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魏柳南新作《中國的威脅?》

(2009-04-12 12:27:16) 下一個



魏柳南新作《中國的威脅?》








法國前外交部官員、著名漢學家魏柳南先生撰寫的《中國的威脅?》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從國外獨特視角展現了一個真實、充滿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國形象,顛覆西方傳統中國觀,駁斥“中國威脅論”,圖書出版後在西方政壇產生強烈反響,對國人客觀認識西方,以世界的眼光清醒認識自我具有強烈的鏡鑒意義。

“中國威脅論”近年來成為部分西方媒體大肆炒作的話題。“抵製奧運”、“西藏問題”、“人權問題”甚至諸如非洲大象的消失問題……隻要願意,西方似乎總能找到借口對中國施壓;“軍事威脅”、“貿易傾銷”、“環境汙染”……一切全球麵臨的共同問題為什麽談到中國時就被蓄意誇大?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出色成功的現實與西方中國問題研究人員筆下的中國形象迥然不同,促使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突破重圍。

作為西方新一代漢學家的代表人物,魏柳南在國際外交領域享譽卓著,曾在柬埔寨、泰國和伊拉克等地擔任外交官17年,並曾任法國國防部顧問,長期致力於中國問題的研究。22年前,擁有漢語和政治學雙學位的魏柳南開始擔任法國一家新聞集團亞洲事務的記者。期間,他開始真正地接觸到中國的風土人情,被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同時,他有機會從各種角度感受被一些西方人誤解的中國。

本書跳出西方成見,新論迭出,針對中西方一係列爭議提出獨到洞見與對策。作品坦然麵對中國的崛起,客觀理性分析中國發展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影響,提出了一係列過去西方漢學家或中國問題專家所未曾關注或提出的看法和觀點,令西方社會耳目一新,標誌著西方學界對中國的曆史觀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作品駁斥“中國威脅論”,把中國的崛起作為一個機會,認為遏製中國發展很危險,大膽提出“中國是福”的觀點;作品一反歐洲漢學家居高臨下的“常態”,公開表示西方並不“占據著道德高地”,大膽提出了普世價值存在於西方、中國、阿拉伯文化的觀點以及和諧世界的理想。作品呼籲西方社會給中國更多的善意理解,提出中國改進對外宣傳與西方民眾溝通技巧有關建設性意見,善意提醒國人客觀地看待西方的學界觀點和媒體文化。本書也成為西方社會重新認識中國的一個好的開始。(依羨)

本書作者簡介

魏柳南(LionelVairon),法國漢學家、遠東學博士、政治學碩士。曾任記者、編輯,並曾在柬埔寨、泰國和伊拉克等地擔任外交官17年。目前在盧森堡主管一家谘詢公司擔任總裁,並在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高等商業學院、國防高級研究院、聖西爾軍校授課,在法國三軍防務學院主持中國研討會。

附:《中國的威脅?》部分精彩語錄

1. 逐漸崛起的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響——發達國家因為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而變得脆弱,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與中國不是互補而是競爭關係,尤其是2005年關於紡織工業的分歧,使得中國與一些國家之間的火藥味更濃了。

2. 19世紀還沒有結束。國際價值觀仍然掌握在西方手裏,西方仍然可以為所欲為地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

3. 盡管西方國家有非殖民主義和否定種族主義的思想存在,但是和保持西方權利優勢性的意識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這也加劇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或政治的差異。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都陷入了“經濟發展”和“文明”相互矛盾的尷尬之中。

4. 第二個讓西方世界感到挫敗的是,中國能夠吸取外來精華,使之適應中國國情,即“中國化”。

5. 一些歐洲國家,在經曆了法國大革命後的一個世紀中,在民主深入人心的同時,還是有一些違背民主的不和諧的音符(納粹、法西斯、法國的維西政府等)。這些政府和他們的首腦在歐洲施行獨裁專政,並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和他們的政府居然也是通過民主選舉而來的。

