軍17師的地盤(農六師)。位於北疆,原屬昌吉市,2002年設立,由農六師管理,是師部駐地。它實際上是烏魯木齊市的衛星城,也是兵團較早建設的軍墾城市。
[位置麵積] 五家渠市位於烏魯木齊市北郊,與昌吉市、米泉市、烏魯木齊市阡陌相接,彼此為鄰,距烏魯木齊市32千米,昌吉市28千米,米泉市18千米。麵積710平方千米,規劃區25平方千米。
  [區域界線] 五家渠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黃家梁子小路與老龍河交匯處,向南沿老龍河、下家海子北側水渠、老東幹渠至102團墳地,沿102團墳地與梧桐窩子村耕地分界處,至甘莫公路東經87°40’55”、北緯44°13’46”,再沿甘莫公路至八一水庫泄洪渠,沿八一水庫泄洪渠向西南至南閘門,折向北沿八一水庫南側、西側至南大渠、接老龍河,再向南經猛進水庫北側、南側(米泉市現有耕地的北側)至場界溝,沿場界溝向南至東經 87°30’49”、北緯44°00’00”,再向西至和平渠,沿和平渠向北經頭屯河、二桐苦溝、公安幹渠、鄧家大溝至東經87°22’33”、北緯 44°33’09”,沿幹溝向北至103團12連與13連分界水渠,沿水渠向東經103團12連、10連北側(昌吉回族自治州與農六師土地確權線)至起點。
  [人口民族] 2002年,10.7萬人。少數民族極少。
  [地形氣候] 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為2743~3226小時。晝夜溫差大,平均為11.3℃。晴天多,雲霧少。
  [駐地] 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長征路1號。
 五家渠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按師市合一的體製管理,是新疆兵團六師的師部所在地。轄區單位:農六師師部、101團全部、102團、103團大部分。
2002年9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3號):設立縣級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駐五家渠。2004年1月19日正式掛牌設立。
新疆兵團六師是一支具有光榮曆史和優良傳統的老部隊,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軍一兵團六軍十七師,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 年10月進駐新疆,守備首府迪化市及北疆地區。1953年6月5日集體轉業,成立新疆軍區軍業建設第六師。1954年10月改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六師。常駐人口30萬人。
3、圖木舒克。這是一個公社擴建的,是南疆農三師的地盤。位於南疆,原屬巴楚縣,2002年設立,由農三師管理。地處古絲綢之路上,境內有托庫孜薩來遺址等多處重要的文物古跡。
[位置麵積] 圖木舒克市位於塔裏木盆地西北邊緣天山西段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地理坐標位於東經78°38′~79°50′、北緯40°04′ ~39°36′之間;北鄰阿克蘇,西鄰喀什,周邊有阿瓦提、巴楚、柯坪三縣;全市行政區總麵積1901.033平方千米,城市麵積近期規劃14平方千米,遠期92.7平方千米。
  [區域界線] 圖木舒克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東經79°29’00”、北緯40°05’50”起,向東南至東經79°34’30”、北緯 40°00’40”,折向南偏東南至東經79°36’30”、北緯39°54’00”,折向西南經東經79°33’00”、北緯39°51’30’再折向西,經1082、1091、1087、1088米高程點、阿不根河、葉爾羌河北側、達板山南側、49團6連南側、小海子水庫庫外引水渠南側至東經 78°43’29”、北緯39°39’06”,沿小海子水庫5億立方米庫容淹沒線以外150米至北壩,順北壩外側水渠向東北方向經水工團1連北部折向南,沿麻紮爾山西側、南側、東南側山腳至公路,沿公路向北至東經78°52’10”、北緯39°45’38”,界線大體向北偏東北經東經78°54’15”、北緯39°46’50”、甘木裏克河、永安壩水庫西側和西北側、烏庫麻紮山山腳、1100米高程點、寶爾塔哈山腳1116米高程點,再折向東略偏北,經 1098米三角點至起點。
  [人口民族] 2002年,11.35萬人。轄區現有總人口12萬人,城市人口近期規劃5萬人,遠期規劃10萬人。
  [地形氣候] 地貌特征表現為平原、沙丘等。市內麻紮塔格、圖木舒克等山,呈西北—北走向。年平均氣溫11.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25℃~26.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6℃~-7.3℃,極端最高氣溫42.2℃,極端最低氣溫-24.2℃;年平均無霜期225天,年降水量38.3mm。
