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中國鷂式“垂直起落”戰機'計劃'
(2008-07-21 22:26:09)
下一個
中國鷂式“垂直起落”戰機計劃
1969年,對於世界航空工業來說似乎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新一代戰機的研製大都是在這一年開始啟動的。1969年,美國先後提出F14和F 15兩種戰鬥機的設計方案。兩者都是通過加大發動機的推力(提高全機推重比)和增大機翼麵積(降低翼載荷)來改善機動性能的,前者還使用了變後掠翼技術,因而飛機都變得很大。蘇聯也在同期研製成了米格27和蘇17戰鬥機,它們都是利用變後掠翼技術來協調高、低速飛行矛盾的。英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三國也於1969年開始論證狂風戰鬥機方案,最終采用的也是變後掠翼布局。然而,英國早在1957年就開始垂直起落戰鬥機,後改為鷂式戰鬥機,並於1969年4月開始裝備部隊,這種垂直起落戰鬥機從根本上改變了高、低速飛行的矛盾關係,具有異乎尋常的機動能力和作戰能力,因而引起世界各國空軍的關注。
這一年的中國,形勢非常嚴峻,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國內還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的全麵動亂之中,而外部環境又麵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立和強權的擠壓。一方麵要應對來自美國的戰爭威脅,並在南邊抗美援越;另一方麵,由於1969年3月2日發生了珍寶島事件,把原本就已緊張的中蘇關係又推向戰爭的邊緣。形勢所迫,我們沒有選擇,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我們的航空工業。
殲八艱難起飛
盡管文化大革命對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幹擾和破壞,但是航空工業係統的廣大幹部、科研人員和職工,頂住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立足我國的現有條件,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獨立自主研製新一代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
天有不測風雲。1965年5月,正當殲8飛機的總體設計進入關鍵階段,飛機總設計師黃誌千在出訪歐洲途經埃及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這給剛剛起步走上獨立自主研發飛機道路的中國航空工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1966年1月29日,正當殲8飛機的研製工作剛剛展開的時候,112廠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高方啟,突患急性心肌梗塞,不幸逝世。他是當時屈指可數的飛機專家。他的去世,無疑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重大損失。隨著文化大革命的深入開展,112廠廠長陸綱又被迫害致死,主管生產的副廠長王新、主管器材供應的副廠長張雲等主要廠領導,以及大多數總師、技術專家、車間主任也都被解除職務靠邊站,致使正常的飛機生產和殲8飛機的研製工作受到嚴重幹擾和破壞。
由於政治上的動亂和技術條件的限製,再加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接連失去了黃誌千總設計師和高方啟總工程師兩位研製殲8飛機的領軍專家,剛剛起步的殲8飛機的研製工作陷入瀕臨停滯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三機部為了保證殲8飛機的研製進度,及時調整領導力量,並指示112廠和601所聯合組成殲8飛機試製領導小組,責成601所所長劉鴻誌負責並兼代廠總工程師。從而使殲8飛機的研製工作得以繼續進行。
為了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幹擾,進而加速殲8飛機的研製工作,三機部頂住政治壓力,於1966年11月11日 ,批準成立了殲8飛機研製指揮部,從而保證了殲8飛機的研製進度。為了全力保證試飛成功,國防工辦、國防科委於1968年3月5日 發文: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李富春、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審查同意,成立殲8飛機試飛領導小組,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任組長,後又調曹裏懷副司令員為試飛領導小組組長。
此刻,在座艙裏待命首飛的尹玉煥的心情更是複雜和激動。為了這一時刻,多少航空人為此付出了心血和代價!他暗自下決心,無論遇到任何複雜情況都要確保首飛成功。
9時38分,塔台飛行指揮員下達起飛命令,隻見試飛員尹玉煥駕0001號殲8飛機滑向跑道,繼而直衝藍天......轉眼之間飛機就升至3000多米,經過一係列試飛科目檢測,尹玉煥激動地向地麵報告:飛機各係統工作正常。緊接著他駕飛機又做了兩次通場演示,然後平穩著陸。殲8終於首飛成功了!人群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殲8飛機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自行設計製造第二代戰機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隨後,殲8飛機的研製便進入設計定型試飛階段。
