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二代北鬥內幕曝光

(2010-01-29 10:29:15) 下一個



中國二代北鬥內幕曝光





當2010年的新年鍾聲敲響的時候,身在大涼山深處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第三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任務的火箭、衛星發射試驗隊也在翹首期盼著新年。但是,和常人的期盼不同,他們更期盼用自己辛勤的工作為新一年的宇航發射任務迎來一個精彩的“開門紅”。

  1月17日淩晨,隨著火箭的順利升空,隊員們綻放了最燦爛的笑容。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國2010年的宇航發射拉開了壯麗的序幕。


北鬥二號衛星與火箭對接

  建設一支創新型試驗隊

  衛星試驗隊隊員白東煒來自於五院總體部導航室,去年11月中旬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之前,他暗自打算一定要使自己的發射場工作能力“提高一大截”。然而,讓他更加驚喜的是,本次衛星射前準備中不但實現了既定目標,而且還有其他很重要的收獲。

  白東煒的其他收獲源於試驗隊安排的多次技術講座。“在聽其他人的講座時,對在場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知識麵的開拓和技術上的啟發,而自己講的話收獲就更大。”

  據他介紹,在每次聽講座時,自己總是要事先進行準備,結合講座內容,看和自己專業有哪些交叉,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要搞清楚的。而在講座現場,大家總是積極活躍地提問、回答,甚至是辯論,“知識似乎在每個人的身上膨脹。”而且,白東煒還作了一場精彩的講座,他覺得自己的自信心、學習能力等方麵都得到了很大增強和提高。

  “整個試驗隊都和白東煒一樣,收獲很大。”衛星總指揮李長江告訴記者,本次試驗隊進場後,衛星“兩總”係統就開始思考學習型團隊建設問題,主抓型號工作的五院副院長劉方也提出了團隊建設的相關要求。“這支試驗隊的特點就是年輕隊員多,比如五院總體部30歲以下的隊員就高達50%。因此我們考慮通過技術講座的方式,讓這些年輕人走上講台,一方麵給大家講授其個人專業方麵的技術知識,另一方麵使其個人的多種能力特別是持續學習的能力得到鍛煉。”

  在發射場的兩個多月時間裏,衛星試驗隊共組織了13場專業技術講座。每次講座,衛星總指揮李長江和總設計師謝軍都是帶頭參加,形成了非常熱烈的學習交流氛圍。

  對於一些講座,大家都有“不盡興”的感覺,就在工作之餘繼續展開針對性的討論和交流。同時,這項活動使大家增強了工作中的親密感,團結協作能力大大提高。

  鑒於良好的效果,“兩總”正在考慮在以後的北鬥導航衛星試驗隊中,用製度固化這種學習方式。

火箭轉場

  “頭腦風暴”迎接高風險挑戰

  “航天是高風險的事業。但是,高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風險沒有對策。”采訪開始,衛星總設計師謝軍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對航天事業的一種認識。

  在他看來,回避風險是一個試驗隊、一個型號隊伍不成熟的表現,隻有承認風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找到規避風險的對策。

  在本次衛星發射場射前準備中,發射試驗隊按照集團公司“高標準、嚴要求”的質量管理思路,勇敢地麵對衛星可能發生的各種故障風險,製定了一係列規避風險的措施和方法,對衛星的全壽命高可靠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這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功勞,要歸於發射試驗隊圍繞衛星飛行事件開展的“頭腦風暴”式的故障分析活動。
  2009年12月3日~10日,衛星完成了推進劑和燃燒劑的加注工作後,工作相對輕鬆了一些。在研究分析現有的故障模式及故障影響,檢查故障對策的有效性時,大家覺得現有的故障模式並不能涵蓋衛星在軌運行中的更多可能故障。

衛星帆板展開試驗

  於是,在“兩總”的組織下,6名從北京、上海等地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專家、技術骨幹和衛星發射試驗隊的十幾名技術骨幹一起,采用集同方式,針對北鬥導航衛星地麵測試、發射及在軌運行中可能出現的故障開展了長達10天的認真討論和分析,並進行了相關的驗證。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再次分析並確認了此前已經形成的故障模式及應對策略,對措施的有效性進行了重新評估和確認;對過去成功應對衛星故障的經驗進行了總結細化,並形成具體可操作的文件;充分發揮想象力,相互啟發、共同交流,對於過去認為不可能發生、發生了也不可能解決的8項故障模式,經過反複討論形成了可行的應對措施,落實到了相關文件中。

  “就像人們可能生病一樣,衛星在太空環境中也可能發生故障。我們衛星的質量是可靠的,但我們自己要像高明的醫生一樣,一旦衛星發生故障,要有在最佳時間內把衛星治好的能力。”謝軍自信地說。

