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144)
2010 (770)
2015 (68)
2016 (326)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中國如何在稀土大戰中大獲全勝!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1月21日編發《世界外交論衡》(Le Monde Diplomatique)月刊文章,題為《中國如何在稀土大戰中大獲全勝》,作者是巴黎歐洲戰略智慧公司的研究員奧利弗?薩捷克(Olivier Zajec),楊眉編譯。文章摘編如下:
文章首先介紹了最近幾十年來市場對稀土需求量的不斷上升,指出所謂稀土事實上並不是十分稀少。根據美國地質研究部門的統計數字,目前全球已知的稀土儲藏量為9.9億噸。中國的稀土儲藏總量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國、澳大利亞以及俄羅斯等國的稀土儲藏量也十分豐富。去年全球的稀土總開采量為12.4萬噸,而其中97%產自中國。文章提問道,既然稀土儲藏分布全世界,為什麽會造成今天由中國一手壟斷稀土市場的情況的呢?
文章認為,中國的稀土開采采取的是從長計量的戰略,中國稀土資源的開發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從80年代開始,世界稀土冶煉分離工業的中心逐步轉到中國。中國的稀土之父徐光憲五十年代畢業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隨即回國,他在北京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稀土材料化學及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了六十年代早已建立的包頭研究中心,使中國的稀土提煉技術飛速發展,再加上由於中國是近水樓台,中國出口的稀土價格低廉擊敗了所有的競爭者。
西方國家由於受比較優勢理論的影響,一一放棄了原先的稀土開采工業,認為由中國開發稀土更符合經濟發展原則。當然除了經濟因素之外,西方放棄開采稀土也是出於環境考量,稀土中稀有金屬的提煉需要使用大量的汙染化學物,這些汙染物嚴重威脅環境以及礦工的身體健康。
文章認為中國限製稀土出口的主要目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以此抬高稀土在國際市場的銷售價格,其二是中國要將稀土留為己用,在出口了原材料以及半成品之後,中國希望能夠直接製造附加值極高的高科技產品,從而以經濟效益來彌補稀土提煉所造成的環境損失。事實上,同一般人想法不同的是,中國對環境問題並不掉於輕心。
西方企業對稀土來源的擔心還在於自今年八月以來,中國對國內的稀土供應作出了整頓,杜絕了所有的稀土走私活動。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國際稀土行業的壟斷地位,分析家認為中國正有計劃由中國國有企業滲透進入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美國等國的同稀土開采有關聯的企業。
中國最近幾年來進軍國際原材料市場顯示出的是一個統籌規劃的策略,除了中國政府的雄厚的資金以及政府決策的一致性之外,中國的另一大優勢是西方國家在戰略性能源以及原材料領域缺乏協調一致。文章舉例說,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產國,美國加州的派斯山Mountain Pass是中國之外全球稀土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國控製稀土開采到提煉的完整生產線。但來自中國的廉價稀土產品終於使美國關閉了所有的稀土提煉礦,日本以及德國也先後關閉了各自在美國的提煉礦。
而二十年後的今天,稀土卻成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原材料,尤其是稀土在國防工業中的大量使用,更使西方重新意識到在中國之外開采稀土的必要性。
當然,美國加州的派斯山最終會投入開采,日本也可以向越南購買稀土並且在喀什卡斯坦投資開采稀土,法國轉向澳大利亞尋求新的稀土來源,但是,這一切獲得實現的具體條件是以上國家的稀土開發商的活動不會因經濟危機而終止。在市場領導一切的西方世界,很難保證這將是長久之計。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