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 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
(2008-08-30 14:56:55)
下一個
魏巍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 毛澤東批示印發全軍
■石 祥
著名作家魏巍於8月24日晚7點12分在北京301醫院因病去世,享年88歲。魏巍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曾任《解放軍文藝》副總編、解放軍總政治部創作室副主任、總政治部文藝處副處長、北京軍區宣傳部副部長,《聶榮臻傳》寫作組組長,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等職。在創作方麵,魏巍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曾經廣為流傳,並入選中學課本,影響過幾代讀者。從1959年始至1978年,曆時20年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東方》,表現了壯烈的抗美援朝戰爭生活,榮獲1982年中國首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創作獎。這部長篇小說與魏巍的另兩部作品《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一起,構成了“革命戰爭”三部曲。圖為魏巍2004年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 張宇 攝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誰第一個喊出了時代和人民的心聲?是作家魏巍。
最可愛的人和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在當代中國已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作品,家喻戶曉,流傳中外,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鼓舞、教育了幾代人。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發表了魏巍的這篇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
毛澤東閱後批示:“印發全軍”。
朱德讀後連聲稱讚:“寫得好!很好!”
周恩來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會上講話時,竟推開了講稿,對著話筒大聲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誌,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這時,全場都望著從座位上站立起來的魏巍,熱烈鼓掌),我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1957年莫斯科國家藝術文學出版社出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俄譯本。C·馬爾科娃在序言中寫道:“魏巍屬於在中國人民覺醒起來進行革命、在動蕩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那一代青年作家。1920年,他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一個小職員家庭裏。家境連年的貧窮,很早就使未來的詩人、作家經曆了艱苦的生活,很早就促使他覺醒起來,抗議籠罩在國民黨社會的不公平……魏巍的這些特寫作品現在已經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在這些作品中,他真誠地讚美、歌頌朝鮮前線的中國人民誌願軍。他的每一篇特寫,都浸透著難以遏製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來的信念。這些特寫作品,現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一篇散文,為人民子弟兵樹起一座英雄豐碑
《誰是最可愛的人》,在中外引起了如此廣泛而強烈的反響,原因在哪裏?它的創作經過是怎樣的?我第一次聽魏巍講《誰是最可愛的人》創作背景是在1990年8月17日。這一天該文中提到的“活烈士”李玉安來到北京西山八大處甲1號魏巍家。此時我正在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任主任,是魏巍培養起來的文藝戰士。他打電話讓我前去陪客,實際上是給我一個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