  在衛星發射前,發射試驗隊多名隊員又趕赴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與該中心技術人員集同工作,把“頭腦風暴”中形成的故障對策形成一個個“指令鏈”,一旦衛星發生偏差和問題,就可以迅速地將這些“指令鏈”注入衛星程序,實施超遠程“治療”。

整流罩合罩

  “批量化發射”應對快速組網

  你也許聽說過衛星、火箭的批量化生產,而沒有聽說過“批量化發射”。“這一概念反映了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組網建設的規範化要求。”李長江介紹,這裏的批量化,即對組網中的相同衛星采用相同的射前準備模式,不僅可以保障安全性、可靠性,而且可以盡可能地縮短衛星射前準備時間,加強組網能力建設。

  根據計劃,2012年前,我國將建成由10顆以上衛星組成、覆蓋整個亞太地區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到2020年則將形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在這個宏偉的衛星星座係統中,有相當一部分功能是一樣的,因此,在衛星進入發射場之前,“兩總”係統就在考慮如何像衛星的批量化生產一樣,形成規範的、可複製的發射場射前準備模式。

  衛星進場後,“兩總”係統便開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細之又細”是這方麵探索的第一步。試驗隊通過多種方式使隊員認識到“細節決定成敗”的深刻道理,對產品的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對試驗中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點的數據變化都嚴格判讀,逐點逐級嚴格進行檢查測試。同時,衛星總裝部門把每項在發射場的總裝操作進行分解,並落實到每個人,形成完整的“工作保障鏈”。

  與此同時,衛星總體單位根據發射場測試工作的特點和要求,編寫了詳細的程序文件。這些文件重點對照和梳理了此前的各項技術要求,並在以往衛星研製中形成的規範文件的基礎上,結合導航衛星測試特點和要求,形成了導航衛星發射場測試流程、大綱和測試細則,通過幾次發射場實踐,固化這些文件,為以後的射前測試工作提供指導。

  雖然“批量化發射”方麵還有很多探索性工作要做,但是這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一定會對我國衛星星座組網能力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經驗。預計經過這方麵的進一步嚐試,可以將衛星射前準備工作控製在更短的時間內,從而較大地提高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的組網能力。

夜色中的待發火箭

  破解高密度發射帶來疲勞難題

  談起我國火箭的“高密度”發射,許多人心中激起的可能是對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的振奮和驕傲之情。然而對於連續到發射場執行任務的長三甲係列火箭試驗隊隊員來說,雖然他們有著對航天事業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由於連續高強度的工作,也不免顯露出一些疲態。

  “每次發射任務剛結束,新的任務就會接踵而至。”一位連續5次參加長三甲係列火箭發射任務的試驗隊隊員如是說。

  從2007年我國宇航任務開始“高密度”開展以來,差不多有一半的發射任務由長三甲係列火箭承擔。而幾乎每次都要參加發射任務的隊員就有60人左右。

  “就今年的任務來說,長三甲係列火箭共有9次左右的發射,按照每發火箭射前準備1個月計算,他們也要有9個月左右的時間呆在發射場。”長三甲係列火箭副總設計師李京紅說。

  為了調節隊員的生活,緩解他們的壓力和疲勞,試驗隊都會開展一些諸如踢毽子、打乒乓球、輪換休息、舉辦文娛項目、聚餐等活動。同時,試驗隊還設立了學習崗位,讓剛剛走上崗位的年輕人參與發射場準備工作,從人員結構上進行調節。

  “應該說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仍然治標不治本。”試驗隊臨時黨委書記李晨風也認識到了隊員疲勞的緩解問題,並且將以試驗隊臨時黨委名義正式向一院匯報這方麵的情況。

火箭吊裝

  據統計,本次153名技術崗位的火箭試驗隊隊員中,45歲以下的占76.5%,他們中的大多數處於人生和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他們的家庭也處於急需照顧的階段,這也是造成他們勞累的重要原因。

  李京紅坦稱,解決隊員疲勞問題的根本措施應該放在工作效率的提高上,同時要加強對年輕人的培養,形成單位和發射場之間關鍵崗位的輪流狀態。這樣,員工在單位和發射場的疲勞狀態都可以得到緩解。

  很顯然,火箭“兩總”把隊員的多個工作環節的疲勞狀態進行了統一考慮。

  記者了解到,試驗隊將建議一院把緩解隊員疲勞度的問題作為一個課題加以研究,以形成更加有效的適應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需要的組織管理方式。




----------------------------------------
轉貼,僅供參考,不負責核實其內容真實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