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鏡心

詩書磨心鏡, 鏡心明詩書
正文

用心嗬護自己的靈魂 ---- 張廷春

(2008-08-01 13:02:20) 下一個


人倘若要對心有更高的自我期許,要想成為一個正直完整的人而不是扭曲畸型的人,要想獲得做人的尊嚴與高貴,要想擁有道德的力量和一個真實的自我,那麽,他必須自願自覺地嗬護自己的心靈,實現生命的自我超越。

有沒有這種意願很重要。一個人一旦心裏確認了某種東西並有了靈魂的認真,他眼前的生活道路會呈現迥然不同的麵貌。我的一些朋友有過這樣的感受:在沉思和創新中所得的成果,要比擁有豪華房車、精美別墅還珍貴;對深刻解讀一幅古典名畫或欣賞莫紮特的四重奏,比品嚐任何美味佳肴的樂趣更濃。有人認為,有了沉思和體驗,「人類的核心問題都解決了」。其實,我們隻要稍微留心觀察周遭的事物,就會在平庸沉滯的時空中,發現哪怕是一點兒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

假如一個人沒有靈魂認真的追求,自動躺倒,宣稱他「就這樣了」,那麽我們對此也無話可說,更無能為力。但是,世界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的心靈豐富程度而開放的。對不同的人,世界呈現不同的麵貌。在心靈貧乏者眼裏,世界也是貧乏的。這就如同對於音盲、畫盲來說,貝多芬、畢加索是不存在的;對於隻讀八卦新聞流行小報的人來說,從唐詩宋詞到《紅樓夢》的整個文學寶庫都是不存在的;對於終日在名利權術場上追逐奔波的人來說,人性之美和大自然之美也是不存在的。然而,人為有情之物。想一想,格調、修養、關愛、心靈、情趣、境界,一生人中有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逐在世界豐富的美之外了?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中外智者聖賢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隻讀風流隱私和凶殺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多麽不同的世界裏!

一個人若心靈空虛道德有病,會是什麽狀況呢?這將意味著他在生活中麵對和處理各種問題時,無法迅速作出需要的恰當的是非善惡的判斷。而往往在作出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判斷後,及至等到他緩過氣來時,事情已經沒法收拾。我曾看到這種現象,不少人當感到自己心靈和道德處在無力無助狀態時,體驗到一種難以忍受的孤獨,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正如波德萊爾所說:「道德上的痛苦是唯一視為痛苦的痛苦」。

問題嚴重性還在於,被痛苦壓抑下去的東西都不會輕易消失,它們潛藏在某處,等待恰當的時機爆發出來。我們隻要看一看自己身邊的一些鄰居或夥伴,有時會作出的不可理喻的舉動。或翻開報紙看一看,一些原本隻是日常生活的普通人,因一些小事情,卻演變成不可挽回的事件,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迷失表明:一個社會曾經被壓抑和取消的東西,最終以一種完全非理性的方式釋放出來,這種釋放往往是突然爆發,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其產生的後果是多麽可怕!

麵對變幻無常的人生和紛繁複雜的世界,有人用四個字來概括:「永無寧日」。是的,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循環往複,永無寧日。既然外在是永無寧日,如何才有寧日?真正的寧日隻有在向內在的追求中才能得到。把生命的重心由外在轉移到內在,就可以避開各種欲望與苦惱,更不必受製於任何壓力與脅迫。經過內省養心的修行功夫,日新又新,達到自得其樂的寧靜境界。

我們願意嗬護自己的心靈,實現靈魂認真的追求,旨在自救和個人完善。這是一種人生理想。另一種人生理想,旨在救世和社會改造,這當然要看是否切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但個人的靈魂生活,無需任何社會條件,隻要你願意,一個人有權利對真理和理想無比敬意,追求智能、尊嚴、美德和愛心,向往崇高而美妙的精神生活。當然,人的這些素質、涵養是需要培育和訓練出來的。我們的心靈越打磨才越精細越堅強,我們的靈魂越精耕細作才越深切越豐盈,且隨歲月時光的磨洗,從內到外逐漸釋放出人的光澤來。

人怎樣嗬護自己的心靈,有怎樣的靈魂生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有人說,要過有「思」的生活,蘇格拉底就曾發出過振聾發聵的呼籲:「未經過審問辨明的生活是不值得一過的!」也有人說,要知善惡,知道義。換言之,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要有「我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語)。但我想,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心靈生活的自由,隻要你有自己的頭腦和自己的靈魂,懂得人在世上為什麽活?怎麽活?在這些根本問題上你是認真的,有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而且不違背這些原則,那麽,你就是一個懂得心靈嗬護、有靈魂生活的人,一個真實,高貴而純粹的人。

本文轉自羊城網(http://www.gznf.net),原文地址:http://www.gznf.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74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