魏巍端詳著這位身穿中山裝、滿腮白胡茬兒的老人,驚喜地說:“李玉安同誌,想不到你還活著!”李玉安激動地說:“活著,活著,這不來看你啦!”兩位老戰士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魏巍深情地回憶了當年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過。那是1951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38軍112師擔負穿插任務,他們成功地穿插到三所裏、龍源裏、鬆骨峰,切斷了敵人的後路。南逃之敵為了奪回生路,拚命地向112師撲來。北援的敵人為了接應南逃的潰軍,也瘋狂地撲向112師。麵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美軍,112師承受了最大的戰場壓力,整個戰場殺得天昏地暗。
鬆骨峰是美軍爭奪的要點,在這裏守衛的是112師335團1營3連,他們打了最悲壯的一仗。美軍集中了32架飛機、18輛坦克、幾十門榴彈炮和千餘名步兵向3連進攻。我3連官兵用血肉之軀拚死抵抗,打敗了美軍無數次進攻。最後,3連僅剩下7個人,仍頑強地堅守住了陣地。師指揮所聽到3連在鬆骨峰的壯舉時,所有在場的同誌都肅然默立,流出了眼淚。戰鬥結束後,112師師長楊大易去了3連陣地,看到一生難忘的場麵:陣地前沿堆滿了幾百具美軍屍體和打亂摔碎的槍支。犧牲的我3連官兵,有的緊緊抓住敵人的機槍,有的手中的手榴彈沾滿了敵人的腦漿,有的嘴裏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戰士邢玉堂、2排副排長王健候身上的餘火還在燃燒,他倆的身子壓著敵屍,牙齒和指甲深深地嵌進敵人的皮肉裏……事後,楊大易將3連陣地的情況告訴了前來采訪的魏巍,又陪同他重訪了3連陣地。
魏巍說,他當時要找3連幸存的官兵采訪戰鬥的經過,但全連除犧牲和重傷送往醫院的,隻剩下一名通訊員。後來,他找到了一營營長王宿啟,《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素材都是王營長流著眼淚向他講述的。
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個月的朝鮮采訪,回國後便奉命到《解放軍文藝》任副主編。他開始抓緊時間寫出在朝鮮的見聞和感受,特別是鬆骨峰戰鬥的場麵在他腦海裏頻頻出現,激勵他不得不動筆。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裏蹦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跳出來的。”魏巍越說越激動,他幾乎忘記了接待客人。他說,我寫出《誰是最可愛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誌願軍戰士的英雄氣概、英雄事跡是這樣的偉大、感人。在寫作中,魏巍從20多個最為生動的故事中,幾經推敲、刪減,最後選定了3個最能表現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由於感受深刻,下筆如有神,一氣嗬成,一天多時間就完成了。稿子寫好後,交給《解放軍文藝》主編宋之的征求意見,宋主編看後首先被感動了,當即說:“馬上送《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社長鄧拓看了這篇文章十分激動,破例決定將此文放在《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位置發表。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共提到了13位烈士的名字,由於當時戰場的特殊情況,誰死誰活很難了解清楚。後來,出現了兩名隱功埋名、含辛茹苦、為國奉獻的“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
1990年8月的一天,原誌願軍355團給魏巍打來電話,說《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的烈士李玉安還活著,他來老部隊送小兒子參軍,想見一見魏巍。這才有了今天李玉安來到魏巍家,兩位老戰士敘舊交談,回憶當年鬆骨峰戰鬥和創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經過。
