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鏡心

詩書磨心鏡, 鏡心明詩書
正文

“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 by 武誌紅

(2012-02-10 08:00:07) 下一個
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問什麽是“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同時,也不斷收到不少來信問一些關於心理成長的最基本的知識。在思考怎麽回答他們的問題時,我梳理出了關於心理成長的六條定律。與定律相對應的,是破碎。所謂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們的成長環境明顯違背了這些定律,我們的心靈就會受傷,我們的生命感覺就會出現破碎。

定律一:成為自己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
1. 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
2. 安全需要、
3. 歸屬需要、
4. 自尊需要、
5. 自我實現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的話來說,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什麽是自己,我們又怎樣可以成為自己?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被動參與的,或者說是別人的意誌的結果,那麽我們會感覺,我們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這些生命體驗我們是主動參與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麽不管生命體驗是快樂或憂傷,我們都會感覺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這一點極為關鍵。如果我們感覺不是在做自己,那麽不管別人的意誌看似多麽偉大或美好,我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並會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這些事情像是自毀或傷害別人,但其實我們不過是在用這些事情來喚醒自己的意誌。

譬如,美國明星“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她在演唱事業上獲得了極大成功,但是,這個成功不是她的意誌的勝利,而是她媽媽林恩的意誌的勝利。從兩三歲開始,媽媽一直帶著她轉戰美國各地,用盡各種辦法為她謀取演唱的空間。為此,她沒有了童年,隻有13~15歲期間,過了兩年女孩的普通生活,還有了初戀男友。但林恩為了在女兒身上實現自己的野心,迫使這個男孩離開了布蘭妮。

這隻是布蘭妮母女關係的一個縮影,其實布蘭妮的媽媽在各個方麵都想操控女兒的一切。按照通常的觀點,布蘭妮的媽媽在教育布蘭妮上是無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堅強的意誌把女兒塑造成了超級明星。從布蘭妮的角度看,媽媽這樣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稱道的,畢竟她是在媽媽的推動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蘭妮的內心深處不這麽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潰的時候,布蘭妮在一家療養中心不斷對別人說:“我是騙子!我是冒牌貨!”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意思就是:你們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謂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媽媽的,她通過我的身體實現了她的夢想。這看似很好,但布蘭妮的意誌卻被剝奪了,她遠遠沒有成為自己,而隻是媽媽的“自己”的延伸。

類似的例子還是邁克爾·傑克遜,他的名聲、才華和影響力都勝過布蘭妮。但是,他開始的成就也是父親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結果。並且,和布蘭妮一樣,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他的童年被剝奪了,這是令他最耿耿於懷的事情。後來,傑克遜成為戀童癖。這一點都不難於理解,他迷戀小男孩,是因為他自己不曾做過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經逝去的童年似的。在爸爸的粗暴的意誌控製下,傑克遜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誌渴望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於是,他迷戀男童。隻是,當他把他的渴望強加在那些被他迷戀的小男孩身上時,他也是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他們身上,他是在剝奪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機會。

破碎一:我們被選擇,被決定

人本主義心理學將自我實現視為最高價值。相應的,存在主義哲學也將“選擇”視為最主要的命題。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存在與選擇的關係就是,你選擇,你才存在過。如果你總是被選擇,那麽你就是不曾活過。

但問題是,太多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一個哲學家稱,一個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與別人的個人意誌做較量的過程。別人會自己的意誌強加給自己,自己同樣也會這樣做。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名堂,最簡單的說法是,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對此,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稱,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的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麽,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麽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著名的寓言小說《盔甲騎士》中,騎士對導師梅林說,他愛妻子和兒子,但梅林反問他:“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騎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愛”妻子和兒子,不管妻子和兒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愛”他們。其實,妻子和兒子隻是騎士的愛的對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說,騎士隻是想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妻子和兒子身上罷了。難怪,妻子和兒子都對他的愛沒什麽反應,因為這種愛其實是傷害。

