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淺談古玉收藏

(2008-09-25 14:35:30) 下一個

 


近年來古玉收藏十分火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的各類玉製品收藏愛好者逼近 2000 萬人之眾。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入玉器市場,如何在藏市中成長,如何鑒別玉器(尤其是古玉)的品質,如何能在收藏中低買高賣套利,成為絕大多數入門級收藏愛好者麵臨的艱難問題。

秘訣一:多讀學術專著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

清末吳大征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和《古玉史論》,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中國書店出版昭明、利群編著的《中國古代玉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廣文的《古玉鑒識》和《玉器史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廖宗廷、周祖翼、丁倩編著的《中國玉石學》,以及《中國古代玉器鑒定》李光紅、施俊著,此書基本將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張永昌先生的玉器鑒定知識係統的進行總結,係統的介紹了古玉紋樣的衍變過程和相互關係。

很多人在鑒定古玉的時候,經常把玉器的造型和紋樣分開而論,如果你熟讀上述經典的古玉學術著作的話,就會發現,這種分開而論的鑒定方法,其實是不正確的,是僵化的。如果我們試著從紋樣為組合成的造型服務上分析,掌握形為虛,紋樣為實的認識特征,從中體味古人的藝術創作精神的話,就可以實質性的理解“六法”論之一法的“應物象形”,這一遠古對寫實造型藝術的論述。玉琮、 C 型龍、秦俑、新石器文化的玉龜,無一不顯現出遠古文化中對造型美的認識。它與後世“純藝術”的審美要求,是大相徑庭的。它們上麵的紋樣不論稀疏繁縟,都是具有原始巫術的性質;耶或是與物象唯真的描繪特征追求有關。所以不能脫離曆史對“造型”的認識觀,來認識此造型,進而推演彼造型。我們對“生動活潑”的造型藝術,需要全麵了解和研究,應該放在盡可能全麵的對出土器了解分析之上,而不是停留在壓縮餅幹式的書本概論性介紹之中,憑自己掌握的僅有一點的美學知識,而來認識“生動活潑”這一定論性的描繪。

秘訣二:收集藏品資料

盡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資料書籍和拓片圖照,對於一個收藏家來說,特別重要。舊日老北京琉璃廠,宣統 2 年,黃伯川接替他叔父經營尊古齋,他經營金石文物注重考證研究。尊古齋收藏的金石、古玉、陶片等珍貴文物,黃伯川都用紙把它托下來或者照像,編輯成冊保存起來。

古玉拓片是一門手藝。這門手藝,是在琢刻有文字、花紋圖案的玉器皿上,塗上一層白芨水,蒙上層綿紙,或者宣紙。再在玉佩下墊一本書。用沙布裏麵裹上棉花,做成拓球,捶打玉片上的宣紙,使之凹凸分明;再用一拓球沾少許墨,與另外一拓球對拍,使墨色均勻。隨玉片宣紙上的凹凸分明紋樣處,輕拓使之顯出文字、花紋圖案來。經過幾邊加厚墨色,手藝好的,拓出文字、花紋圖案清晰、墨跡均勻、不走樣。更有講究的麵與線條上。能出現陰陽虛實效果。

作為尊古齋三代人傳人的黃伯川,是位研究商周秦漢青銅器的專家、考證全文、甲骨文的學者,在琉璃廠古玩行業中是獨一無二的。他自己編撰的著作有,《尊古齋古璽集林》、《衡齋藏印》、《衡齋金石識小錄》、《衡齋吉金識小錄》、《衡齋藏見古玉圖》、《尊古齋所見吉金圖》、《尊古齋陶佛留真》、《古玉圖錄》、《鄴中片羽》、《尊古齋集印》共計 112 卷。黃伯川在藏品資料的收集方麵,無愧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後輩當好好學習其鑽研的精神。

我曾經見一友喜得一玉帶鉤。他先將所有能找見到的相關帶鉤的資料,收集起來深入研究。慢慢發現帶鉤不僅材質有區別,還涉及到服飾的變化,以及民族服飾與帶鉤的紋樣關係。他潛心鑽研,發現良渚玉帶鉤的形製多呈長方體形或扁長方體形,一端有孔,為兩麵對鑽而成,可穿繩結係,另一端琢磨成彎鉤狀,鉤頭內彎曲,末端稍尖圓,可鉤係腰帶。這應該屬於禮製服飾製度未形成前的裝飾。因為禮製社會下的夏、商、西周三代,甚少見此玉帶鉤。一直到春秋時期也僅出現有鉤首、無鉤鈕的帶鉤。這些時期的玉帶鉤形製與戰漢以後鉤下有臍的,當屬不同文化體係。

戰國時期的玉帶鉤器形,應該與“胡服騎射”有關。即,因特定的曆史作戰時期需要,隨著馬上作戰服飾的改革,導致了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的玉帶鉤形製出現,並且為後代普遍使用。這一推測在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由於服飾的變化,帶鉤不再使用玉帶鉤而得以佐證。從衰落階段的數量銳減,類型的單調觀察,足以說明此時玉帶鉤的實用意義在減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後代的異形帶鉤在傳統形的帶鉤基礎上,不改變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形製特征,也是因為實用性裝飾需要,才又恢複了起來。