魏巍談了創作經過像親曆一場戰鬥場麵,此時才想起喝水。他給李玉安續上一杯茶,自己也呷了幾口,疑惑地問:“這麽多年了,你為什麽不來找我?為什麽不來找老部隊?”李玉安這才講述了當年在朝鮮戰場負傷後的情況。當時,李玉安胸部負了重傷,昏迷六七個小時後,被朝鮮人民軍的一名司號員救下了陣地,3天後由友鄰部隊送往野戰醫院,做了開胸手術,才幸免一死,後來又轉回國內治療。傷愈後,因傷殘複員到老家黑龍江巴彥縣興隆鎮,在糧庫當了一名普通工人,默默苦幹了幾十年。“比起犧牲的戰友,我算幸運多了。娶了老婆成了家,生活不錯了。這次要不是小兒子想當兵,我也不會來麻煩老部隊,更不會來麻煩你了。”李玉安樸實、敦厚,實話實說。魏巍聽了十分感慨,動情地對李玉安和我說,李玉安是1946年參軍的老兵,在解放四平、天津和渡江作戰中,多次立功。但他從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績。複員到地方40多年,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做貢獻。那時他月薪不足百元,要維持8口之家的生活,十分艱難。但他從來沒有向政府和老部隊伸過手。他不僅在戰場上是“最可愛的人”,在和平建設時期,也是“最可愛的人”。會見結束時,魏巍把一部精裝的長篇小說《東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贈送給了李玉安,並在書的扉頁上題寫了:“您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魏巍又詳細地詢問了李玉安現在的家庭情況,熱情地安排他吃、住、行,還向李玉安的老部隊和家鄉有關部門,專門寫了“活烈士”李玉安的英雄事跡,建議解決他的生活困難和落實複轉軍人、傷殘待遇等問題。
三部長篇小說,唱響了革命戰爭三部曲
魏巍先後創作的三部長篇小說為: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巨著《東方》、我國第一部全景式地描寫紅軍長征的長篇巨著《地球的紅飄帶》、反映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壯麗畫卷《火鳳凰》。創作時間的順序是自然形成的,按戰爭時期排列起來,應是: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整體構成了革命戰爭三部曲。
魏巍創作長篇小說《東方》,開始是在1959年到河北省邢台駐軍187師代職寫作的。那時,我正巧入伍來到這支英雄的部隊。在團裏歡迎新戰友的大會上,我代表新兵發言並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一首小詩《走,報名去》。到會的師政委周樹青回師部向魏巍介紹有個新兵叫王石祥,是個鄉辦中學教員,已入了黨,和學生一起應征入伍,代表新兵發言很有激情,還當場朗誦了一首自己創作的小詩。魏巍對能寫點東西的新戰士特別關注,非要親自見見。於是,第二天我被領到師部見這位大作家魏巍。過去隻是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今天就要見到這位仰慕已久的名人了,我心情非常激動,又有點靦腆和緊張。待我這個列兵向麵前的大校首長敬禮時,揚起的右手有些顫抖。魏巍親切地讓我坐在他身邊,深邃的目光透過近視眼鏡溫和地望著我。聽了我的情況匯報後,魏巍對團政委說:“這個小夥子不錯,要培養他搞文藝創作,就把他放到紅2連吧!搞創作沒生活不行,首先要當好一個兵。”這樣,我一直在紅2連生活、鍛煉了六七個年頭。開始,連隊的緊張生活忙得我沒時間寫東西,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師政委和魏巍同誌不斷地到連隊來看我,問我感覺苦不苦、累不累。開導我:“磨刀不誤砍柴功,有了生活一定能寫出東西的。”還指示連裏領導適當地給我一點業餘時間搞文藝創作。每天晚上班務會後,班長總要我拿出當天寫的詩歌念給大家聽,戰友們紛紛傳抄,挺受歡迎。我寫的詩歌大都是在行軍路上、演兵場上朗誦,有的寫在連隊黑板報上。團裏新聞幹事把我寫的較好的詩不斷投遞到軍內外報刊,經常在《戰友報》、《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及《人民日報》、《詩刊》等報刊上發表。兩三年工夫,我寫的詩稿裝了一大麻袋。師政治部選編、打印了我的詩集《兵之歌》,經魏巍和師政委推薦,寄給了時任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的著名詩人田間同誌,經他審選、編排了目錄,推薦給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這就是1964年出版的我的第一本詩集《兵之歌》。應該說,是魏巍同誌引導和幫助我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
魏巍在我師創作《東方》,待了好長一段時間。節假日,我有時請假去師部拜望魏巍首長,他還執意留我吃飯。我一個列兵哪敢和首長一起吃飯。隻記得有幾次,我和師部公務員一起去邢台城裏為首長買過稿紙。
長篇小說《東方》,創作的時間較長,前後跨越20年。後來“文革”,魏巍也受了衝擊,被迫停筆數年,“文革”後才陸續完成。當1979年《東方》出版後,魏巍及早簽名寄給了我,此時我已從連隊調到北京軍區戰友歌舞團搞歌詞創作。我先讀為快,感到格外親切、動人。讀後曾寫過一篇學習心得,發表在當時的《戰友報》上。