不過,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這聽上去很動聽,有一些偉大的味道。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麵,意味著你必須為你的決定負責,如果選擇錯了,你受傷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很多人懼怕這一點,於是寧願放棄自己的意誌,寧願被別人決定。由此,他們自己阻斷了自我實現之路。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我們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製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麽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麽塑造怎麽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麽樣子。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決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隻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隻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隻能由孩子的自發行為去發現,孩子目前正處於什麽敏感期。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特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樂、數學等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特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麽。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按照這一觀點,羅傑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並不是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傑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曆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於用自己的意誌塑造孩子,那麽,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育的機會。於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種種問題。國內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的創造力的人。

破碎二:精神胚胎被壓製

按照蒙特梭利的觀點,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育的唯一途徑。然而,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誌,控製並壓製孩子的選擇空間。由此,破碎很容易產生。

孫瑞雪稱,依照她的觀察,所謂的多動症,其實大多數都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嚴重壓製的結果。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撫養者中一定是不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你必須聽我的。於是,這個孩子的許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發行為都被打斷了,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假若100個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壓製了,那麽這100個需要都渴望表達,甚至是同一時間的表達。於是,一個多動症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時間渴望做許多件事情,但因為太多的渴望了,他也不知道做什麽好,於是什麽都要做一點。

大人是怎樣壓製了孩子的自發的需要了,這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會拒絕接受一小塊大餅,他一定要一個完整的。對於這種行為,大人會說,這個孩子怎麽這麽不懂事,不知道節約。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張整個的餅,是完美的,會滿足他的精神胚胎發育的需要,而一塊餅,是破損的,會讓這個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他並不貪婪,假若你給他一張完整的、小小的餅幹,他一樣會心滿意足。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孩子並塑造孩子,更不要急著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譬如,節儉不節儉這樣的詞匯,是不適合來衡量一個3歲的孩子的。你可以強行把一個3歲的孩子塑造成看似節儉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對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定律三:關係勝於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這一點已成公論。那麽,情商是什麽?其實,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們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從這一點而言,父母不必太忙於給孩子灌輸知識,因為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實際上遠比這些知識重要。假若父母能與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的關係,那麽,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會在這個關係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長。所以,父母應切記,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才是壓倒性的關鍵所在,至於他們想對孩子灌輸的知識,其實是配角,甚至還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用客體關係理論解釋起來會比較複雜,但可以用簡單而形象的解釋,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係。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也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內化。所謂“內在的父母”,則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內化。內在的關係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現實關係的內化。

小標題:給予孩子愛,也要給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係模式無比重要。衡量這個關係模式的質量有兩點:愛和自由。通過對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討,我們已經知道,自由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因為自由意味著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獲得發育,自由也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意誌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許並被鼓勵走向自我實現,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做起來並不難,就是,但孩子開始進行自我探索的時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經常限製他。譬如,當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小家夥辛苦地爬向10米外的一個玩具時,大人不要因為覺得他很辛苦,就把那個玩具替他拿過來。更不要把他抱起來,帶他去拿一個大人認為的更好的玩具。

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同等重要的是愛。愛是什麽?按照羅傑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那麽,相反,假若我們做不到對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於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這就不是愛。我們很容易急於給孩子建議和命令,這是因為,給建議和命令,遠比理解容易。實際上,無數父母感受到,理解孩子,太難太難了。譬如,有多少父母能理解,一個3歲的孩子為什麽非得要一張完整的大餅?理解了,才能做到接受。談到接受,羅傑斯認為,隻有無條件的接受,才能令一個孩子感受到被愛。然而,無數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做到什麽,我才愛你。”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把注意力從內部轉化到外部上來。原來,他是因為精神胚胎的召喚,才去爬10米遠去拿一個玩具的。但現在,他不去拿拿個玩具,是因為他知道,那樣做會令父母不高興。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原動力,一切行為都以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為目標。於是,他現在很容易被父母控製,等長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製。

小標題:內心和諧,才有愛的能力

這個關係的平衡性也非常重要。按照客體關係理論,關係的兩極——“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關係中一極過分強大,而另一極過分虛弱,那麽這個孩子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若父母溺愛孩子,那麽這個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過於虛弱,而“內在的小孩”會過分強大。現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父母是為了孩子而存在。內在關係中,“內在的父母”就會淪為“內在的小孩”實現自己欲望或目標的工具和對象。簡單而言,這個孩子的心中就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可想而知,正常人不會樂意和一個在溺愛中長大的人建立關係,因為這個人隻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即便他意識到這樣做不好而想改變,也很艱難,因為內在的關係模式一旦建立,再想動大手術,是很艱難的。