中國鷂式強行起飛
殲8飛機首飛成功以後,本應集中各方麵的技術力量抓緊進行飛機的設計定型工作。可是,就在殲8飛機研製的關鍵時刻,已經把持軍委工作大權的林彪突然提出大搞運輸機和直升機,繼而又提出搞垂直起落戰鬥機。
1969年3月2日,中蘇邊境發生了珍寶島事件,中國一下子被推到了戰爭的邊緣。在4月1日至24日召開的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林彪在政治報告中提出:決不能忽視美帝、蘇修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危險。要做好充分準備,準備他們大打,早打,打常規戰,打核大戰。總而言之,我們要有準備。這一段話,是毛澤東特意加進去的。在準備打仗的大背景下,林彪又被確定為毛澤東主席的接班人並寫入黨章。這時,林彪便以加強戰備和準備打仗的名義,直接控製軍隊並幹預飛機裝備的研製和生產。
林彪多次聽取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和空軍機關及航空工業有關部門關於空軍裝備情況的匯報,並指示空軍和三機部要根據準備打仗要求,除了大搞運輸機和直升飛機外,還要盡快研製既能打又便於藏的作戰飛機包括垂直起降飛機。
英國鷂式飛機於1957年開始研製,1969年裝備部隊,主要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並有一定的空戰能力。這種飛機裝有噴管可轉向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以提供升力和平飛推力;最大平飛速度為1186千米/時,轉場航程3300千米,最大外掛重量2270千克。垂直起飛時,航程很短。為增大航程和載彈量,一般采用短距或斜板起飛,垂直降落。
蘇聯研製的雅克38飛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開始裝備部隊。這種飛機采用升力發動機,隻能垂直起落,最大平飛速度1040千米/時左右,低空作戰半徑240千米 。
而當時我國的航空工業還很薄弱,既沒有研製垂直起落飛機的經驗,也沒有這方麵的技術儲備,根本不具備研製垂直起落飛機的條件。可是,林彪不顧國力、技術等客觀條件的製約,強令空軍和三機部上馬研製垂直起落戰鬥機,並要求空軍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意見和方案來。
1968年7月11日,空軍向軍委辦事組和國防科委上報了《關於三五期間我國飛機發展問題的建議的幾點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出要盡快解決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機的問題。隨後,六院根據空軍的指示,下達了短距起落戰鬥機的研製課題。1969年初,601所將短距起落噴氣襟翼可變機翼飛機列入專題科研項目。但由於技術儲備不足,該項目隻能列入預研項目。
然而,時隔不久這一預研項目便成了高於一切的重點項目。1969年8月月25日,根據中央軍委辦事組關於六院由國防科委移交空軍領導的決定,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825會議。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副司令員常乾坤、曹裏懷等參加了會議並講了話。三機部軍管會主任周洪波在這次會議上宣布:中央對改革國防工業管理體製做出決定,成立以空軍為主的使用、生產、科研三結合領導小組(即航空領導小組)。接著,他在傳達林彪關於大搞運輸機和直升機的指示時說:我們要堅決貫徹這個指示,以殲6為重點,猛上殲6、轟5、強5、直5等四種主要作戰飛機的生產;積極配合六院加速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的設計,積極開展垂直起落飛機的研究;抓三線建設,為部隊提供進行大戰所必須的各種優質作戰飛機,基本建成一個經得起大戰考驗和比較完整先進的後方基地,徹底改變航空工業的布局。
這次會議雖然強調積極開展垂直起落飛機的研究,但實際上已經明確把這一預研項目提升為急需研製的型號任務。9月份就正式下達了型號研製任務,其代號為:四號任務。這就意味著短距起落戰鬥機課題預研項目頓時變成壓倒殲6、殲7、殲8研製的頭等任務。
10月30日,三機部在沈陽召開了駐沈廠、所領導幹部會議。會上宣布了垂直起落飛機領導小組成員。這次會議要求,601所抽出116名設計員,112廠抽出40名技術員、同有關院校30多人組成四號任務連隊,由601所副所長葉正大任連長。會後,立即開始了緊張的設計工作。按研製計劃要求力爭在1971年七一上天。
四號任務的實施,抽調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散和削弱了殲8飛機的研製力量,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殲8飛機的研製進程。
