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治療

傳播最新健康知識、記錄恢複健康消息、推薦及時健康產品
個人資料
西府來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愛吃麵食的人要警惕糖尿病

(2014-03-21 09:22:33) 下一個

張文燦

人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但是又沒有人能夠做到無病。俗話說“吃五穀糧,生百種病”。人們對於健康身體的追求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身體的問題,也是一個精神問題。因為隻有正確的理論,才能指導出正確的實踐。也隻有心靈的健康才能達到肉體的健康,身體健康是心靈健康的外在反映。人生的不同階段身體狀況是不同的。年輕時候有的是精力和力氣,身體有了毛病都可以很快自動恢複正常。到了40歲之後,身體開始走下坡路,這一點就更加困難和重要了。

追求心靈和身體健康的題目很大。本文介紹一下我自己的健康之路,也就是介紹一些經驗和教訓,主要是有關糖尿病的。


三個認識誤區


第一個誤區認為“不動”是一種福氣和享受:讀書時候每天還走路到辦公室。後來剛剛由博士後參加工作,每天開車上下班,回家看電視,沒有係統體育鍛煉運動,以前全身的肌肉變成了鬆鬆的肥肉,並且小有“將軍肚”。雖然飽食終日,但是食而無味,甚至已經沒有饑餓感。幾年之後,我的身體感覺到了有點“老化”的味道,覺得四肢乏力,精力和機體恢複能力減退,主要表現在消化係統發生功能性障礙,排泄能力衰退。自己的工作又是每天坐在電腦前麵連續工作,長年累月,於是早早有了“50肩”和頸椎酸痛,更要命的是眼睛發展了“幹眼症狀”,下班之後眼睛酸痛,不能看電視,甚至開車都有困難。這些問題的出現使我不得不認真麵對所謂的“中老年危機”。

當時就看到周圍的同齡人有英年早逝的,我還是有一點悟性,比較重視身體發出的信號。認識到“生命在於運動”,於是把追求身體健康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開始係統地、定時參加年輕時鍾愛的打球,遊泳,溜冰,打形意拳等體育活動,身體和精力也都漸漸地有所好轉。

第二個誤區,吃多了沒有壞處:因為從小常常挨餓,一直認為“能吃”飯量大是一種能耐,是身體好的表現。年輕時認為身體越胖越健康,甚至夢寐以求去找一個做飯的“大師傅”的工作,那樣可以隨便吃豬頭肉,隨便吃饅頭(類似於今天的“爆肥”),一直吃到腦滿腸肥才令人羨慕。我從年輕時為了長胖因大量吃難消化的紅麵和玉米麵,再加上上夜班不定時吃飯,落下了胃潰瘍的毛病,飯量一直不能過大,所以也沒有發生“營養過剩”問題。當然也沒有意識到胃潰瘍雖然是壞事,但是也是身體對於我不顧冷熱,大吃大喝毛病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所以,隻知道吃不飽會挨餓,從來不知道吃多了也會發生問題。這種觀點在我們那一代人中非常流行,甚至現在在中國與美國的中下層也非常流行。以致出現了新生代“肥胖症”的社會問題。

第三個錯誤認識是身體可以無限製的使用:年輕時熬夜加班,睡上一覺第二天就恢複了,沒有任何後遺症。年輕時喜歡打籃球,有時也崴腳,一般兩周後就可以完全恢複。到了50歲時,自己不服老,不輸給年輕人,發現膝蓋關節有前所未有的磨損疼痛。一次打球太累了,又連續參加比賽,又崴腳了,竟然前前後後三個月沒有完全恢複,如此之長,從來沒有過。我知道類似打那樣籃球劇烈運動已經不太適應我了。

再如幹眼症是搞我們計算機一類工作人的通病。我的幹眼症發展到了眼睛痛。後來在家裏休息了一段時間,又是熱水敷,又是冰鎮,竟然沒有太大好轉。我才理解到,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退化,恢複緩慢,有些病變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們已經到了自己身體沒有迅速恢複能力的階段。但是為了養家糊口,還必須適應高強度的電腦工作,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注意勞逸結合,想辦法讓眼睛休息,如用鼠標點到一個目標時就可以同時閉一下眼睛,讓眼睛感到很舒服。

執迷不悟 福禍相依

在追求身體健康的過程中,接觸到了道家的打坐和站樁,和中醫的“養生長壽”也是一脈相承的。每天打坐1-2小時。練了幾年時間,“幹眼病”有明顯好轉,也確確實實治好了我多年的胃潰瘍和蕁麻疹的老毛病。當時胃潰瘍好了,飯量可以和年輕運動時相比,增大了一倍以上,甚至幾乎沒有了“飽”的感覺,可以隨心所欲大吃山西人喜歡的麵食了。

當時自己一個人在外州工作(一個月回家一次)。生活上比較將就,到商店特意買了一個大碗(類似於盆),並且啟用了自己多年沒有使用的不鏽鋼“剔尖板”和“鐵筷子”,每天下班回到自己臨時租住的地方,先炒一個山西“過油肉”和西紅柿打鹵,然後作“剔尖麵”,合起來幾乎一大盆,統統被我一掃而光,吃的滿頭大汗,非常爽快。幾乎天天如此,10磅一袋的麵2-3周就吃完了,自己也不警覺,反而以為出現了“返老還童”的“奇跡”。非但執迷不悟,反而沾沾自喜,到處炫耀,甚至和年輕人進行吃麵條比賽,一次能吃兩碗麵條。這樣大概過了3-4年時間。