因癡迷劉德華而聞名的楊麗娟就是這樣的例子。她的父母極度溺愛她,結果導致她的“內在的父母”一極非常虛弱,而“內在的小孩”一極非常強大。於是,她在父母和媒體麵前,都像是一個隻知索取的孩子。她甚至對父親的死,都缺乏正常人應有的哀傷。這不難理解,因為有她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人,嚴重缺乏愛的能力。

愛,是我們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麽是愛呢?愛就是自愛和愛別人。按照客體關係的理論,會愛的人,得有一個平衡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自愛。“內在的小孩”愛“內在的父母”,於是這個人就懂得了愛別人。

楊麗娟的內在的關係嚴重失衡,隻有“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而沒有“內在的小孩”尊重“內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沒有愛父母和愛別人的能力。相應的,楊麗娟的父親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可能恰恰相反,也是嚴重失衡,但卻是“內在的父母”極其強大,而“內在的小孩”卻被嚴重忽視。於是,他成了一個能愛別人但不能自愛的人,這個邏輯發展到極點,就是他為了滿足女兒的不合理的需求,而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他這種嚴重忽視自己的人格特征,在其他細節上也可以得到體現,譬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裏,也從不肯坐在沙發上,甚至連口水都不肯喝。

我們常講關係的互補性,其實,這種互補性常隱藏著很大的問題。因為,所謂的關係互補性,常常是兩個失衡的關係的相互彌補。譬如,楊麗娟和父親楊勤驥的關係就是互補的,楊勤驥的“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楊麗娟的“內在的小孩”過於強大,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他們的關係反而是比較和諧的。但是,他們兩個與正常人都無法相處,因為正常人既受不了楊麗娟的隻知道索取,也受不了楊勤驥的從不肯索取。

小標題:孩子忍受不了分分合合

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穩定性也非常重要。一些父母,既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又尊重孩子的獨立空間,他們本來是優秀的好父親和好母親。然而,因為一些現實的局限,或一些錯誤的觀念,當孩子幼小時,他們不斷與孩子分分合合,最終令孩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極不穩定的關係模式,而這個孩子也因此成為一個無法與別人建立穩定關係的人。

一位男士,他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既沒有知己朋友,又沒有戀人,而他回憶自己的童年,似乎一直是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且父母一直既愛他又從不過分幹涉他的自由。後來,在心理醫生麵前,他說他腦子裏經常有一個畫麵:他從一輛轎車中奔入另一輛轎車。這個畫麵一出現,他會忍不住地憂傷。

經過自由聯想,答案映現了出來。原來,他的父母事業都非常成功,並且他的親戚也多是成功人士。他出生後,父母誰都不能天天守護他,又不願意請保姆照料他,於是想了這樣的一個辦法:誰有時間,誰就照顧他,當沒有時間時,就把他轉給另一個親人。因為他們家族普遍有錢,大家都有轎車,所以他小時候經常被親人從一輛轎車裏轉到另一輛轎車裏。親人們對他普遍都很好,但是,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不斷地分分合合的,因為每一次分分合合給他帶來的都是傷痛。因為這些分分合合,他小時候其實不敢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每次都是剛建立沒多久就又斷裂了,這對一個3歲前的孩子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傷痛。

有時,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生下孩子後,年輕的父母太忙了,於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時間寬鬆了,再把孩子接來與自己團聚,忙了,就再送走。這一樣會對孩子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總是經曆分分合合的孩子,長大後在對人的信任度上勢必會出現問題。

破碎三:關係最容易傷人

我們最重要的生命訴求是成為自己,而最容易對這一根本性的生命訴求造成阻礙的,就是關係,尤其是童年時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關係。通過上述的描述,我們看到,父母與孩子的良好關係需要太多的因素:

第一,要有愛。沒有愛,一個孩子可能根本就無法長大,他甚至都不會產生活下去的願望。一些殘酷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皮膚的接觸,嬰兒的夭折率高得可怕,即便生存了下來,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會處於一個很低的水平。

第二,要有自由。沒有自由,一個孩子就會成為撫養者的意誌的延伸,他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

第三,關係要平衡。我們常喊“一切都為了孩子”這樣的口號,其實這樣的口號是極其糟糕的。假若我們真這麽做,那麽所有的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將是隻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都將喪失愛的能力。真正的好的關係模式是,父母自愛,同時愛孩子,於是也教給孩子自愛並愛別人。

第四,關係要穩定。愛情中,一個不穩定的關係會給一個成年人造成極大的傷害。童年時,這個傷害會更重。這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一個孩子就會受傷,他就難以在內心中建立起一個好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來,他的人格就會存在一些缺憾,他的心靈成長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一個人怎樣對你,反映著他的內心。你怎樣對一個人,反映著你的內心。這叫投射。一個人怎樣對你,可能是被你教會的。你怎樣對一個人,可能是被他教會的。這叫認同。投射與認同,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製,是我們的內在的關係模式相互影響的主要途徑。所以,不必將關係中發生的事情簡單地歸到自己身上,或他身上。相反,我們應該多一隻眼睛,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審視你和對方。

第四個定律,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就是我們與他人、社會乃至世界相處的基石。

簡而言之就是,童年時,我們怎麽與父母相處,長大後,我們就怎麽與其他人相處。不過,這個相處模式也有變數。某一時刻,在某個關係中,你會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而在另一時刻,你或許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將“內在的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並且,你在將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向外投射的時候,關係的另一方,也在做同樣的事情。這就是人際互動的主要方式。

這裏所說的互動,不隻是我們與其他人的言語的互動,還有來自潛意識的信息的互動。相對於意識層麵的言語的互動,潛意識的互動更重要。這也不隻是我們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的互動,還包括我們通過書本、網絡和電視等媒介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也不隻是我們與人的互動,還有我們與其他生靈乃至大自然的對話。在這所有的互動中,內在的關係模式都是基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一直恒定不變。相反,與其他人、與社會和與自然的每一個互動都是機會,即促進你的心靈改變的機會。當然,這也常常蘊涵著風險,每一個互動都可能把你的心靈拉進黑暗。

如果隻討論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可概括為一句話,即,關係並非是兩個人的事情,其實是兩個內在的關係模式的互動。要認識這樣的互動,我們就需要多一隻眼睛,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跳出來,並從一個近乎旁觀的視角審視一下你與他人的互動遊戲。他為什麽甘於被同學羞辱與人相處時,我們須意識到,我們麵對著的那個人,並非是一個簡單一致的人。其實,我們麵對的是一個關係,即這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並且,這個人與你相處時,一定會玩投射的遊戲。或者,他會把他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中的“內在的父母”投射給你。或者,他會把他的“內在的小孩”投射給你。這幾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們應知道,一個人怎樣麵對自己,其實反映著這個人的內心。他怎樣對待你,其實反映著他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相處模式。

前天,在一家餐館吃飯時,餐館的服務員和我聊起天來,她講到,有兩個男孩常來這個餐館吃飯,男孩A一身名牌,顯然家境很好,男孩B有些寒酸,顯然家境一般。不僅如此,男孩A還帥氣、高大,而且學習成績似乎更出色。總之,他似乎在各個方麵都比B顯得出色一些。女服務員說,也因此,A趾高氣揚,總是很無情地對待B,一會兒說,你怎麽能用手吃比薩,簡直就是原始人嗎!一會兒又說,你怎麽這麽笨,吃飯的樣子真是難看。最後,該結賬了,A看似豪爽但其實很尖刻地說,我知道你很窮,當然是我結賬了。

“現在的孩子,怎麽這麽勢利!”女服務員感慨道。“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勢利的家庭。”我對她解釋說。可以推測,A的家庭缺乏平等觀念,他的父母和家人不僅瞧不起別人,他們在家中也會彼此製造壓力,要是誰在某一方麵不夠“優秀”就會瞧不起誰。這就在A心中形成了“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常瞧不起“不夠優秀的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有了這樣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後,A就會把它帶到任何關係中, B隻是被他選中的一個而已。

