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組圖)中國人民大學美女博士赴美當農民

(2008-11-01 20:13:00) 下一個

京華時報    2008-11-01 17:08:24

 

 石嫣展示她從美國帶回的手工製環保袋。

石嫣在農場勞動。

 

  她是一名博士生。她去美國深造,但卻沒進校門,而是踏踏實實地在農場當了半年的農民。

  她不是一般的“洋插隊”——她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專門研究一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她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農場,農場直接把菜送到社區居民家裏,提倡大家吃健康菜。

  

她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石嫣。10月30日下午,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的“農村改革與發展”博士生學術論壇上,石嫣向其他博士生講述了她在美國當農民的特殊經曆。

  主動請纓出國

  論壇上,身穿小洋裝的石嫣看起來文靜纖弱,完全沒有農民的影子。當她展示在美國農場耕作的照片時,才不得不讓人相信她有著半年的特殊經曆。

  去年,她的一位老師去美國研究“社區支持農業”這種新型農場經營模式時,和美國農業政策與貿易研究所有個想法,希望有位中國學生赴美親身體驗新模式的運行。

  想法一出,難題隨即擺在麵前:去哪找這個真正願意做農活的學生?而且國內沒有操作類似項目的先例,能否成功?

  事情很巧合。後來,這位老師遇到石嫣,和她談到了這個項目。石嫣覺得是個機會,當場就申請要去。

  “一方麵由於我是碩博連讀,當時不用寫論文,有這個時間;另一方麵也可以給我彌補一下缺陷。”一直生活在城裏的石嫣在研究鄉村建設這個專題時,因為沒有在農村生活的經驗,對一些詞匯和政策缺乏感性理解。

  石嫣的導師溫鐵軍回憶,赴美的人選並沒有在學生中選拔,因為關鍵要看學生有沒有踏實的心態,全憑學生自願。他把石嫣這種經曆取名叫“洋插隊”,“當年我們土插隊能挺過來,我也相信她能堅持下來”。

  首份申請遭拒

  決定赴美後,石嫣還是有些猶豫:“我最擔心的是我從來沒有經驗,是否能承受農業勞作的強度。”

  但攔路虎還是來了,她最先申請前往的一家農場是以盈利為目的農場,這家農場拒絕她的理由是:沒有工作經驗。“真沒想到,我的第一份OFFER居然被拒絕了。”

  這次拒絕雖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在申請表中,美國的農場需要她詳細填寫最苦做過什麽事,在太陽底下能幹活多久,是否能在雨中勞作等。“我當時看見這些問題就蒙了,我真是什麽都沒做過。”作為家裏的獨生女,石嫣是在寵愛中長大。父母雖然沒反對她的決定,但是一直非常擔心,“我女兒這次出去不是享福,是去吃苦的。”

  拒簽後,石嫣有些擔心,因為她必須在4月份農耕前趕到美國。之後,她找到了明尼蘇達州的Earthrise農場,並且順利獲得批準。

  買反季節菜被勸阻

  今年4月18日,石嫣到明尼蘇達州的Earthrise農場報到。和想象中的美國機械化農場不同,這是一家由一對夫妻經營、三個實習生幫工的小農場。因為強調有機環保的概念,農場裏隻有一台小型的拖拉機,幾乎所有的農活都要自己動手,勞動強度超過了石嫣之前的預期。

  更令她沒想到的是,東、西方觀念的差異,成為她初到美國的“一道坎”。

  為了能完整體驗一個農季,石嫣到美國時,正好是播種季節,農場裏還沒有應季的蔬菜供應。吃慣了中國菜的石嫣想去附近的小鎮上購買蔬菜,但卻被農場的人阻止。

  “當時讓我覺得不可思議,買菜怎麽也成為了一件錯事?”石嫣說。

  之後她了解到,在美國人看來,應該食用當季的蔬菜,寧可食用罐頭也不能去吃不知道來路的反季節菜。於是,石嫣不得不忍受一個月食用儲備蔬菜罐頭的生活。

  拔草全靠手工

  在美國,當農民和工人一樣,也有準時的上下班時間。周六和周日可以有雙休日。

  Earthrise農場隻有5名工作人員,卻要承擔16畝地的耕作,蔬菜的清洗、包裝和運輸等也是他們的任務。讓石嫣記憶猶新的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刷裝青菜的盤子,“我洗了整整一天,都不記得到底刷了多少。”當時一邊刷,一邊想:“今後半年,我就做這些工作嗎?”

