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耳悅目

欣賞一首附以精美貼子音樂,好似品味精美茶器中的茗茶. 我願與朋友們在聆聽這曼妙音樂的同時, 來迎接視覺上的感動.
正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觀後感

(2006-01-08 01:10:05) 下一個
不陌生的力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觀後感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4:42 傳媒時代
 文/劍聲
不陌生的力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觀後感

  茨威格在小說方麵的成就有目共睹。當年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的感受仍記憶猶新,一口氣讀完,人似乎虛脫了,徹底傻掉的感覺,那個為愛死去的女人直指我心,使我心如刀絞;那個對愛隻顧享受過後就忘的作家,讓我瞬間產生出手刃他的念頭。那時,我不光是一“文青”,還是一“憤青”。現在想來,不過是作品的悲劇力量真實地打動了我,那是一種絕望的憂傷。

  若幹年後重現這種感受,是在看完徐靜蕾的新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之後。

  當初聽說徐靜蕾要將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成電影,我就為她暗捏了一把汗,雖然好萊塢曾在1948年改編拍成電影《巫山雲》。細讀原著不難發現,45頁的小說敘述中有超過80%是心理活動的描寫。誰都知道,心理活動的刻畫用文字都很費勁,極難做到準確、傳神,若用鏡頭語言、電影畫麵來展示,其難度不言而喻,況且又是中國版的。這是一件非常吃力卻很難討好的事情。

  故事發生地改成了民國時的北平。1948年深冬,在北平的一處老四合院裏,一位作家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說的是一個纏綿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兩人有短暫的結合,而後她經曆了少女的癡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風塵,但未曾改變對男人的愛,直至臨死前才以信向暗戀了一生的男人表白的愛情故事。

  關於影片的主題,徐靜蕾做過這樣的導演闡述,大意是,表現愛情的電影很多,可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往往不盡人意,一類情形是倆情相悅,婚後繁衍後代、感情歸於平淡;另一類是我愛你半斤,你就得愛我八兩,其實這屬於斤斤計較的男女關係,絕非讓人心蕩神馳的美好愛情。至於兩人搭幫過日子,那就離愛情更遠了。真正的愛情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你,但和你沒關係。這種境界說說容易,做起來太難,因為很純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是以一個女人的視角講的這麽一個愛情故事。薑文老師曾說:“一個導演拍東西越主觀越好。什麽是客觀存在?一切都是主觀的,客觀存在於主觀裏麵。”

  是否可以這麽理解,如果把愛情比作一種病、一種毒品,那麽,一般的男女感情,也頂多就算大麻,飛飛而已。那種“我愛你,和你沒關係”的愛情是否就是高純度的海洛因?這個比喻好像不很恰當。我一朋友是樂團指揮,前些日子他送我一張CD,是西崎崇子拉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他對我說,音樂很純粹,聽完後你會有‘相信愛情’的感覺。而徐靜蕾《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傳達的是否也是這種感受?

  相信愛情,讓誰相信?劇中的男主人公隻相信逢場作戲,他遵循的是——是愛情就埋葬它、是性福就享受它的人生理念。可劇中的她(女主人公)信,相信愛情,是她生活的全部,是她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理由。這大概就是劇作的核心吧,本片中男女主人公南轅北轍的活法,構成了影片巨大的張力。

  首先影片的節奏定位準確,在十分舒緩的節奏下從容道來。攝影、燈光、美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極其自然的方式為劇情的發展做著有條不紊的鋪陳,不著痕跡方見功力。適時不可缺少的畫外音畫龍點睛地詮釋著女主人公的心裏路程。製片部門為了強調老北平民國時期的質感,還特意從西北牽來了六匹駱駝到北京的胡同現場。作家阿城看了樣片後無不感慨地說,這是他看過的反映北平影片中,民國氣息最為濃鬱的一部戲。

  好的細節能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這裏隻簡單比較一下結尾,就能甄別出改編後影片的質量高低。

  原著的結尾是“他的目光落到了他麵前書桌上的那隻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多年來在他過生日的時候第一次是空的。他全身觳觫一怔:他覺得,仿佛一扇看不見的門忽然打開了,股股穿堂冷風從另一世界嗖嗖吹進他安靜的屋子。他感覺到一次死亡,感覺到不朽的愛情:一時間他的心裏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個看不見的女人,沒有實體,充滿激情,猶如遠方的音樂。”(摘自《茨威格小說集》P354)

  電影的結尾是:薑文飾的作家看著桌上空空如也的花瓶,緩緩起身,挪步到門口,打開房門的瞬間,鏡頭緊隨著他的目光,落在了院中東廂房的窗戶上,人去房空的玻璃窗上慢慢幻化出一張女主人公少女時代的麵龐,純淨、真摯、不染纖塵——那是落在凡間的精靈、那是融化漠然的愛神。

  戛然而止。

  這是全劇的高潮。此事無聲勝有聲。

  影片結束了許久,我腦海裏始終有兩句話揮之不去:“無法掙脫她(影片)那魅力之網,相信愛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