他先在家中習慣了被挑剔甚至,A看似很在乎優秀不優秀,但其實,他很喜歡和B這樣處處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因為隻有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他才可以完美地把他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出去。因為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他內心中會有許多衝突和不良情緒,必須宣泄出去,他才會感覺好一些。

同樣,還可以看出,B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也大有問題。女服務員說,盡管不斷遭受A的羞辱,但B一直笑嘻嘻的,好像沒有什麽不滿。這可以推測,B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是讚同“優秀者”有資格羞辱“不優秀者”的。極可能,B的父母或家人經常拿B和別的孩子做比較,並且會斥責甚至羞辱達不到他們理想要求的B。這導致 B和A一樣,內心中也有一個“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於是,當外在條件都勝自己一籌的A不斷羞辱自己時,有這樣的內在關係模式的B 認為這是合理的,自己該被羞辱。

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推測,當A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羞辱時,他可能也會安之若素。至於B,他也會去羞辱不如自己的人。然而,假若B的內在關係模式是另外一回事,講究相互尊重和平等,那麽他就會不吃A那一套,會對A的羞辱加以還擊。用心理學的術語講,A羞辱B,是投射,即將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強加在B的頭上。B接受了A的羞辱,是認同,更準確地說,這叫做投射性認同。但假若B不接受A的羞辱,這就叫做投射不認同。投射與認同,這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動機製。
——————————————————

名詞解釋:投射與認同

我們常說,一個人怎麽對待別人,其實是這個人的內心的反映。這個道理,套用一個心理學術語,就是投射。更細致的解釋是,一個人的外部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他的內心關係向外的展現。譬如,假若一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與“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那麽,這個人的現實的人際關係,要麽是他瞧不起別人,要麽是他甘於被別人瞧不起。麵對這樣的人,我們就要明白,他挑剔你,其實並非是你的錯,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是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你身上了。不過,接不接受他的投射,就是你的問題了。

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23的女孩阿娜寫道:“很多人都擺出一副長者的姿態來教訓我這個沒事找事、頑固不化、不懂事的小孩子。”這些擺出長者姿態的人來教訓她,可以理解為,他們正在向她投射他們的一些東西。一般而言,他們投射給她的,就是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因為這些教訓,阿娜很容易受到影響。別說教訓了,甚至“一旦別人有一點表示出不滿,我就有天塌下來的感覺”。也就是說,這些人對她的投射,都成功了,都嚴重影響到了她。按照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她認同了這些人投射給她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那些人向她投射,是他們的事,而她認同這些投射,就是她自己的事。

她為什麽這麽容易認同這些投射,這麽容易受到他們的影響呢?原來,她的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她的,他們幾乎從來不誇她,而隻是一味地挑剔她指責她甚至羞辱她。由此,她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就是“挑剔的內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別人之所以那麽容易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 投射到她的頭上,是因為她的內心中首先有了一個“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這種互動模式令阿娜非常痛苦,她渴望擺脫這種痛苦。那麽,她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多一雙眼睛,當別人再次動輒指責她時,她可以告訴自己,這些人其實是把他們的“被挑剔的內在的小孩”投射過來了。這不是她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問題。

譬如,就在這個心理論壇上,一個經常以專家口吻訓斥別人的網友辱罵阿娜說:“沒出息的臭丫頭,要是你找我做心理谘詢,我會罵死你。”在別人看來,這個網友顯然不是什麽谘詢師。如果真是,那麽也是一個應該被開除的心理谘詢師。然而,即便這麽明顯無理的話,也嚴重影響了阿娜,她怯生生地問這個網友:“為什麽?”顯然,這個網友的投射獲得了成功。

其實,阿娜隻要做一個簡單的工作,就可以擺出這個網友的投射了。我對她說,這個網友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中,有一個“內在的中毒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受傷小孩”。現在,她這樣訓斥阿娜,其實就是以“內在的中毒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受傷小孩”投射給阿娜了。這個道理很簡單,阿娜明白這一點後,立即就可以笑對這個網友的無理攻擊了。