《東方》的顯著特點是,作者不僅描繪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包括主要的戰役和戰鬥,而且巧妙地把統帥部和基層指戰員聯係起來,把誌願軍和朝鮮軍民聯係起來,把前方和後方聯係起來,把國外和國內聯係起來,駕馭全局,精心結構,縱橫捭闔,揮灑自如,背景廣闊,氣度恢宏。為了創作這部作品,魏巍動用了他全部的生活積累。他不僅三次入朝采訪,還先後深入冀中農村和北京長辛店二七車輛廠調查研究和掛職鍛煉。人們讀後不禁掩卷驚歎:這本書裏有多少令人喜歡、令人景仰、使人深思、使人懷念的英雄、優秀人物啊!著名作家丁玲在《我讀東方——給一個文學青年的信》中寫道:“……《東方》是一部史詩性的小說,它是寫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創造的宏偉業績的史冊,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種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豐碑……從《東方》的七十幾萬字裏,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發展,是比較清楚的,對約二十來個主要人物的描寫,其個性也是比較分明的。作家花了很大的精力科學地組織起這部長篇,筆力始終不懈,感情貫穿到底。這在隻有一般文學基礎,剛剛開始寫作的人是難以達到的,即使與魏巍同時代、功夫較深、有成就的作家也不是隨便能夠達到或超過的。”長篇小說《東方》,獲首屆茅盾文學獎、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和首屆人民文學獎。
《地球的紅飄帶》描寫了人類曆史上的奇跡——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為了藝術地再現這個史無前例的英雄壯舉,魏巍不滿足於他數十年的軍旅生活,除進行大量采訪外,曾先後兩次沿著長征路線深入考察。這時我被調到北京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工作,知道他1983年踏訪長征路腳崴傷後,拄著雙拐繼續探訪當年紅軍走過的棧橋。他是以“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編織《地球的紅飄帶》的,這為我們年輕的部隊作家樹立了楷模和榜樣。這部長篇小說以紅一方麵軍為主,從湘江戰役寫起,中經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與四方麵軍會師、過草地、巧奪臘子口,直到哈達鋪整編,差不多反映了長征的全過程,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其間描寫沿途戰鬥的激烈和殘酷,自然環境的嚴峻和險惡,革命領袖的睿智和膽略,紅軍戰士的忠貞和無畏,黨內鬥爭的尖銳和複雜,敵人營壘的凶狠和傾軋,無不曆曆在目,真實感人。尤其可貴的是,小說眾多的人物,包括我黨我軍的高層領導人和普通指戰員,國民黨的最高統帥和地方軍閥,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聶榮臻在“序《地球的紅飄帶》”中寫道:“讀完全書,我仿佛又進行了一次長征……作品中出現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懷、劉伯承、葉劍英等的形象,寫得很像、很活。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領導和戰友,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獲人生路標獎及人民文學獎。
《火鳳凰》主要是寫幾個知識青年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所走的人生道路。他們之中,有的鍛煉成長為成熟的革命者,有的把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灑在祖國大地上,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青春詩篇;有的則墮落成了革命的叛徒、民族的罪人。作家站在社會主義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高度,以曆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滿腔熱情地關注著青年一代的成長,期望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出生的一代能夠從作品中塑造的同齡人身上受到啟迪,獲得借鑒,以懂得人生的道路應該怎樣走,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讓青春在實現偉大民族複興中閃閃發光。魏巍在年逾古稀的日子裏,更加關注年輕一代的未來發展。他在與我的幾次交談時,反複講到“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魏巍為青年們寫的《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而高翔》等文章,曾在青年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長篇小說《火鳳凰》,是魏巍以獨特的方式同當代青年展開的親切對話和心靈交流,是他的涅槃之作,絕唱之作。