  [駐地] 市人民政府駐:齊幹卻勒鎮(52團)。
轄區單位:農三師44團、49團、50團、51團、52團、53團、小海子水庫管理處、工程團大部分。
公元75年,東漢班超率吏士36人赴西域,曾在圖木舒克山麓磐橐城(即托庫孜薩來古城,漢語稱為九宮殿,後稱為唐王城)駐守17年。解放後,1950年,巴楚全縣設六區,圖木休克區為三區。1958年,圖木休克區改為圖木休克公社。1960年,自治區農墾廳在圖木休克區建立圖木休克總場(又稱巴楚總場)。 1965年,圖木休克公社並入圖木休克總場。1969年,圖木休克總場及其分場、小海子水庫及水庫管理處等劃歸農三師建製。1975年,農三師建製撤消,圖木休克總場劃歸喀什地區革委會農墾局。1982年,恢複農三師建製。後經建製的變遷,農三師轄三個灌區和兩個山地牧場,圖木休克所在地即為原小海子灌區。
  1997年中央為進一步加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下發中發[1997]17號文件,批準在農三師圖木休克墾區(即小海子灌區)設立圖木舒克市,為自治區直轄縣級市。2002年9月17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圖木舒克市的批複》(國函[2002]82號):同意設立縣級圖木舒克市,市人民政府駐齊幹卻勒。11月29日至12月3日,圖木舒克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2003年12月3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關於設立圖木舒克市(縣級)有關問題的通知》(新政發[2003]86號);2004年1月19日,圖木舒克市正式掛牌成立。
4、阿拉爾市。
[位置麵積] 阿拉爾市地處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緣,阿克蘇河與和田河、葉爾羌河三河交匯之處的塔裏木河上遊,東經80度30分至81度58分,北緯40度22分至40度57分之間。東鄰沙雅縣,西依阿瓦提縣,南、北靠阿克蘇市,東北接新和縣。東西長130千米,南北寬60千米。總麵積4196平方千米,占農一師總麵積的65.5%;其中城區規劃控製麵積879.64平方千米,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總用地21平方千米。原屬阿克蘇市,2002年設立,由農一師管理。擁有全套的棉花種植、加工產業鏈,並設有塔裏木大學。是南疆地區漢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
  [區域界線] 阿拉爾市行政區域界線走向為:自東經81°52’56”、北緯40°56’25”起,自南偏西南至東經81°44’23”、北緯 40°44’08”,再向南偏東南經塔裏木河至東經81°58’04”、北緯40°28’14”,折向西沿塔南二幹渠南側三千米,經和田河、沿塔南總幹渠南側至上遊水庫,沿上遊水庫1.8億立方米庫容淹沒線向北至北壩線,沿北壩線外側100米向南偏東南至東經80°44’03”、北緯40°27’17”,然後向東略偏東北至阿克蘇河,沿阿克蘇河而上至阿克蘇河攔河閘,再沿塔北總幹渠而下,至東經80°36’44”、北緯40°39’48”,斜向東北方向至多浪水庫北側,沿多浪水庫北側至塔北截洪排,沿塔北截洪排北側而下,折向東至起點。
  [人口民族] 2002年,14.83萬人(當地政府網站數據)。現有總人口24萬人,占農一師總人口的72%,其中市區總人口6萬人,以漢族為主。
  [地形氣候] 年均氣溫10.7℃。年日照2900餘小時。
  [駐地] 市人民政府駐:阿拉爾勝利大道1號。
轄區單位:農一師7團、8團、9團、10團、11團、12團、13團、14團、15團、16團、塔裏木河水管處、水利水電工程處、原阿克蘇市托咯依鄉、托海牧場(鄉)。
1997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的通知》(中發[1997]17號)文件精神和自治區、兵團黨委關於建市工作“定位要準、規劃要好、建設要快、管理要嚴、思想要新”的指示,師市黨委周密規劃、精心部署籌建工作。
  2002年9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1號):設立縣級阿拉爾市,市人民政府駐阿拉爾。2002年12月5日,召開阿拉爾市第一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阿拉爾市第一屆人大、政府。2003年1月19日,阿拉爾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1957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奉命進駐阿拉爾屯墾戍邊。這是一支有著光榮曆史的部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追隨毛主席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整編為359旅,開墾南泥灣;解放戰爭時期中原突圍,保衛延安,進軍新疆,屯墾戍邊。
 