由此可見藏品資料的收集,對眼力的磨練不失為一種幫助。對收藏鑒賞家的藏趣補充,也是毋庸質疑的。一個好藏家能將自己從實踐中鍛煉出來的真知灼見,整理出來給藏友借鑒,無疑對那些沒見過多少實物、或者見到實物後,又不知道怎麽下手認真琢磨的朋友,也是個很不錯的借鑒方法。

秘訣三:研究細部工藝痕跡

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玉器收藏家,無論你是入門級的新手,還是混跡藏界數十年的老手,都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跳出收藏界習慣性的論物“看真、看假”方法,大視野、大角度地真正把握不同時代生產工具在玉器上產生的必然工藝痕跡。

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戰國玉鏤雕螭龍合璧 , 整器對剖成兩半 , 邊緣無棱 , 表麵是用管形鉈具套磨琢製而成突起的穀紋 , 穀粒渾圓。璧孔內鏤雕一螭龍。這表明“管形鉈具套磨琢製”紋飾 ( 穀紋 ) 的工藝,在戰國就已經產生了。

而國內一位資深的玉器界研究人士,他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管鑽工藝在紋飾上的運用 , 僅見於眼部的刻劃。進入文明時代 , 考古發掘與傳世的三代和秦漢的玉器 , 管鑽工藝還是運用於鑽孔與眼部的刻劃 , 似乎還沒有發現在紋飾上的運用。並且將這件合璧中間鏤雕的螭龍,與廣州南越王墓玉器及其他出土、傳世的戰國或漢初的螭龍進行比較,確認有明顯的差異。故認為具有上述特征的故博所藏玉鏤雕螭龍合璧,不屬於戰國時期 , 而是後世 ( 清代 ) 的仿古之作。

其實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了廣州南越王墓西耳室編號 C182 玉壁,就可以明白這種管鑽工藝早在漢初就存在。這位資深人士因沒有注意到這一出土現象,因而僅以有限的信息資源、幾個同類紋飾來研判,導致推演出一個值得商榷的結論。這正好說明了一個現象,在曆史長河裏,生產工具的變革是屬於生產力的範疇,它需要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才能完成。它相對一些具有傳承屬性的裝飾紋飾,所反映出的社會意識屬性,要穩定的多。

秘訣四:從低檔明清玉器開始

初學收藏玉器的人,應該從低檔的明清玉器的收藏開始,從一開始就應該杜絕撿漏拾寶的心態,從這種心態中解脫出來,使其不成為影響價格的一種因素。這樣在決定買一件玉器時,就會首先從流行於明清兩代的民間玉器的陰刻、陽刻、浮雕、透雕、俏色,描金鑲嵌等等工藝特征上,客觀的評價出這件玉器的工藝價值的高低。學習掌握的時間長了以後,就可以區分出,什麽是高超的雕琢技藝,什麽是明工與清工粗疏簡勁的不同,這一點正是收藏鑒賞玉器的必經之路。也就是這一點成為玉器品象價值的衡量標準。

例如:一件明白玉花鳥爐頂,它的拍賣底價是 25000 元。這個底價是由它的玉質優劣等級、造型和工藝的好壞、有無款識等方麵所構成的。這個估價同時還接受了市場對明代玉器的認知程度影響。因為一個時間段與另一個時間段裏,對同一件玉器的認知程度是不同的。由此可知,玉器的收藏鑒賞實際上是一個知識和經驗長期積累的過程。特別是當今市場古玉真假混雜,對初學玉器收藏者來說,萬萬不可操之過急,反需持有一份平常心境,才可能在玉的大千世界中遨遊。

筆者一位藏友因一機緣珍藏到一件宋白玉魚,這件和闐白玉魚,長 4.8cm ,點狀淺圓眼,張口厚唇。魚體瘦,頭尾上翹,尾後擺出水如躍龍門,動感極強。背鰭矮而長,粗細線條,根根見底,一絲不亂。魚身有幾條精美淺陰刻線紋裝飾,背中部有一小穿,造型古樸玲瓏,品相保存非常好,通體潤澤包漿開門,屬宋代和闐白玉魚上品。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就已發現有大量的作為網具的網墜,在商代鄭州二裏崗遺址中,也發現大量的出土陶、石兩種質料的網墜。商代在甲骨文中,有卜辭: “ 甲申卜,不其網魚。 ” 傳統吉祥玉件在曆年拍賣會上屢見不鮮,就玉魚的成交情況分析的話,不難發現三個成交高峰值都各自出現在宋元玉魚的 2.5—3.5 萬元之間,明清的 0.5—3 萬元之間。而高古的玉魚的成交情況上卻不很樂觀。主要原因是人們在選擇一件造型好、寓意強的藝術品的同時,更為注重玉料的材質。這是目前收藏玉器上的一種時代趣味共識。

秘訣五:妥善保存藏品

Wr6k+E 餘 藏品與你是有緣分的,有緣就要惜緣,就要善待藏品。字畫要學會防潮防黴,收於樟木箱,定時展開品賞以便散發濕氣。玉器青銅雜件都需要為之做容器包裝。包裝有講究,也是一個提升藏品的價值規格的手段。一個犀角杯如果配以紅木的座和配個紫檀的座,觀賞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一件羊脂白玉內盒用牙白錦緞內襯,與用黃或者紅絲緞的效果截然不同。看的時候別離開桌麵,以防掉落摔壞。所以學會藏,一能妥善保護好藏品,二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認識藏品的藝術文化內涵。此為藏者善於保管的惜緣之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