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戰中最慘烈的兩場戰役---凇滬大戰和昆侖山大戰 (ZT)

(2009-11-04 09:53:09) 下一個
(一)凇滬大戰


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日軍在華北擴大戰爭的同時,又積極策劃侵占上海。8月9日,日本駐上海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齋藤要藏驅車闖入虹橋軍用機場挑釁,被中國士兵擊斃。駐滬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日本的無理要求被中國拒絕後,即動員駐上海4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及艦艇登陸人員和“日僑義勇團”共萬餘人緊急備戰。

11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第88師到上海楊樹浦及虹口以北布防,中國空軍主力也開始由華北向上海方向集結。13日,日海軍陸戰隊首先由虹口向天通庵車站至橫浜路段開槍挑釁,再以一部向寶山路、八字橋、天通庵路進攻,被第88師擊退。

第9集團軍作戰和中日空軍激戰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3日下令將張治中部改編為第9集團軍,從14日拂曉開始發起反擊,同時命令空軍協同地麵作戰。空軍當天就轟炸了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和第3艦隊,炸傷旗艦“出雲”號。第4驅逐機大隊擊落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的日機3架,擊傷1架。15日,日軍統帥部下令組建上海派遣軍,任命鬆井石根為司令官,立即從國內增派第3、第11師團到上海。15、16日,中日空軍發生激戰,中國空軍在京滬杭上空共擊落日機40餘架。17日,中國海軍魚雷快艇在上海外灘再次擊傷“出雲”號。

張治中的第9集團軍從15日起,向日軍發起多次圍攻。第87師攻占日本海軍俱樂部,第88師衝入日本墳山陣地。19日,從西安調來的第36師投入戰鬥,於21日攻入匯山碼頭,嚴重威脅日本海軍陸戰隊。22日,日上海派遣軍先頭部隊開始在楊樹浦附近登陸。第9集團軍側翼受到威脅,反擊作戰遂告中止。

 
中日繼續增兵上海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陸續向上海附近增兵,成立第三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陳誠任前敵總指揮。以第9集團軍組成淞滬圍攻區圍攻駐滬日軍,第8集團軍(張發奎部)組成杭州灣北岸守備區,第10集團軍(劉建緒部)組成浙東守備區,第54軍組成長江南岸守備區,第111師組成長江北岸守備區,以上4個守備區負責封鎖壓製日軍登陸部隊。23日,日軍第3、第11師團在長江南岸的吳淞、張華浜等地強行登陸。第三戰區臨時將長江南岸守備區擴編為第15集團軍,由陳誠兼總司令,又抽調3個軍予以加強。

日軍第3師第一梯隊在張華浜附近登陸時,遭到張治中部警察總隊頑強抵抗。第3師主力登陸後,警察總隊不支,撤至南泗塘河西岸據守。張治中組織第87、第36師增援,挫敗日軍進攻,雙方於25日隔河對峙。日軍第11師團第一梯隊23日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陸,由於第15集團軍部隊未到指定位置,日軍迅即攻占獅子林炮台、月浦和羅店,然後分別向瀏河、寶山進攻。下午陳誠所部先後趕到,第18軍協同第54軍實施反擊,當晚收複羅店,次日收複寶山、獅子林和月浦。25日,雙方於獅子林、月浦、新鎮、羅店至瀏河口一線形成對峙。

日軍為連接和擴大兩個師的登陸場,9月1日從獅子林和吳淞兩麵夾擊寶山。守備寶山的第18軍姚子青營擊退日軍多次進攻,頑強堅守至7日,日軍以戰車堵擊城門,集中海陸空火力轟擊,全城燃起烈火,該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戰至10日,日軍將兩塊登陸場連成一片。第15集團軍予敵重大殺傷後,部隊嚴重減員,13日奉命撤出月浦、楊行、新鎮等陣地;第9集團軍則奉命放棄寧滬鐵路(南京-上海)以東的大部地區。至9月17日,中國軍隊撤至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一線,與日軍對峙。


第三戰區的縱深防禦作戰

9月,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21日再次調整部署:以第9集團軍為中央軍,朱紹良任總司令,位於北站、江灣、廟行一線及其以西地區;以第8、第10集團軍為右翼軍,張發奎任總司令,位於蘇州河以南至杭州灣北岸地區;以第15、第19集團軍為左翼軍,陳誠任總司令,位於蘊藻浜以北的萬橋、羅店、廣福地區。9月中下旬,日軍新增調第9、第13、第101師及重藤支隊(台灣旅)到上海,加入上海派遣軍戰鬥序列。