  最讓她害怕的工作是拔草,由於不讓使用化學除草劑,田裏各種野草瘋長。他們就必須頂著烈日,蹲在田裏,靠手工一根根拔除,“看著那拔也拔不完的野草,有時候真覺得灰心。”

  給同事做中國菜

  石嫣“插隊”的地方,幾乎都是美國本地人,她成了那裏唯一一個中國人。

  從小在家備受寵愛的石嫣在出國前並不會做飯,於是放心不下的媽媽在出國前一周,對她進行突擊性訓練。“我覺得自己挺有天賦,很快就把飯做得有模有樣。”

  在農場工作時,中午的午餐由他們輪流掌勺,石嫣的中國菜最受幾位美國農民歡迎,其中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更成為最受歡迎的菜。

  “在那裏,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其實就是對我的了解。”石嫣在那裏感受到了美國人的熱情直率。

  學會不少DIY絕活

  除了幹農活,石嫣還學會了不少DIY絕活。

  習慣在超市買食物的石嫣沒有想過,酸奶、草莓醬,甚至比薩都可以自己做。在美國農場,大家都有套DIY的絕活。

  “其實那些東西,看起來很難,動手卻很簡單。”石嫣把操作步驟都寫在了博客上與大家分享,她一直認為自己做的比薩要比必勝客好吃得多。

  除了吃的,她還會自己做“原生態”的挎包。挎包是用美國普通裝土豆的麻袋做外麵,裏襯是她在農場找的一塊花布,而肩帶則原本是一條印度的腰帶。“別小看它,結合了中、美、印三國元素呢。”

  成立“泥膠鞋樂隊”

  在美國當農民,除了繁重的農活,也有豐富的文化活動。附近農場的農民們提議組建一支“泥膠鞋樂隊”。

  石嫣在他們的號召下,也加入了這個樂隊,並成為其中的鼓手。下班後,他們就聚在一起訓練。所有演奏的曲子都是由樂隊自己創作的。樂隊以一種最自然的方式亮相,除了正規的樂器,也有搓衣板這種另類樂器。每次排練時,美國農民那種快樂、不受拘束的氣氛都會感染石嫣。

  “那裏的農民看起來都很快樂。”石嫣在那裏認識了很多農民藝術家,給了她新鮮的感受。

  農活課業兩不誤

  石嫣的身份畢竟是學生,所以她在幹農活之餘,還要做一些調研和學習。學校並沒有給石嫣布置什麽作業和課題,於是她就趁著下班後和周末,自己設計了訪問單,走訪附近不同形態的農場。

  讓石嫣很驚訝的是,在美國,農民會看並會買很多書。“別看我們農場小,但是還有個圖書館呢。”農場的管理員會推薦給石嫣專業性的書,這些在國內看不到的書和資料,帶給她很多啟示。

  “有的人覺得我做農活是不務正業,但是我確實在專業研究上有了很多收獲。”石嫣舉例說,之前關於發展有機農業的成本與效果等問題,她也有不明白的地方,現在已經可以給出答案。

  拒絕不健康食品

  10月初,農場這一季的工作即將結束,石嫣也將結束她的美國之行。那天正好是她的26歲生日,石嫣特地把她在農場工作時所有的朋友都召集到一起,給他們做了一頓中國飯。

  離開農場後,石嫣並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去了紐約等大城市。半年的農村生活,讓這個城市女孩在看見密集的人流和高樓時,竟然無法適應。“最大的麻煩是我不知道自己該吃什麽。”由於受到農民們的影響,石嫣認為她寧可不吃也不想吃不健康的食物,於是那幾天她隻能靠麵包抹花生醬過日子。

  10月13日,石嫣回到北京繼續她的學業。

  想試驗新模式

  經過半年的插隊實習,石嫣明確了自己今後要研究的方向,試驗“社區支持農業”這種新模式。社區支持農業是將農業生產與社區居民需要直接掛鉤,由居民每年向農場訂購農產品,並直接由農場送上門。

  石嫣認為這種模式雖然在目前中國沒有推廣的條件,但是她希望自己能首先進行試驗,“剛剛開始我就先從一個訂戶、兩個訂戶做起吧。”

  她的導師溫鐵軍看了她在美國寫的報告,認為石嫣的調查很有意思,並支持她繼續把研究做下去,“她的報告隻是個開始,我希望她能繼續研究中國的情況,做一下兩國的對比研究。”

  希望推廣參與式研究

  這半年的“洋插隊”經曆,現在成為石嫣非常珍惜的寶藏。

  在石嫣看來,和普通研究生下鄉所做的調研不同,在美國當農民這種形式不是一種觀察式的研究,而是一種參與式研究。目前很少有研究生能真正花時間紮根基層。回國後,她挺希望與大家分享她的經曆,讓大家知道研究生可以有一種另類的研究方式,所以在農大舉行的博士生論壇上,她特意在報告後增加了一段即興演講。

  石嫣特殊的經曆,引起了論壇上其他博士生的好奇,一名男博士生表示,很羨慕並佩服石嫣的經曆,“現在研究農業的博士生,別說去美國農場,就是在國內做農民的經曆都太少。”

  溫鐵軍讚同石嫣的看法,“在社會科學學習中,目前中國很少有這樣的參與式試驗,基本上是從書本到書本的方式,這其實是一種舍本逐末。”

  “隻要學生願意,我們做老師的很願意幫忙為他們提供類似的實踐機會。”溫鐵軍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