農一師有1-16團。在阿克蘇地區。該師有兩個上市公司:新農開發和青鬆化建。阿拉爾市有10個團場(7-16團)。該市16.8萬人,其中從業人員 11.4萬,職工7.9萬。03年農一師GDP31.7億元(現價),學校87所(高校1所,塔裏木農墾大學),發行《塔裏木報》。
新疆的城市管理體製是比較複雜的,行政上,這四個市屬於自治區直轄,實權卻在兵團手裏,自治區黨委政府不能幹涉。

另外兩個新城,也比較複雜。
一個是克拉瑪依,它既不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也不是兵團的,而是石油部的。石油部撤銷後,中石油鞭長莫及,新疆自治區才對它恢複控製權。
克拉瑪依,係維吾爾語“黑油”的音譯,得名於市區附近的一座天然瀝青丘——黑油山。克拉瑪依油田是新中國成立後於1955年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同年6月,於當年10月29日鑽完了一號井,獲得了工業性油流。從1955年起,國家在這裏進行大規模原油勘探開發。
  1958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建立克拉瑪依市。1958年7月25日,克拉瑪依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宣告克拉瑪依市成立。 1982年2月,克拉瑪依市改為地(州)級市。1984年,自治區仍定克拉瑪依市為直轄的縣級市。1990年恢複克拉瑪依市為地級市。
  全市設克拉瑪依、獨山子、白堿灘、烏爾禾4個區、9個自然鎮、2個鄉、12個街道辦事處、109個居民委員會和20個村民委員會。境內有生產建設兵團所屬的4個團場。新疆石油管理局機關設在克拉瑪依市。石油管理局與克拉瑪依市實行一個黨委領導下政企分設的兩套管理體製。
還有一個是奎屯。這個是兵團農七師開發的,但是沒有被兵團控製,它一度是伊犁州的首府,試圖以兵團的力量來鉗製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州政府,但伊犁州還是擺脫了控製遷回伊寧。大約是實力不濟,還是因為照顧新疆地方的情緒,這個城市沒有劃歸農七師。位於北疆,原屬烏蘇市,1975年設立,原由農七師管理,是師部駐地。地處蘭新鐵路線上,經濟以石油工業為主。
     [位置麵積] 奎屯市位於新疆西北部,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的西南緣,奎屯河畔。北緯44°19′-44°49′,東經84°47′-85°18′,南北最大跨度約46千米,東西最大跨度約33千米。東距烏魯木齊市253千米,南鄰國家級石化基地獨山子,西連烏蘇市。麵積(1)1171平方千米(簡冊數據)(2)1036平方千米;(3)1109.89平方千米,城市控製麵積200平方千米,建成麵積為3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戶籍人口28.54萬,市區常駐人口11.48萬。有漢、哈、維、回、蒙古等32個民族。
  [地形氣候] 海拔在450-530米,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夏熱冬寒,降水較少,溫度變化大,四季較為分明,年均氣溫7.4攝氏度,年均降水182毫米。
  [駐地] 市人民政府駐地距烏魯木齊市公路裏程253千米,鐵路裏程247千米。
轄5個街道、1個鄉。團結路街道火車站街道烏魯木齊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烏魯木齊西路街道。
突厥語稱此地為“喀拉蘇”意為“黑水”,泉水之意。

  民國2年(1913年),奎屯為烏蘇縣屬地,稱奎屯莊。1975年兵團撤銷時把城市移交給地方政府,但1981年兵團恢複後該市未重新納入兵團體係。目前其境內北部設有天北新區,由農七師直接管理。 
    1950年8月,烏蘇縣根據上級指示改千戶長、百戶長製度為區、鄉製,奎屯成為烏蘇縣第二區第一鄉,下轄黃溝、塔什奎屯、喀拉蘇、店奎屯、開幹其等5個自然村。1954年3月,烏蘇縣再次調整行政區劃;奎屯成為第一區第一鄉。1957年初,奎屯鄉、八十四戶鄉、九間樓鄉合並為幸福鄉。1957年3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師部由炮台遷至奎屯。
  1958年7月,奎屯從烏蘇縣版圖析出,劃歸克拉瑪依市。之後,隨著農七師生產建設事業的發展,師部所在地的奎屯建設規模逐步擴大,新興城市的雛形略見端倪。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隨之撤銷,其農牧團場和工礦企業分別由所在地方管轄。

  1975年8月29日,國務院批準奎屯成立縣級市,直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9月10日,奎屯市宣布成立,由克拉瑪依市析出。同時,伊犁州黨政機關由伊寧市遷至奎屯市,奎屯市成為伊犁州首府。1978年7月,在原農七師奎屯地區場(廠)礦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伊犁州奎屯農墾局。
  1979年10月,伊犁州黨政機關又遷回伊寧市。之後,州黨委決定奎屯市和奎屯農墾局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統一領導,分別核算”的體製,雙方領導互相兼職。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82年4月在伊犁州奎屯農墾局基礎上恢複農七師。 12月30日伊犁州黨委發出《關於奎屯市黨政機構單設的通知》:“現在兵團已經恢複,原奎屯農墾局已不存在,市、局領導互相兼任的領導職務,自然免除。”  從1983年1月,奎屯市革命委員會改為奎屯市人民政府,市委、市政府機構單設。 
由此可見當時伊犁州與兵團農七師的相互鉗製。
北屯鎮:位於北疆,屬阿勒泰市,由農十師管理。雖然僅為鎮,但事實上該鎮的城市規模並不遜色於阿勒泰市。少數民族人口極少。


有關兵團的爭議
:1。兵團與維吾爾自治區的關係問題  2。兵團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係問題    3。兵團的是軍隊還是公司還是政府?4。兵團與新疆社會穩定中的作用問題  5。兵團與地方資源歸屬和開發問題。  5。兵團與新疆少數民族勞動人口的關係問題   6。新疆建設兵團與民族區域自治的關係問題  7.兵團人從一出生就開始服兵役,但戶口上卻不打印. 7。兵團人是農民還是軍人還是企業職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