但是,林彪仍然對研製進度不滿意。為了盡快研製出垂直起落飛機,林彪指示由空軍負責的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指定沈陽軍區空軍一位副政委為四號任務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統一領導四號任務的研製。同時,空軍直接派人進駐112廠實施監控,並規定四號任務連隊每周必須向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報告一次垂直起落飛機的研製進度。在這種高度壓力的情況下,601所設計人員全力以赴,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在1968年底就提出了6套設計方案。經過三結合討論,確定第1套和第6套為優選方案。1970年初,601所又組織設計人員到一線部隊進行調研和征求意見,經過反複討論和論證,於7月份向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匯報,最後確定上第6套方案。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設計人員被迫采取大躍進的訪法,邊研究、邊設計、邊試製。各類研製人員齊頭並進,僅用20個月的時間,就設計出了垂直起落飛機的總體方案。
四號任務下馬,殲八起死回生
盡管研製四號任務抽調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留下的部分研製人員,頂住各方麵的壓力,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在繼續研製殲8飛機。與此同時,四號任務更是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可是,空軍司令員吳法憲於1970年6月7日,在北京京西賓館聽取殲8飛機研製情況匯報時又突然提出:殲8要快搞出來,明年要批量生產,一個師放20架,放他幾個師,要生產100-200架。
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當即要求112廠加快殲8飛機的研製速度,以便盡快生產殲8飛機裝備部隊。這樣一來,研究所和飛機製造廠又不得不重新調整力量,以保證殲8飛機的研製和生產進度。
這期間,殲8飛機經過多次試飛驗證,其主要性能超過原定的設計指標。正當首批飛機已經正式投產時,吳法憲又在1971年7月12日參加航空工業領導小組會上說:殲8飛機性能很好,美國都知道了,要防止美帝把資料偷去,你們把圖紙資料整理好,鎖在保密櫃裏,3年不生產,什麽時候生產出來都不作檢討。吳法憲這種出爾反爾的決策,使得飛機工廠無所適從。致使已投產的飛機遲遲不能按原計劃組織生產,就連設計定型的試飛任務也無正常進行。實際上,這時殲8飛機的研製已處於半停滯狀態,並陷入瀕臨夭折的境地。
這時,被列為重點研製型號的四號任務,由於受技術、材料、部附件及發動機等諸多因素的限製,研製進度也非常緩慢。這是因為該項目遠遠超越了我國當時具備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這完全是一種不顧客觀條件和超越現實的幻想。
直到1971年913事件後,粉碎了林彪反黨集團,才使我國的航空工業開始逐漸轉向正軌。這才為恢複殲8飛機的研製帶來新的轉機。殲8飛機聯合指揮部及有關廠、所職工出於加速發展航空工業願望和對殲8飛機研製的關心,向中央和中央軍委寫信,指出吳法憲決定停止生產殲8飛機的錯誤,並建議抓緊殲8飛機各種性能的試飛,以盡快實現設計定型。
周恩來總理對這封信非常重視,於12月11日將信批轉給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空軍副司令員曹裏懷等處理。12月14日,李德生、餘秋裏等中央軍委領導在北京召開了殲8飛機匯報會,在聽完112廠、601所和630所關於殲8飛機研製和試飛的情況匯報後,會議決定,1972年繼續小批量生產殲8飛機,以便再次進行全機靜力試驗,並加強試飛工作。從而使殲8飛機終於起死回生。
1972年3月25日,四號任務領導小組召開了第12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與會人員檢查了在垂直起落飛機研製工作中的主觀主義、脫離實際的錯誤;肯定了參加四號任務研製工作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積極性與所取得的成績。同時指出:垂直起落飛機在我國缺乏基礎研究和應有的技術儲備,不可能於短時間內搞成可供戰鬥用的殲擊機,當前要遵循國家計劃會議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精神,解決空軍最急需的作戰飛機。因此,會議決定:‘四號任務\'不列入國家型號發展計劃,仍為先期研究的科研項目。至此,四號任務下馬,與之相應機構隨即撤銷。
客觀地講,四號任務的研製人員,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艱苦努力。他們在很短的時間裏,進行了大量的試驗,並在改進殲6設計的基礎上,設計新的飛行平台,大膽探索了垂直起落戰鬥機所涉及的許多技術難題,同時也取得了一些設計和試製垂直起落飛機方麵的寶貴經驗。然而,設計一種新型飛機不僅要有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儲備做支持,而且還需要相當長的試驗周期。因為研製一種新型飛機,從設計到投入使用,需要相當長的周期,往往都需要10多年,有些甚至20多年的時間。
四號任務從下達研製任務,到要求新機試飛總共才1年零10個月的時間,完全違背客觀規律,更何況還是在沒有預研和技術儲備的前提下白手起家。因此,盡管四號任務的研製人員為此而竭盡全力,但事實上,他們是在極左路線高壓的政治背景下,去完成一項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