這就是投射不認同。你有投射的自由,而我有不認同的自由。這樣一來,我就不再為你的投射所影響。假若阿娜很生氣,並要求這個網友收回她的投射,那麽就仍然是在受她的影響,投射與認同的遊戲還是會進行下去。現在,阿娜的心靈好像多了一雙眼睛,可以跳出來,旁觀地看這個網友的獨自表演,於是投射就成了那個網友的一個人的遊戲,她自然就玩不下去了。
——————————————————

自愛=“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心理谘詢中,心理醫生要通過縝密的工作,改變了來訪者一些關鍵的不良的投射與認同機製。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通過與無數人的互動,逐漸改變著自己的一些投射與認同的方式,同時也會逐漸獲得一些新的方式,而內在的關係模式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發生改變。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遇到一些溫暖的過客,他們的溫和、愛與寬容可能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令我們的內心發生改變。通過與他們的交往,我們甚至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放棄了童年時建立的內在的關係模式,他們不僅促進了我們的“內在的小孩”的成長,還會改變我們的“內在的父母”,最終令我們學會自愛。

運氣不好的話,我們會遇到很多殘酷的過客,他們的冰冷、恨與苛刻也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令我們內在的關係模式向糟糕的方向發展。若想少受到那些殘酷的過客的不良影響,我們須養成一個意識:在關係中受傷的時候,適當從關係中跳出來一下,用那雙旁觀的心靈之眼審視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麽。若有了這樣一雙心靈之眼,你會發現,很多詞匯都需要重構。

譬如自愛,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已講到,所謂的自愛,如果從內在的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同樣,我們可以此類推,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讚賞“內在的小孩”,而自立,就是“內在的父母”尊重“內在的小孩”的獨立空間……這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也是無比重要的關係。


很多人會說,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假若“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衝突性恨強的話,這是並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過於挑剔的父母,很難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自愛。

當然,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常以為,自愛與自信是自己的事,隻要自己努力去嚐試就可以逐漸做到了,我們很少從關係的角度去審視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看自己,也要學會從內在關係的角度上去看別人。

假若我們學會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這世界上到處是假自信、假自愛和假自尊。因為,有太多看似自信自愛的人,會給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這其實暴露出了一個秘密,他們的強大的自我是偽裝的,他們必須要把自己的強大建立在別人的弱小之上。他們內在的關係模式中,有一極——通常是“內在的父母”——過於強大,而另一極——通常是“內在的小孩”——過於弱小,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內在關係模式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衝突,令他們很不舒服。於是,他們會盡可能地向“內在的父母”認同,而將“內在的小孩”盡可能地投射到別人身上。由此,這些貌似強大的人,對周圍人而言,其實是地獄

心理醫生切忌陷入投射認同的陷阱意識到對方的投射,但是不認同,這一點在心理谘詢中也非常重要。所有的來訪者,都勢必會在心理谘詢室中大玩投射的遊戲,並很渴望心理醫生按照他們所期望的而認同。譬如,來訪者經常會顯得非常可憐,好像沒有一點力氣,這時很多心理醫生會忍不住特別可憐他們,不自覺地為他們做很多事。看起來,心理醫生是幫助了來訪者,但其實對來訪者有害無益。因為,這是一個投射與認同的遊戲。來訪者的“可憐”是一種心理防禦,他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自己內心的一些問題或成長的責任。這時,假若心理醫生選擇了認同,並幫他完成一些他渴望的事情,那就相當於剝奪了他一次心靈成長的機會。

心理醫生最好的做法也是多一雙眼睛,能在必要時跳出谘詢關係,從旁觀的角度審視一下谘詢室裏究竟發生了什麽。他須意識到來訪者的投射但不認同,不去按照來訪者的渴望去“幫”他。相反,可以把它拿出來與來訪者討論,把來訪者本來處於潛意識層麵的投射遊戲給意識化。這樣一來,來訪者就可以清晰地認識清楚自己的問題,而好的改變也由此開始發生。不過,很多時候,即便多了一雙心靈之眼,心理醫生仍然會忍不住去幫來訪者做一些事情,滿足來訪者一些稍顯過分的渴求。這也沒關係,等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心理醫生仍然可以把這一互動關係拿出來和來訪者討論,讓自己和來訪者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

