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入鄉隨俗

(2009-10-10 21:52:46) 下一個
作者: 平凡往事
下海前,我算是半個文化人。所謂半個是因為我是科技文人,動手多於動筆。但舊文人的毛病我幾乎都有,什麽自以為是,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等等等等。隻是在我的身上還多了些痞子作風,這是我盲目汲取三教九流中的糟粕帶來的副食品。每年,我都不止一次地去全國各地參加各種學術會議。那時,這算是枯燥的辦公室文化中一道最愜意的風景線。因為其妙處有三,其一,可以揚名天下(還可以為以後評職稱積分);二是帶薪公費旅遊(尤其是那些名勝古跡);三是衣食住行皆有專人打理(還免費)。
 
最初,我尚知禮義廉恥,所到之處皆以晚輩自居,且恪守溫良恭簡讓的儒家思想。尤其在陌生人麵前,尤為顧全知識分子的臉麵,克製粗俗,非禮勿往。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大錯而特錯了,而且錯得可笑,可憐。

人本性中的自私,貪婪往往在人意誌力最薄弱的時候會暴露無遺。80年代初期,人們肚子裏的油水還很少,整個社會才剛剛從供應票據的製度中解套,但物資仍然極其饋乏。許多人還處在一點點的擺脫吃不飽吃不好的時期。那時在全國許多地方還基本上以粗糧為主,尤其在北方。雞鴨魚肉根本不能像現在這樣,是想吃就能吃得到的東西。但開各種會議時就相對好得多了,起碼在飯桌子上,每噸你都能見到雞鴨魚肉蛋。這可是以往隻有過年時才能享受的美食啊。每到吃飯的時候,人們就從各個地方湧入餐廳,十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動作麻利的掃蕩那些在家裏想都不用想,在外麵卻能免費吃到的美味佳肴。看著一桌子葷素搭配五彩繽紛的大盤子,彌漫著誘人的菜香滿滿地擺在桌上,會讓你早已饑腸轆轆的胃腸加速蠕動,躍躍欲試。民以食為天,隻有經曆過饑餓的人們才最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深意。起初我很自律,不管胃腸如何騷動抗爭,任憑口水噴薄欲出。我堅決不讓自己動第一下筷子,而且吃的過程中,也是謙謙君子般的禮讓有加。後來我發現這樣不行啊,因為我才吃了幾口,桌子上的菜肴就所剩無幾。為此我困惑過,怎麽可以這樣? 都是些學富五車的業內泰鬥,竟不如我這個剛剛出道,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在這隻有方寸大小的地方,不尊孔孟,讓斯文掃地呢!
 
有了幾次不好的經曆後,我才如夢初醒。去他媽的廉恥禮儀,你們為老不尊,小爺我就陪你們玩。痞子德行也無須再加掩蓋,心裏不再有掙紮,臉皮也慢慢的厚了起來。我強迫自己忘記在上小學時,老師就諄諄教導我的做人準則。在這此隻有一條真理,毫不利人,專門利己。這就是當時的飯桌文化,隻有尊守這種人性法則,你才能吃飽喝足,否則你隻能饑餓著進來,再饑餓著出去!

回過頭來想想,也不能全怪他們。一方麵是他們有太多苦難和饑餓的經曆,加上那時候,人們肚子裏沒有油水,所以吃的多,吃得快都是正常現象,到是我有些小人之心了。你們發現沒有,凡是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普遍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吃東西特快。大家都知道,吃得太快不利於健康,但在物質及其饋乏的時期,不這樣不行啊,吃慢了就要意味著挨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這個壞習慣,而且很難一下子就改過來,雖然現在物質豐富了。
 
毛澤東思想要活學活用,我很快就總結出一套應對策略,每到吃飯時,趕早不趕晚,寧可少聽會議發言,也要先入為主(要先進飯廳),然後避實就虛,坐在你最愛吃的菜前,以求有探囊取物之便。其次,每次隻在飯碗內盛少許米飯,以便餘出地方放置你愛吃的菜肴(剛開始,所有的人都處下饑餓狀態,都會全神關注與自己的胃,沒人會注意到你的卑微),等好菜添滿飯碗後,再慢慢地享用其它盤子裏的東西。有時,我一邊吃,為自己的"高明"竊喜,還一邊在心裏不停的罵著,這幫老混蛋,你們能聰明過小爺?
 
哈哈,在以後的會議用餐時,我都尊從同一法則,無往不勝。這就像大會上發表的文章一樣,我的總能得一等獎,而其他的人,沒有我敢吹,且思想落後,保守,腦子裏條條框框又多,不思突破,就隻有羞與人後了。
 
告訴你們,不是吹牛皮,那時,我總能成為與會者們(無論老少男女)的中心,我的文章也一定是大會的亮點。因為我隻是半個文人,而另一半,就是他們永遠也學不會的痞子作風,和興風作浪在邪與正之間周旋的本領。

記住: 在假道學麵前,你千萬不要試圖做一個純粹的人!
 
 
 
餐桌
宴會餐桌預覽圖 點擊看大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nahiyiyi 回複 悄悄話 可憐的人!
其結果肯定是傷害自己的健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