6. 國家統一是領導人首要考慮的問題,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不允許,任何政策都不能有破壞中華民族團結的風險。那些分裂祖國的勢力(“藏獨”或者“疆獨”),宗教分裂勢力(一些維吾爾極端組織),挾洋自重的邪教運動(或者“地下教會”),所有這些都應當受到嚴格控製,並在顯示出危險萌芽時進行有力的鎮壓。

7. 一個國家若想受到尊重,就需要掌握與其同盟或對手同樣的力量。中國需要對這些同盟和對手的活動嚴密觀察以求與他們保持同級。

8. 中國在宇航領域加速發展:一年內兩次載人飛船升空,證實了中國領導人的前瞻遠見和對這一關鍵技術領域的重視。

9. 與東邊孤立的日本和處於北邊的俄羅斯不同,處於地理中心位置的中國還具有一種決定性的戰略地位,她可以通過果斷的政策,或者用簡單的經濟手段來影響亞洲所有的國家,從日本到伊朗,從俄羅斯到孟加拉國。

10. 中國經濟驚人的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美國共和黨政府的一個理想的犧牲品,並最終被確認為一個新的敵國,而且這個帝國是由共產黨領導的。

11. 美國支持該地區的幾個“不民主”的國家,在巴基斯坦問題上也謹小慎微,所以說“自由”和“民主”並不是美國戰略的兩個決定性標準,美國優先考慮的始終是它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12. 當它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脅時,當它用戰略手段來解決碳氫燃料或紡織行業經濟糾紛的問題時,北京保衛其利益的決心表現了出來。嚴格地講,這不能被形容為民族主義的姿態。

13. 隻有在向一個國家施加壓力或影響公眾輿論時,西方的媒體和政府才會揭露和妖魔化民族主義。

14. 全世界所有的問題都歸咎於中國,從對碳氫燃料資源掠奪性的威脅到對關稅的操縱,還有非洲大象的消失……新一輪的攻勢發生在臨近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主要是在西方政界和媒體(不是公眾輿論)內部出現了一種歇斯底裏的反華論調。記者對獨家新聞的需求,金錢對媒體的誘惑(妖魔化中國能增加報紙銷量),反對共產主義的政治操縱,政府官員試圖轉移輿論對日常問題和經濟蕭條的注意力,大多數記者的極端無知,大部分非政府組織的過於天真以及某些隱秘力量的共同策劃,所有這些因素都對這波攻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5. 所有與西方“民眾”日常生活相似的行為都被認為是一種明顯的低俗信仰。

16. 實際上,這些都是關於中國的文化主義的觀點,是由對中國政治和曆史的不了解,基於意識形態的思考和最終的判斷混合而成的。

17. 一部分民眾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對美國的就業情況造成的影響感到擔憂,然而今天美國的一些地區還在歡迎中國資本的到來,它們使得一些受到威脅的工作崗位得以維持,人們為此感到高興。在政界,反華集團、新保守主義者和極右勢力混合在一起,使出渾身解數以便使那些在所有領域(人權、汙染等)都對北京更加嚴苛的法律得到通過,與此同時其他人則試圖使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取得勝利。媒體方麵不停地播放著負麵新聞(生產事故、失業統計……)。在美國和歐洲大量的反麵信息中,很難找到針對中國帶來的挑戰的明確觀點。

18. 於是,西方的媒體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就開始惴惴不安,他們展開了攻勢,不斷重複汙蔑中國的陰險恐怖言論。而許多目睹中國實情的人(中國人民占了很大一部分),親眼看到某些西方、政治及情報機構躲在黑暗的角落裏,使用各種陰謀詭計來誣蔑中國,妄圖達到減緩乃至阻止中國崛起的目的。

19. 由於這些唯利是圖的媒體,汙染了西方國家民眾的思想,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誤會,這些西方媒體也沒有很好地解析中國的發展和政治體製。如果有人挑剔中國還沒有做到自由的民主政治,我要申辯的是,這僅僅是因為她特殊的曆史背景。

