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範跑跑”,今天是“姚抄抄”, 明天會出什麽?
“姚抄抄”何許人也?請看如下轉貼
工人日報:“姚抄抄”會是最後一個嗎?
歐木華
2008年07月04日08:42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一名高二女生多篇文章多處抄襲名作名篇並四處投稿被揭露。該女生名為姚牧雲,曾多次獲得各種作文比賽獎項,被稱為“才女作家”。被網友踢爆抄襲後,“姚抄抄”曾發表作品的各個知名雜誌及文學論壇紛紛發表聲明,取消其資格並永久禁止其發言。(見7月2日《新快報》)
又一個抄襲者落馬了。客觀而言,這不算“新聞”,特別是少年作家抄襲,更容易引來眾人的同情,而最為荒誕的是,抄襲者往往不僅人氣不減,反而“愈墮落愈美麗”。
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做傻事,可以原諒,但年輕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對於“姚抄抄”,譴責是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的封殺也是必要的,原諒她當然可以,但起碼她要誠懇地道歉吧?我們更要反思的是,一些出版商特別是樂於炒作“少年作家”、“美女作家”、“才女作家”等名頭的出版機構、作文賽事舉辦機構,是否也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些機構的浮躁不僅體現在用各種文學之外的因素來吸引讀者的眼球,更體現在編輯水平的低下和態度上的浮躁。正如某些網友指出的,編輯連白先勇、杜拉斯的作品都沒看過,怎麽把關?雖然不能要求編輯看完所有的作品之後再去當編輯,但編輯自身的能力總要有一定的高度吧?對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總該有起碼的了解吧?而目前一些出版機構隻熱衷商業策劃,不在意文學素養的行事作風,也成為抄襲者容易得逞的因素之一。
更為關鍵的是,文學創作儼然成為了一些人可以在家麵對電腦、流水線生產的“快餐行業”。一些“作家”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寫作者,沒有什麽體驗生活的概念,大多閉門造車。出版商的快餐化要求,和寫作者的撈錢欲望達成了“默契”。
如此浮躁的風氣之下,身陷抄襲漩渦的,“姚抄抄”不會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