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鏡鏡心

詩書磨心鏡, 鏡心明詩書
正文

詩意的生命 --- 張廷春

(2008-08-01 12:03:55) 下一個
生活不是寫詩,但並不妨礙我們詩意地生活。如同生活中的許多人,雖然不是詩人,卻能夠時刻體驗到平凡生活的詩情畫意。為此,哲學大師海德格爾引用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表達一種特有的存在狀態:“人類應當詩意地居住在這個地球上。”

  最高的詩意來自生命。《紅樓夢》大觀園裏那群光彩照人的女子,都是一批詩化的生命形象。她們雖然被濁泥世界所包圍,但精神上卻站立於濁泥世界的彼岸。曹雪芹通過對賈寶玉、林黛玉等一群千古不滅的至真至美至善的詩意形象的塑造,表達著自己的理想憧憬:人的存在應是“詩意的存在”,人的合理生活應是“詩意的棲居”。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詩性文化的國度,以李白、杜甫、王維、陶淵明、蘇東坡、劉禹錫等為代表的古典詩人,他們從沉滯平凡的衣食住行和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中,提煉出感天動地、世代流傳的詩詞歌賦。但中國最純最美的詩意精神品質,更多的是留存在人的行為和曆史事件中。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誇父追日以及大禹治水,伯牙、鍾子期的非功利性義氣,嵇康身上的風骨正氣,慧能徹悟人生的禪氣……我們閱讀曆史,分明在閱讀生命,閱讀這些曾在曆史上傳說或出現過的深刻而詩化的生命。

  社會無疑是複雜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無奈,可謂“生煩死畏”。人活在世上本就不容易,要想活得像個人樣,活出人的光澤就更不容易。我常常叩問:活在充滿泥濁齷齪的紅塵世界裏,詩化的生命是否可能?在風雨交加的大地上跋涉人生旅途,詩意的棲居是否可能?《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貴族府第的首席詩人,在臨終前焚燒詩稿,以其行為語言說明詩意存在的不可能。但另一種聲音執拗地在耳邊響起:雖說“生煩死畏”、一切皆空,但人之為人、“深情感慨”。一切情感畢竟是人生最後的實在。《紅樓夢》正是以最深刻、最動人的悲劇,展現了一群情感空前精彩的詩意生命,曹雪芹對這些呈現本真狀態的生命給予了最高的禮讚。看來,曹雪芹與荷爾德林兩位誕生於十八世紀的天才,奇跡般的不謀而合:人類對原始詩意生命的向往,正是日常生活的美感源泉,也是人生苦旅中享受不盡的“永久魅力”的秘密所在。

  的確,越是深切地感知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暫性,越是感知自己的活著正是宇宙中最美麗的存在,就足以讓我們熱愛人生,追求詩意的生命。我想,不妨把生命當成到地球上“走一遭”的機遇,盡可能地使生命自由一些、率真一些、瀟灑一些。不妨把生命當作一次實驗,按照自己的真性真情去詩意地生活,不必拘泥於他人的評語與目光,更不接受各種無形之手的牽製。誠如王小波所說:“一個人隻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很難設想,人沒有詩意的世界,生命的格局將是何等低下和可憐!

  要想開創詩意的生活,獲得詩化的生命,首先要親近自然、回歸自然。人歸根到底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來自泥土又回歸泥土,土地是人的永恒家園。然而,人往往隨著年歲的增長,身心之內那些自然部分會逐步退化,離大自然越來越遠。但我相信人與自然需要一定的合理比例,否則,人的靈魂難以保持健康。好比在一個家庭中,人與自然也得有個合理比例,全都是“知識老人”,沒有孩子,就會因為缺少自然氣息而損及身體與靈魂。想到這兒,我們怎麽能不努力與大自然聯係,充實自己的生命能量呢!

  人與自然的聯係不僅是與大地的聯係,還有天空,這是更大範圍的自然。屈原的《天問》正是關於宇宙和自然的提問,而康德的墓誌銘有著更完美的表述:“有兩樣東西,對它們的凝視愈深沉,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敬畏與讚歎就愈強烈,這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是的,缺乏對星空最深情的專注與凝視,失去星空的籠罩與滋養,人的精神夜晚將是多麽黯然與冷寂!星空對於地球人類而言,是唯一的上蒼,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頂,它把時空的巍峨、神秘、純淨、深邃、慷慨、無限集於一身,同時也把詩意一並交給了人類!我常想,人類如果站在塵世不再仰望頭頂的星空,沉湎於物欲不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那麽,人將退化為生物學的存在,何談生命的詩意?

  追求詩意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回歸嬰兒狀態。這是在時間形式上向過去回歸而在實質上向未來前行。嬰兒狀態就是自然狀態,嬰兒就是大自然。老子提出“複歸於樸”、“複歸於嬰兒”,認為人在“沌沌兮”的嬰兒憨傻狀態時,感覺最真最靈。他的五千言道德經,是對宇宙、自然、人生的洞察感悟,至今讓人讀來新鮮。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這種回歸。

     海德格爾說,今天的人類已經難以和本真自我相逢。在被財富、機器、權利異化之後,人類已失去了本真狀態。他甚至極端地把後現代社會描述成“技術的白晝和精神的長夜”。現實生活中,人們麵對社會的複雜、人性的黑暗變得處處設防、世故冷漠。不少人財富、地位變化之後,心靈健康明顯受到了腐蝕。就連一些飽學之士,也沒能從學問中跳出來,變得冰冷、酸氣、世故,以至於世故大於學問。回歸嬰兒狀態,正是要戰勝世故,遠離冷漠。我以為真正有福的人,是麵對社會人生世相,“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獲得了財富知識後,又獲得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洞察力與穿透力,有力量和智慧返回嬰兒狀態,保留自己生命深處的激情與天真天籟。倘如此,當是值得慶幸的“生之凱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