我們有無數已經習以為常的投射與認同的遊戲,大多數這樣的遊戲沒有什麽問題,但勢必有很多遊戲存有問題。並且,心理問題越重的人,他的病態的投射與認同就越多。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醫生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通過投射但不認同,幫助來訪者斬斷這些有問題的互動方式,並由此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有問題的內在的關係模式。

不過,在斬斷有問題的互動方式時,心理醫生切忌使用冷酷無情的方式。假若一個心理醫生冷冰冰地告訴來訪者,他經常是在裝可憐,好用這種方式來獲得心理醫生的同情。那麽,這不會起到好的治療效果。更不能把問題投射給病人當然,這不是最糟糕的心理醫生。最糟糕的心理醫生,是不自覺地進入了來訪者那些富有攻擊性的投射認同遊戲,並認同他們糟糕的內在的父母,而對來訪者的缺點大加挑剔。譬如,假若前麵那位網友真是心理醫生,並在谘詢中扮演起阿娜的苛刻的媽媽,對問題叢生的阿娜進行大肆抨擊,那麽對阿娜這樣的女孩可能是摧毀性的,因為她真的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並且不懂得逃避。

同樣糟糕的心理醫生,是把自己糟糕的內在關係模式帶進心理谘詢室的心理醫生。很多心理醫生自己的內在的關係模式有問題,這沒什麽,因為每個人的內在的關係模式都勢必有程度不一的問題。關鍵是,他要意識到自己的內在的關係模式的問題,並且能在相當的程度上控製自己不再谘詢室中把這個關係模式強烈地投射到來訪者身上,並誘惑來訪者認同。

譬如,一個心理醫生,他童年缺乏母愛,目前的生活中缺乏異性的愛,這導致他有一個“內在的饑渴的小男孩”。到了谘詢室中,他有時會忍不住地想擁抱一些吸引他的異性來訪者。這種渴望不是問題,關鍵是,他首先要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問題,然後控製住它,並找自己的同行或督導老師傾訴並尋求解決,但他決不能在谘詢室中尋求解決,譬如主動去擁抱異性來訪者。這樣一來,即便沒有進一步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他也是在向來訪者索取,這就完全違反了心理谘詢的職業設置


——來訪者給心理醫生錢,而心理醫生支付自己的職業勞動,譬如理解和接受、愛和心理分析……——————————————————喜歡嘲笑弱者的強人一定是假強者

最經典的例子是希特勒。小時候,他的父親常把他打得死去活來,並且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弱小、意誌不堅強。這樣一來,希特勒的內在的關係模式非常可怕,一極是“暴虐的強大的老爸”,另一極是“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最終,希特勒意識上徹底認同了“暴虐的強大的老爸”,並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壓抑到潛意識中。然而,“受虐的弱小的小孩”並未消失,相反可能對他的影響會更大,它會時時跳出來,告訴希特勒,他曾經多麽弱小多麽沒用。希特勒不能容忍這個“受虐的弱小的小孩”影響自己,於是他將它先是投射到周圍的人,接著投射到其他群體——如猶太人身上,最終將它投射到整個歐洲。

在與其他人、群體和國家的關係中,希特勒表現得無比堅定無比強大,同時拚命地攻擊各種各樣的“弱小者”。看上去,他好像是百分百的強人。然而,我們用我們的心靈之眼,從內在的關係這個角度審視一下就會知道,這其實隻不過是他內心的病態的關係模式向外展現的結果而已,他以“暴虐的強大的老爸”自居,而將“受虐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了其他人、群體和國家之上。然而,這遠不能表明他強大,相反表明他有無比脆弱無比自卑的一麵。

希特勒是一個極端,然而,類似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若你遇到一個貌似強大的人,但你和他相處非常不舒服,他總是有意無意地用盡一切辦法,顯示他的堅強並令你感覺自己很渺小。那麽,你可以推斷,這個人和希特勒有類似之處,他正將他的“內在的弱小的小孩”投射到你的身上。