10月1日,日海軍、航空兵協同地麵部隊發起新的攻擊。北路以第11師指向廣福、陳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師強渡蘊藻浜,向大場、南翔進攻,守軍頑強抗擊。15日,日軍突破蘊藻浜,蔣介石急調第21集團軍10個師加入中央軍序列,以其3個師從大場附近向南路日軍反擊,另以左翼軍4個團在廣福南側向北路日軍反擊,均未突破日軍陣地。22日,日軍集中第3、第13、第101師進攻第21集團軍,在廟行和陳家行之間突破守軍陣地,26日攻占廟行和大場。蘇州河北岸的中央軍腹背受敵,於27日放棄北站、江灣陣地,向蘇州河南岸轉移。第88師第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率第1營官兵繼續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打退日軍多次進攻,被稱為八百壯士。後於31日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日軍從杭州灣登陸,上海失守

日軍大本營10月初決定將侵華戰爭主要進攻方向從華北轉向上海方麵,急從華北、東北、國內抽調部隊,於20日組建第10集團軍援滬。11月5日,由集團軍司令官柳川平助率第6、第18、第114師團及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突然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衛間登陸,策應上海派遣軍實施迂回包圍。當時杭州灣北岸的守軍,大部已調去支援上海市區作戰,隻有第63師的少數部隊守備,猝不及防。日軍占領沿海地段後,迅以第6師團進攻鬆江和閔行,以第18師團進攻金山和廣陳。第三戰區急調第62、第79師分別阻擊日軍第6、第18師團,均被擊退。日軍6日占領戰略要地金山。7日上海派遣軍和第10集團軍奉命合編為華中方麵軍,由鬆井石根統一指揮,企圖對上海守軍迅速達成合圍。戰局急轉直下,8日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12日上海失守,戰役結束。

凇滬會戰曆時三個月,其慘烈程度為現代戰爭史上之少見。中國軍隊人數雖多,但武器裝備極其落後,後來的西方軍史家說,凇滬戰役就象一次落後武器裝備的展覽會;日軍裝備優良,加上有空軍及沿江艦隊的炮火支援取,日軍一個師團的戰鬥力頂得上國軍的十個師。日軍參戰達9個師團22萬餘人,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參戰6個集團軍約70個師共70餘萬人,傷亡25萬餘人。淞滬戰役得到了全國人民特別是上海人民的有力支持,70萬國軍的浴血奮戰,使日軍被迫改變由北向南占領中國的戰略部署,打破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激發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忱,其對中國後來的抗戰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二)昆侖山大戰

1939年12月,國民黨軍隊在廣西昆侖關殲滅日軍5000餘人的戰役,也稱桂南戰役。
1939年秋,日軍為封鎖中國後方,阻止中國取道越南運送物資,同時積極準備發動桂南戰役,以侵占中國通往西南大後方的沿海交通線。11月15日,日軍集結10餘萬人,由北部灣開拔,向廣東北海(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大舉進犯。日軍第五師團及台灣旅團主力在海、空軍掩護下,在欽州灣登陸。11月16日登陸日軍占領防城,17日占領欽州。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在空軍掩護下,攻占南寧。隨後,日軍北犯桂南要隘昆侖關。昆侖關在南寧東北50公裏處,山巒起伏,地勢險要。從南寧至柳州的公路從此通過,是由桂南進入桂中腹地必經之道,是南寧的重要門戶。從11月29日起,日本空軍出動五六十架飛機分批輪番轟炸中國守軍陣地。12月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即以一個旅團的精銳部隊扼守,並在該關以北的仙女山、老毛嶺、四四一、六五三、六○○、羅塘南等高地,以及立別嶺、枯桃嶺等地,修築據點式的堡壘工事,企圖固守。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12月16日,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奉命率部擔任對邕(寧)賓(陽)路的正麵攻擊,意在先行擊破昆侖關及八塘附近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正麵戰鬥;戴安瀾二○○師為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回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昆侖關交通聯絡,孤立昆侖關之敵。12月18日,第五軍在戰車、炮火掩護下,對昆侖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占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占領老毛嶺、萬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後攻占昆侖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奪取昆侖關。雙方展開反複爭奪。27日,是昆侖關爭奪戰最激烈的一天,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鬥。雙方傷亡甚重。杜聿明經過縝密的觀測,了解昆侖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地兵力火力,決定采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昆侖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進入昆侖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並乘勝攻擊,大敗敵軍。

經過18天的激戰,至31日日軍被迫向九塘方麵退卻。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據日本戰後公布的材料說,此役日軍第十二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在昆侖關南5公裏的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擊斃。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昆侖關戰役是國民黨正麵戰場自武漢失守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