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基地的非官方記錄:前言

(2009-02-18 21:48:41) 下一個

曾經以為,很多事不再想就會忘記,而且,如果刻意地忘記,便會從記憶中永遠地抹去,一如不曾在世上存在般的徹底幹淨。基地,自六十年代末開始興建,到了七十年代末,已經成為中國的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亞洲最大的風洞群的所在地,而正是這父母貢獻了青春甚至一生的基地,這個我自小長大的地方,離開以後我隻拚命地想忘記。

四十年前,中國一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我們的父母們,放棄當年貴如黃金如今依然實用的城市戶籍,放棄相對舒適文明的生活,在那個個人價值被忽略人性被扭曲的時代裏,在那個至今依然偏僻閉塞的山間平壩上,滿腔熱血白手起家,在不長的時間裏建立起各種尺寸的高低速風洞,創造了一個中國航空航天史上的奇跡,這是父母們一生引以為傲的,也是他們在以後被遺忘甚至連那段工作曆史都不被承認的日子裏,想起心頭便溫暖的一塊。而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承受著的隻有巨大的犧牲,在教育、入學、就業等人生的每一步上,比起那些當年父母毅然離開的城市的同齡人們,我們走得要艱難的多,甚至我們中的一些人,犧牲要延續到第三代。

如今的人們隻看見了基地曾經有過的偉大和輝煌,隻會用無比崇高的言語讚美集體的付出和犧牲,卻從來沒有試圖去了解基地人--一個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做為獨立個體存在的人,那些人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相對而言,父母要比我們幸運,除去艱苦的生活條件,除去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至少在他們老的時候,還有基地還有風洞可以炫耀,甚至在某本塵封的曆史書裏還能找到他們的名字。而我們,作為基地子弟,我們隻是麵目模糊的一群,極度封閉的基地生活,讓我們的童年色彩單一,當然也可以稱之為純潔,無知的純潔;讓我們的少年缺乏良好的教育,因為既沒有好的老師和學校,也沒有可以讓我們擴展眼界的世界;讓我們的青年,掙紮於升學和返回父母原籍的痛苦中,因為父母當年離開的空白早被填滿......人隻有一次生命,短暫如春花秋露,而我們的一切都被耽誤了,這就是基地子弟悲劇,也是中國三線建設中誕生的“大院”子弟的悲劇。

基地,我想我是痛恨的,已經痛恨了很多年,可是不知為什麽每每想起時,眼裏總會有淚,就是因為這淚,讓我在離開多年後,突然一夜間做出決定:重返四川重返綿陽重返安縣重返基地。重返的目的與其說是懷念過去,不如說是為過去唱一曲挽歌,因為這時的基地已是落葉滿地般的衰敗了。再次離開時,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就是那種親手揮鍬掩埋往事的輕鬆,坐在前往北川的車上,看著鷹嘴崖、口袋區、馬鞍山、轅門壩這些富有象征意義的地標,一個接一個消失在揚起的塵土中時,我心中隻有一句話:“永別了,基地!”

然而四年之後的一個午後,大地深處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地動山搖,震中離基地是如此的近,近得就在隔壁觸手可及。四川綿陽安縣永安,聽到這些熟悉的如同身體一部分的地名,在媒體裏反複播發,往昔便帶著無數的細枝末節,如同夏夜撲麵而來的蚊,細小瑣碎卻把人撞得暈頭轉向。更沒想到的是,一篇短短的懷念北川的文章,引來了久不聯係的基地子弟,國內海外的都有。這些忘記了名字和麵容的人們,談論著久遠的過去,互相補充著彼此的記憶,原以為忘記了的一切,時隔多年,依然樁樁件件纖毫畢現,原來,基地,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

是時候了,讓我們就此寫下回憶。這不是虛構的小說,也不是官方認可的曆史,這是混合糾纏著曾經發生的事實、傳說,謠言、夢想和童真的記錄,是少時的印象,是成長的痛苦,是基地子弟眼中的基地,歲月無情,記憶也許有些走形,就象哈哈鏡中的人影,但誰能說那不是一種真實呢?就讓我們寫一部自己的曆史吧,承認不承認又如何?因為如果我們不說,世上有多少人能想到,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除了我們父母的奉獻,還有我們的犧牲。是否有人想過,風洞群邊白的耀眼的航天紀念碑,隱藏著設計者也許不曾想過的寓意,那火箭形狀的碑體,正是建在我們--基地子弟--兒時遊戲的巨岩之上。

(圖:基地的中國航天紀念碑)

2008年5月23日於蒙特利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尋找傑馬央宗 回複 悄悄話 牛X!
什刹海 回複 悄悄話 周末好!也許你認識我表伯父,人稱饒聾子的風洞所所長。它是西南聯大核物理畢業的高材生,在那裏貢獻了一生,他給我父親寫信不後悔離開北京隱藏在大山裏,對直言的對不起自己的4個孩子,令他們都無法得到好的教育,至今都留在了綿陽。我還記得70年代他每次到北京開會前都會囑咐我爸爸想方設法地給他買多點兒肥肉煉成豬油一大蒸鍋然後連同油渣一起帶回綿陽給家人和同事們分了。因為那時候四川很貧困,缺油缺豬肉。
可是你上網,google 不到他們的名字。因為從事的國家秘密的航天事業。他們隻能默默地做無名英雄了。很佩服,很尊敬他們
泉水 回複 悄悄話 我很理解你!奔奔加油寫出來。周末愉快!
Litethru 回複 悄悄話 事實上,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們的奉獻。我因為在國外,顧忌他們工作的性質,所以從來也不敢多問他們的情況。直到有一次,偶然發現一本書寫他們,其中寫到了家兄,我才知道他吃了那麽多的苦,心疼得我淚流滿麵。但是,對他們的生活我仍然知之甚少。話說回來,即使不在三線,在一個隻講人的使用價值而不是對生命的尊重的地方,任何人才都隻能流於悲哀。。。 等你的續篇。
鶉之奔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litethru的評論:事實是他們基本上已經被忘記和忽略了,這就是中國三線人的悲哀.
litethru 回複 悄悄話 我家兄也在那裏拋灑了青春,把他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基地,而耽誤了自己孩子的學業前途。讀了這篇文章,很感動。想起了他在那裏吃的許多的苦。。。 他們對國家的貢獻不應該被忘記或忽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