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7年8月14日考古學家發現著名漢軍破匈奴紀功碑:勒石燕然

(2017-08-14 01:36:21) 下一個

軍事要聞 新京報 2017-08-14 11:03

考古學家發現漢軍破匈奴紀功碑:勒石燕然

紀功碑

考古學家發現漢軍破匈奴紀功碑:勒石燕然

考古現場

新京報快訊(見習記者 倪偉)近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宣布,該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確認了著名的東漢《燕然山銘》摩崖石刻所在。

7月27日至8月1日,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國舅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燕然山銘》。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表示,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燕然刻石是史書記載的邊塞紀功碑最早的源頭,這次刻石紀功行為被後世繼承下來,從而形成邊塞紀功碑的傳統,一直沿革到清朝。

《燕然山銘》全文記錄在《後漢書》中,共303字。據《後漢書》記載,永元元年戰役殺敵一萬三千人,二十餘萬人投降,獲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朱玉麒表示,東漢時期多次漢匈戰爭中,永元元年戰役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使匈奴離開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

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位於蒙古國中部,離雁門關約1800公裏。作為漢族抗擊匈奴的前線,燕然山頻繁出現在古詩中,例如王維《使至塞上》“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李白 《發白馬》“倚劍登燕然,邊峰列嵯峨”等。範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名句“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借用的便是《燕然山銘》刻石之事。

http://mil.qq.com/a/20170814/023089.htm  

  杭愛山在漢代中國稱為燕然山,位於蒙古高原的西北,離雁門關大概在1800公裏左右。公元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 匈奴人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於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刻石紀功而還。杭愛山以北,中國人稱為“極北”,基本上被視為蠻荒地帶。唐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天山”也指此處。

 大漢永元元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 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於、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裏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

  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凶殘,統一海外;萬裏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說明: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
  特別是看到這句: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何等的意氣風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