20. 麵對那些對中國極盡毀謗的無賴媒體,也有反對的聲音站出來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2008年1月7日,法國國家日報《世界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沒有中國我們能生產什麽?》的文章,作者首次發表“中國是福”的理論,並且提醒大家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肯定了中國政府在促進農村發展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同時指出“對抗極端不穩定中國”的言論是毫無根據的。

21. 歐洲人譏諷美國人的文化通常會說:他們能稱霸因為年輕。中國則不同,她和歐洲一樣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二者之間,一定能夠找到彼此政治和經濟的融合點。歐洲的政治觀點是比較分散的,通常還需要媒體來維護;而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政治體製給人一種很完美的感覺,她建立了一個新型的、非常有益的經濟和社會體係。

22. 這是第一次,中國在自由經濟體製出現失誤的時候,開始以一種“最高救援者”的姿態出現在世界的經濟舞台上。西方的領袖們(包括美國,他們不正是被中國的30年發展而折服嗎?)也致電中國政府,希望他們伸出援手盡最大努力來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此時,西方的媒體又在叫囂:中國的外匯儲備根本不足。媒體散布這種流言意圖減緩中國經濟增長,然而卻會直接導致西方經濟的大災難。

23. 中國已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她不是簡單的、像她在這兩三年中自稱的“世界工廠”,很可能在2013年,中國會超越經濟已經呈現衰退狀態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這一前景是很明顯的,因為現在美國在製訂未來計劃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把形容和中國的關係與“交鋒”這個字眼聯係在一起。

24. 在美國和歐洲,最為常見的是將這種調查研究建立在意識形態標準之下,把中國視為魔鬼,或是戴著舊世界的有色眼鏡描繪被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光芒遮掩的中國,甚至曲解中國現任領導人的政治決策。

25. 對於中國而言,美印親近態勢是一種長期的威脅,但她卻不能夠真正在印度的政治圈內製衡美國的影響力。

26. 北京與新德裏方麵真正持久的關係緩和以及密切合作正是美國在亞洲的最大憂慮之一,美國極為關注中印合作關係常態化的進程。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在印度洋的地位上升是中印關係的障礙,並在長期內使得印度在開放經濟領域之外,不願與中國發展緊密關係。盡管近期兩國簽署了能源合作協議,在地區範圍、世界市場內進行合作,但兩國的競爭關係也阻礙了合作的發展。

27. 中國的迅速崛起給日本提出了一個真正的挑戰,因為這兩個曆史上曾經敵對的大國在與韓國和東南亞的關係上展開了競爭。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政治影響力。兩國經濟實力上的差距雖然在縮小但將長期存在,這對日本有利。

28. 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的戰略就是要盡可能地利用日本的失誤向其施加壓力,以使日本在亞洲越來越被孤立。在亞洲其他國家的眼中,越來越緊密的美日同盟以及小泉時期充滿侵略性的言論使日本被劃入了西方陣營,與新興的亞洲保持了距離。

29. 日本在亞洲顯而易見被日益邊緣化了。

30. 中國還想方設法利用美國與這些國家之間揮之不去的矛盾。中國通過支持他的鄰國脫離華盛頓的政策控製使這盤棋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31. 在中國領導人設想的多極世界中,美國是中國互補的、必不可少的夥伴,是另一個能夠維護當今世界平衡的因素,而不是與中國對立的。

32. 對北京來說,美國確實如她自己所選擇的那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國家,這不僅是因為美國承載的價值觀具有普遍性,代表著“曆史的終結”,而且因為一個周期性的體係中,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具有決定性意義,發展中的中國不能滿足於做一個經濟超級大國,中國會像21世紀初的美國那樣脆弱嗎?