紅楊樹,一位抗日詩戰線的勇士
魏巍是一位文藝創作的多麵手,寫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雜文、評論、傳記及戲劇、電影文學劇本等,但他最早是以寫詩入手的,如長詩《黃河行》,就是這位生長在黃河之濱的大河之子,發出的第一聲呐喊。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從年輕時就寫詩,可以說從未忘情於我的詩歌女神。而我的詩歌女神在人民命運麵前,也從不閉起眼睛無視這大地上的憂歡。”
1938年底,魏巍“抗大”畢業後,就隨軍開過黃河,踏上了炮火連天的晉察冀抗日前線。十多年血與火的考驗,以槍寫詩,以詩作戰。他用“紅楊樹”的筆名,發表了大量反映敵後抗日鬥爭和解放戰爭的詩作,出版了《兩年》、《黎明風景》、《不斷集》等詩集。解放後,他雖然以寫散文、長篇小說等為主,但也將詩的激情融入美文中,他的語言文字往往充滿了詩情畫意。著名詩人艾青在《中國新詩六十年》中談到:魏巍長期在河北、山西、內蒙古交界地區過著流動的戰鬥生活。他的感情純粹是戰士的感情,如在《蟈蟈,你喊起他們吧》一詩中,通過戰地生活的描繪,刻畫了革命戰士美好的心靈:
……
你可曾看見,在他們的夢裏
手榴彈開花是多麽美麗
戰馬奔回失去的故鄉時怎樣歡騰
燒焦的土地上有多少蝴蝶又飛上花叢
嗬,蟈蟈,你喊起他們吧
在升起筆直的青煙那邊
早飯已經熟了
……
在硝煙迷漫的戰地,魏巍的詩卻寫得充滿憧憬、如此美麗。同樣,在長達兩千來行的《黎明風景》裏,也是從災難深重和悲壯鬥爭中看到了夢中的曙光:
從來太陽。
不怕黑夜苦重;
它前進的道路,
不會變更。
隻要你懷著黎明的信念,
向前走去;
太陽啊,它願和勇士
攜手同行……
他是一個呼喚太陽的“黎明鳥”,他的抗戰詩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從內容上,不直接寫戰爭殘酷,在黑暗中歌唱光明;從形式上,突破了順口溜式的“豆腐塊”。他的詩清新、浪漫、有人情味兒。由他主編的《晉察冀詩抄》,對我們這一代建國後的詩作者影響頗深。我就是背誦著擂鼓一樣的抗戰詩,走上軍旅詩歌創作道路的。
2008年是中國人民不平凡的一年。魏巍卻患了肝癌。我驚聞後曾幾次到醫院看望過他,他表現得很平靜、很堅強。最後一次去探視是6月29日,此時他患病已有半年之久,已腹水不能進食。相見時,他神誌還尚清楚。他感動地說:“前一段時間,北京軍區司令員、政委,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都在百忙中來看我了,這是黨、祖國和人民、軍隊對我的關懷,我十分感謝。”他問我最近有什麽新作,我說為抗雪災、抗震、北京奧運會等寫了些詩和歌曲。他欣慰地說:“好啊!這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你還是要寫出像《兵之歌》、《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十五的月亮》那樣的作品。”接著他拿出2008年1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聯晚霞文庫”魏巍文集續一卷《》和續二卷《四行日記》,親自題字、簽名贈送給我。他說:“至今還把我選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榮譽委員,還給我出書,這是中國作家的光榮和幸福。這一屆北京辦奧運會多麽好哇!以後要多寫些愛國主義的作品。我們的國家正走向一個鼎盛時期,多難興邦,多事也要興詩啊!”
沒想到他在北京奧運會勝利閉幕的那一晚,溘然去世。他是在滿天禮花、遍地歌聲中走向另一個世界的黎明的。我像失去父親一樣地悲痛,流著淚又默誦起2004年1月16日為祝賀魏老84歲壽辰寫下的一首詩《魏巍是一座山》:
魏巍是一座山
硝煙裏 山巔長出一棵“紅楊樹”
鏖戰《兩年》 結出碩果滿園
《黎明風景》 亮起曙光片片
山泉流出《不斷集》
夕陽推出《紅葉集》
號角 鼓點 一簇簇激情
燃燒的火焰
魏巍是一座山
炮火中 鬆骨峰上浴血奮戰
第一聲喊出《誰是最可愛的人》
讓世界矚目 令一切侵略者膽寒
《壯行集》、《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
一串串讚歌掛在無數英烈胸前
魏巍是一座山
山穀回蕩長篇“三部曲”
一條《地球的紅飄帶》
長達二萬五千裏
詮釋“紅軍不怕遠征難”
一隻騰飛的《火鳳凰》
再現死灰中的“鳳凰涅槃”
一組群雕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好兒女雄踞於三千裏江山
魏巍是一座山
一座為人民英雄樹碑立傳的山
一座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山
一座鐫刻著鐮刀斧頭旗幟的山
一座永遠屬於最可愛的人的山(石 祥)
來源:北京日報 2008年0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