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憂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正文

和老三的通信 我的山楂樹之戀的再生緣

(2011-09-05 15:25:02) 下一個

我初戀的人,叫你老三。你在家裏排行第三。另外剛看完山楂樹之戀這本書,覺的你的癡情和善良跟書裏的老三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幸運的是我們還都好好的活著,故事還會繼續。就由十六年的分離後再續前緣,續的是柏拉圖式的緣和情。因為不想傷害各自的家庭。而距離產生美感,距離太近了我反爾害怕,怕彼此很快厭倦了。隔著千山萬水,一切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把我們的通信記錄下來,作為時間的見證。

惠空:
這兩天同時在看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和"北京人在紐約"這兩本反映移民故事的書。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故事,美國的奮鬥和在歐洲的奮鬥還是不一樣的。美國那個國家對經濟不好的人來說,還是更殘酷一些。而歐洲則更人性化很多,更社會主義一些。社會會給你最基本的物質保障。

 書中主人公受的苦還是比我們90年代末出國的人多的多。但是有一點,我深有同感,即我們第一代移民在當地不能完全的融入主流社會,回國的時候又覺得自己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國內的環境,成了一個夾心人,兩頭都覺得有悲情的理由。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心都是寂寞和孤獨的。即使看書,也是孤讀者。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文學底蘊還是比北京人在紐約深很多。雖然不能完全反映我們這一代的經曆,但是書中說的沒有根的一代,還是有共鳴的。
 
你不是希望你女兒以後去美國嗎。若她是敏感有靈性的,書中的某些情感她有一天可能會經曆。。。

老三:

我女兒去國外估計我會想瘋掉,還是陪讀吧,坦誠地講我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和我女兒聊天,聽到她的聲音,一天的疲憊蕩然無存。我明晚回上海,後天去杭州,9號到12號回上海過中秋,13號去青島,14號去深圳,15號到香港,16號回北京。這個月幾乎每天都在路上,一個月會去10多個城市。

惠空:
看你的行程,都頭昏目眩。男生和女生畢竟不同。我去德國出差一星期,末了都要夠了。而你卻天天在路上,想想我都要替你瘋掉。
 
今天才認真地聽你給推薦的張傑的"年輕的戰場那首歌" 。聽的時候,特別想念你。要打電話給你。最後又沒打。打電話反爾一定說不出想念你的話。
 
這首歌隻適合年青人唱 ,和心很年青的人唱 。我隻能帶著有些滄桑的心情去聽,有感動,但不激動,也不激昂。是因為年齡,還是因為在國外呆的太久,孤單習慣了?一個人孤單的時候是不會激昂的。激昂是群體性的。我是不是太頹廢了?還是快達到一切皆空的境界了?
 
聽你的話,多看關於禪宗的書。今天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下載了金剛經,同時發現了南懷謹的"金剛經說什麽"這本書。若你也有看,可以一起交流一下。
 
把"北京人在紐約"這本書看完了。美國看起來很殘酷,絕對的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文化。而在歐洲,弱者也能賴活著。歐洲人在吃老本,什麽時候本吃光了,會像美國那樣子嗎?法國是不會那麽快的。法國人愛鬧革命,愛遊行。政府要減少一點點福利,所有的政府公務部門都開始團結遊街,交通中斷,教育係統癱瘓,學校關門。所以高福利還不會很快消失的。
 
你是否受北京人在紐約的影響,以為國外的中國人都吸毒。因為你今年夏天回國你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當時我還覺的奇怪,怎麽會有這樣的問題。其實我認識的中國人,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吸煙的都很少。可能我也沒有什麽不良的朋友吧。但總體來說,中國人在德國還是法國都還挺乖的。

周圍甚至有兩個大齡的處男和處女,當然他們都是70後的,比較傳統。女孩子也不是媒體上那樣說的都是潘金蓮。

大處男不找女朋友的原因一開始是因為自己經濟基礎沒有打下,沒法構建上層建築,談戀愛。大處女一直沒找到男朋友的原因是,不想隻是因為寂寞隨便和某個人就睡上了。像書裏紐約的阿春和王起明那樣。
 
我周圍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我想起來的話寫給你看。若你不厭煩的話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