不知不覺之中,體重增加了十幾磅,血糖也在悄悄的增高,我自己卻渾然不知。幸而我當時在一個開發肺吸胰島素藥物的公司工作。在一次公司的培訓中介紹糖尿病的快速測試,自己信心滿滿,以為如果公司裏麵有一個指標非常正常的,一定是我!誰知事與願違,測量結果卻使我大吃一驚,血糖嚴重超標!負責培訓的教授說你有糖尿病,有人問你的眼睛有問題嗎?這個結果給了我當頭一棒,原因就是吃的“糖”(澱粉)太多,超過了身體需要。幸虧我及時發現,懸崖勒馬,及時減少進食,否則會釀成不可彌補大禍,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我已經發現有莫名其妙的腰痛,大概是腎髒問題的先兆。我一直以為是床鋪太軟的問題,換了床板也無用。

馬上做了係統檢查,發現我身體對血糖的代謝能力還不錯。控製進食後每天食入的澱粉量為3-4 兩,也沒有吃藥,幾年下來,血糖一直控製在正常範圍。山西的麵食並沒有錯,是自己在胃口好了之後沒有及時減量的錯。山西麵食還是我的最愛,不過吃麵隻有過去的30%的量,增加了更多的豆腐,瘦肉和大量的蔬菜。

物極必反 過尤不及

這個教訓使我猛醒。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得到正確的指導,沒有節製,偏離了正道,也會走向反麵。事實上,再好、再神奇的功法都不能超越簡單的自然科學規律。                       

第一是能量守恒定律,吃的太多,必然要對消化係統造成嚴重負擔,甚至破壞自身的代謝平衡,造成病變。

第二年齡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所有係統必然老化、退化。怎麽可能有“返老還童”的奇跡發生呢?本來應當與自己的身體和睦相處,順其自然,與時俱進,及時減少進食,減輕負擔。而當時自己自持練了一點點氣功就目空一切,竟敢與客觀規律叫板,那不是“螳臂當車,以卵擊石”又是什麽?

其實自然規律就是交通的紅綠燈,必須遵守,不可逆轉。基本道理非常簡單明了,沒有人可以例外。但人的偏見、私欲和無知往往想入非非,蒙住了眼睛,放著老老實實那條康莊大道不走,竟然千方百計去走那條“旁門左道”。還是“急功近利,點石成金,一夜致富,異想天開”的“超自然”思想作怪。無論幹什麽事情,心一定要正。如果心不正,有了觀念認識上的偏差,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這也就是我們中醫裏講的“病由心生”。這個教訓,也是我在追求健康道路上,用身體的代價換來的,不能不說非常慘重。

另外,少食和健康長壽關係密切,多吃隻能滿足食欲,不但浪費自然物質資源和身體調節資源,也和許多疾病有關,長期下去會損壞內髒器官,造成糖尿病和多種心血管疾病。有了這個教訓,才算是基本解決了錯誤觀點,現在回想起來還有點後怕,後悔自己誤入歧途,覺悟太晚。
 

糖尿病簡介

糖尿病是身體失去了對於血糖的代謝能力,造成血液中血糖濃度過高。過去因為人類的體力運動多(走步,出行,運動勞動等等),食物供應缺乏,糖尿病的發生率很低。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糖尿病作為一個“富貴病”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中國和美國都有大約1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不過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飲食習慣正在把自己導向糖尿病。糖尿病會引起人體消瘦,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心髒病和腎髒疾病。由於高濃度血糖沉澱,嚴重糖尿病還會造成雙腳壞死,必須將雙腿鋸掉。

糖尿病多發生在“rich people in the poor
country and poor people in the rich country”即窮國的富人與富國的窮人。這些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是為了滿足簡單食欲。而美國垃圾食物”富含澱粉(小麥、薯類產品為主)和油脂類(碎牛肉)。長期、大量飲食容易產生營養單一不平衡的問題。而北方人(山西人)的麵食也應當與美國垃圾食物”歸為一類。山西人吃麵食還喜歡用海碗,更像一個盆,因此許多北方人晚年患有糖尿病。許多和尚和高僧大德因為素食,長期食用大量澱粉,晚年也患有糖尿病。其實不是食物的錯,是人的無知和不平衡飲食和對於自己喜愛食物的偏愛的錯, 是自己不能夠及時按照身體和年齡調整的錯。


 

年紀越大 身體越重要

美國是一個自由國家,人們有選擇工作的自由,公司也有解除雇傭的自由。雖然有法律規定,美國對達到退休年齡之前的雇員實際上是歧視和沒有太多保障的。有的公司為了節約開支,甚至係統化地趕走那些50多歲的雇員而大量啟用剛剛畢業的新人。50歲之後,沒有好視力和好身體,要保持一份穩定的工作很不容易,找一份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美國過去曾經是兒童和老人的天堂,隨著金融危機的重複到來,老人的天堂已經名存實亡了,而實際上是達到退休之前年齡之前之普通人的地獄。沒有一個好身體,怎麽能夠達到個人和家庭的人生目標,完成人生責任呢?反之,如果我們有一個好身體,“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我們對於裁員又有何畏懼呢?

在此父親節之際,祝福所有父母親和他們的孩子們身體健康。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wencan_88/user_blog_diary.php?did=150309#sthash.EZ0sNyvy.dpu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