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軍史回眸: 藏族遠征軍浴血鴉片戰爭

(2009-04-17 14:44:12) 下一個



藏族遠征軍浴血鴉片戰爭



zt

軍史回眸:


  國難當頭,2000藏軍增援東南沿海戰場

  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由於清軍的武器與英國軍隊相差甚遠,再加上幾十年的太平盛世,缺乏實戰的洗禮,盡管清軍官兵作戰英勇,仍無法阻擋英軍的進攻。戰爭開始後不久,英軍一路北上,先後攻陷了舟山、寧波、定海等地,隨後又占據了吳淞,逼近南京城,清朝南北交通命脈———京杭大運河麵臨著被切斷的危險。情急之下,清政府隻得從全國各地調集兵馬,倉促應戰。1840年底,清政府的調兵令傳到了遠離前線的藏族聚居區———四川嘉絨(今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鄉土司索衍的手中。麵對國家危難,索衍當即決定,派瓦寺土司守備哈克裏,會同大金土司阿木穰等人,率藏軍開赴東南沿海,協助清軍保家衛國。  在曆史上,藏族人民一直有著協助中央政府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清朝乾隆年間,瓦寺地區的藏族土司千總劉正祥、王保等人就曾率藏兵協助清軍抵抗廓爾喀(今尼泊爾)對西藏的侵略。在清軍總督福康安的統一指揮下,瓦寺藏軍“六戰六捷,殺敵四千,收複後藏”。在那場戰鬥中,許多藏兵為國捐軀。幾十年後,當英國侵略者的隆隆炮聲回蕩在祖國邊疆的危急時刻,藏族勇士們再次做好了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準備。

  1841年11月,2000名藏族遠征軍在鬆潘一帶集結完畢,準備出征。四鄉八裏的父老為這些勇士舉行了盛大的壯行儀式,喇嘛們祈求神佛的保佑,鄉親們獻上潔白的哈達。藏軍將士們跨在高頭戰馬上,頭戴虎皮帽,身著藏袍,個個顯得精神抖擻,踏上了保衛國家的征程。

  清軍統帥不學無術,靠算命指揮作戰

  就在藏軍出征前幾天,道光帝的侄子、欽差大臣奕經,也從京師率部出發。但奕經並不懂軍事,是個誇誇其談的高手。

  1842年2月,奕經一行抵達杭州。不久,各地增援前線的兵勇也陸續趕到。就在等待藏族援軍到來之時,奕經聽人說杭州西湖關帝廟最靈,就去求了一簽。這支簽上寫道:“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奕經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後,哈克裏和阿木穰率藏族遠征軍千裏迢迢趕來後,奕經恍然大悟。

  藏軍到達後,奕經驚喜地發現,藏兵們頭戴虎皮帽,正好與簽中的“虎”字相應。奕經天真地認為,隻要按簽上所示,讓兩支戴著虎皮帽的藏兵打頭陣,定可保清軍旗開得勝。於是,他不顧雙方懸殊的武器差距,竟命令部下強攻英軍,收回寧波和鎮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奕經將進攻的時間選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

  奕經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時,是因為這天是難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時!他又任命屬虎的總兵段永福為大將,這樣就湊足了“五虎”,此次反攻也被稱作“五虎撲羊”之計,“羊”即指洋人。奕經認為,“五虎撲羊”之計再加上頭戴虎皮帽的藏族遠征軍為先鋒,清軍自然會大獲全勝。

  血戰寧波,“虎頭”藏軍成破城先鋒

  奕經“五虎撲羊”的謬論固然可笑,但哈克裏和阿木穰率領的藏軍確實英勇善戰。每次發起進攻前,他們總是主動要求打頭陣,不甘落在別的隊伍後麵,在作戰中,他們更是表現英勇,視死如歸。

  按照戰役部署,由阿木穰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負責攻打寧波城的西門。戰鬥打響後,在城裏內應的配合下,藏兵擒殺了城門口的英軍哨兵,打開城門,隨後清軍大部隊迅速攻入城中。

  攻入寧波城後,清軍大隊人馬直奔英軍指揮部。據史料記載,英軍指揮部的所在地“門堅牆高”,進攻士兵無法攀登。英軍用優勢火力射擊,將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清軍擊退到寧波城狹窄的街道裏。隨即,英軍又爬上臨街的屋頂,對準擁擠在街心的清軍進行射擊。清軍冒著彈雨發起強攻,但畢竟火力太弱,始終無法前進。不久,英軍拉來了大炮轟擊,清軍傷亡慘重,阿木穰和他率領的百餘名藏族士兵全部為國捐軀。

  事後,曾有英國軍官記載:“他們的屍體厚厚地亂攤在四旁,據說他們曾經決定不戰勝即戰死。他們的帽子是用老虎皮製的。”從英國軍官的記述中可以肯定:這些英勇捐軀的將士,正是前麵所提到的藏族士兵。

  兩戰鎮海,藏軍肉搏戰中重創英軍

  在寧波反擊戰打響的同時,由哈克裏率領的另一隊藏兵來到了鎮海附近,作為清軍將領朱貴的先頭部隊,他們的任務是奪取招寶山上的要塞威遠城。由於人生地不熟,藏軍在進軍時迷了路。當他們趕到時,正遇到從鎮海城敗退下來的清軍。兩軍隨後合為一路,向招寶山發起了進攻。

  攻山戰鬥開始後,哈克裏率領藏族士兵衝上陡峭的台階,殺向招寶山上的威遠城。藏兵敏若猿猴,在英軍的槍林彈雨中閃轉騰挪,攻入威遠城。山上的英軍拚命用大炮向下射擊,但命中率極低,沒有對藏兵造成什麽威脅。就在英軍抵擋不住,準備四散逃命時,停泊在江中的英國軍艦從背後向藏軍開炮,腹背受敵的藏軍為保存實力,不得不撤退到慈溪大寶山進行防禦。

  3月15日,英軍從寧波出動近2000人前後夾擊駐守在大寶山的清軍。朱貴率領包括藏軍在內的500多名清兵英勇抵抗。戰鬥中,朱貴手舞戰旗,指揮部隊作戰,不幸被英軍的炮彈炸斷了右臂,他忍著劇痛改用左手指揮戰鬥,最後被英軍子彈擊中,壯烈殉國。他的兒子朱昭南繼續指揮戰鬥,也在戰鬥中陣亡。

  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清軍已彈盡糧絕。眼見英軍衝上了陣地,哈克裏從腰間抽出戰刀,與衝上來的敵人展開了肉搏戰。在亂軍中,他身中數槍,倒在了陣地上。戰後,損失慘重的英國人仍心有餘悸,承認“自入中國來,此創最深”。

  由於在大寶山之戰中傷亡慘重,英軍不敢再次進攻,慈溪縣城才得以保全。當地百姓為紀念清軍的功績,募捐建立了“交節祠”,祭奠為國捐軀的清軍官兵。阿木穰、哈克裏等藏族勇士的英名,也被安置在祠中祭祀。這些為保衛祖國而犧牲的藏族遠征軍的辮子,被剪下後送回了故鄉汶川縣的三江鄉,人們在那裏修建了一座“辮子墳”,以緬懷這些為祖國捐軀的勇士們。他們的英雄事跡也一代代流傳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