33. 即根據曆史上的一係列帝國的命運,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和沒有競爭的單邊主義隻能是短暫的,並且現在沒有任何措施能夠遏製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這種崛起在國家層麵上的影響是驚人的。但是美國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堅持認為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理,並肩負著實現“消滅獨裁暴政”的曆史使命,因此他們不能想象在一個多極世界中,幾個以發展和穩定為願望的大國齊心協力對抗破壞穩定力量的場景。

34. 正如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所描述的那樣,美國對它的歐亞戰略寄予的關注遭遇了中國委婉而堅決的抵抗,中國與俄羅斯聯手運用各種手段,似乎正逐漸成功地削弱了美國的影響力。

35. 中國經濟驚人的增長速度促使中國進入傳統上屬於西方的領域(碳氫燃料、礦石等)。中國的能源戰略非常有效率,她利用華盛頓的每一個政策弱點、政策錯誤達到加強其在能源豐富國家的影響(如伊朗、“9··11”後的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等),這迫使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富有侵略性的單邊主義政策。

36. 中國的經濟崛起不僅使西方社會民眾擔憂——他們擔心工廠的轉移會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也使西方領導人感到擔憂——他們經常被上述現象弄得手足無措。中國似乎有備而來,使得西方領導人不得不尋找替罪羊,在最後關頭或是在經濟陷入滯脹時,來掩飾其經濟政策的失誤。

37. 因此,當前各方麵都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排除蠱惑人心的誘惑,警惕政治家的花言巧語;在這個中國經濟和政治崛起的曆史時期,通過協商以使全球經濟普遍適應這種近乎異常的現象。

38. 對中國領導人而言,盡可能正確地完善教育體製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人口的增長不僅影響到實行社會保障製度和就業問題,還尤其影響到將來對能源和食品的消費,為此中國人必須做好準備。

39. 農村人口的迅速減少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銳減,這將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影響,並將增大對進口糧食的依賴,而糧食短缺已是政治決策者們最敏感和最擔憂的問題。為了應對2020年人口的增長,中國必須顯著改善農業技術和土地資源管理,還要通過明顯改善農村的生活水平、製止逐漸吞噬耕地的房地產投機活動,來盡量安置農村人口和防止農村人口外流。

40. 中國政府必須給予特別關注,以防社會矛盾轉移到不同文化、語言和宗教人口共同生活的敏感地區。

41. 匯率隻是盈餘的一種解釋,卻掩蓋了另一個現實,那就是中華民族超強的儲蓄習慣。

42. 與如今西方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同,當時的日本可謂眾矢之的,但是最後日本並不是通過其經濟增長率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是靠其自身非凡的潛能。

43. 總體上亞洲國家都受益於中國崛起。

44. 中國的開放政策有利於改善與鄰邦的政治關係,他們以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取代了曆史上的相互敵對。當然,國家間的經濟關係並不能完全消除衝突,這也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合作潛力。

45. 無論是與非洲、拉丁美洲還是中亞之間,中國的眾多雙邊協議計劃強調了中國中央政府實行經濟戰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打開新的市場,還為了鞏固其與各大洲的政治關係,旨在憑借日益增強的相互依靠關係實現其經濟崛起,毫無阻礙地進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

46. 如果遊曆西部省份,我們將發現由於加大了投資,盡管還有大範圍的貧困,基礎設

47. 施和生活條件還是有了明顯改善。大中華區的投資者也開始深入內地,包括那些特別偏遠的地區和邊境地區,

48. 中國發展對國外直接投資的依賴和來自華人華僑投資所占的壓倒性比重,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在關係緊張的情況下,美國不能成為一個有足夠分量的批評者,它並沒有能力使用國外直接投資這一武器來對付中國。此外,美國公司在中國實現的利潤使得美國經濟也不能獨立於北京的意誌。美國強大的院外活動集團擁有對政治尤其是對國會施壓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使得院外活動集團能夠限製政府本身就不想堅持的經濟對抗政策。

49. 今後中國應該在一個新框架下給予社會領域以優先權,協調其內部的基本優先權、國家穩定和外交要求,這些都是與其日益增長的能源要求密不可分的。

50. 中國的能源供應多元化政策,遭到了美國的阻撓,後者同樣希望減少自身對外能源依賴。在中東地區,美國勢力已經不如中國強大。在非洲,美國認為這裏與其國家利益生死攸關,美國不斷擴大在西非和中非的影響,同時不排除尼日利亞和安哥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