我曾在論壇上與一個私企老板論戰,他白手起家,曆經難以想象的磨難,才有了成功的一天。這些磨難,令他心如鐵石,對剛畢業的大學畢業生和下崗工人大肆攻擊。他的邏輯是,這些人如此脆弱,所以活該掙不到錢,也活該被強者瞧不起。他的傳奇般的磨難,令網上許多人對他心生崇拜,並讚同了他這種邏輯。但我知道,他之所以攻擊那些弱者,其實是他特別懼怕自己會變成那樣。他的人生經曆告訴他,如果他變成了那樣的弱者,沒有誰——其實是沒有親人,尤其是最重要的親人——會同情他,所以他絕對不能陷入那種境地。於是,他絕對排斥自己柔弱的一麵,這最終變成,他絕對排斥所有的弱者。然而,非常有趣的是,這個私企老板招的大學畢業生,卻多是無能之輩,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最終被他嘲弄,然而他又很少開除他們。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他既然如此喜歡心如鐵石,為什麽不招一些同樣心如鐵石的員工,或者,起碼心如鐵石地把那些常犯低級錯誤的大學畢業生開除呢?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和這些大學畢業生建立關係,正是為了將自己“內在的脆弱的小孩”投射到他們頭上去。隻有在這樣的關係中,他才能很好地以“內在的堅強的父親”自居,而將自己膽怯、柔弱的一麵投射到員工身上去。

每一個人際關係中都充滿隱秘的投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描繪說,自我實現者的一個人格特征是,一方麵疾惡如仇,另一方麵對人性的脆弱又無比包容。這,才是真正的堅強,才是真正的強大。

我們應切記一點,真正的強者絕對不是那些從不怕疼而且總是無情地嘲笑別人的柔弱的人。真正的強者,應該是一方麵堅強,另一方麵又非常溫和、非常富有包容性。

我們的一生,可以說就是不斷與別人玩投射與認同的遊戲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影響並改變別人,也被別人影響並改變。有時候,這個過程進行得如此隱秘,以至於我們很難發覺。

一次,我遇到一個女子,她很漂亮,旁邊一個小女孩稱讚她說:“姐姐,你好漂亮啊!”這個女子溫柔地撫摸了一下小女孩的頭發,用很好聽的聲音對她說:“小妹妹,你也很漂亮啊!”她說得看似很真誠,但接下來,她不經意但又極自然地補充了一句:“小妹妹,你臉上這裏有一個雀斑啊!”這句話令小女孩很受傷,她一聲不吭地走開了。

這句不經意的話表明,這個女子內在的關係模式有一些問題。在與這個小女孩的關係中,她要在相貌上保持一個優勢。那麽,大致可以推測,在她內在的關係上,隻怕她與一個重要的女性親人——譬如姐姐或妹妹,也有可能是媽媽——存在著嚴重的競爭關係,令她無法坦然欣賞其他女子的優點,而總要有意無意地去打壓對方。

假若不留意這個細節,這個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僅漂亮,並且非常會說話,能力也非常出色。然而,盡管她看上去會很用心地對待你,但你總會感覺她有一些說不出的東西會時不時刺痛你一下,這些說不出的東西,應該正是來自被她壓抑的“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我當時想,她指出小女孩臉上的雀斑,並非是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內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那個小女孩被這個投射給擊中了,她認同了這個投射,於是很受傷。

如果她能多一雙心靈之眼,審視一下這個女子的內在關係,她會明白,這個投射首先反映的是這個女子內心的問題。如果明白了這一點,那麽想必她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避免自己的受傷,相反還可能對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為自己內心不夠和諧才忍不住這樣做。

多一隻心靈之眼,可以讓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從一個傷害性的關係中脫身而出。同樣,我們在認識自己時,也應多一隻心靈之眼,學會經常審視自己的內在關係,從這個角度上理解我們對其他人的態度。譬如,這個女子,假若她能有這樣一隻心靈之眼,能審視一下她自己的內在的關係,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地指出那個小女孩臉上的一個雀斑,其實反映的是自己心靈深處的“雀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