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靈甫之亡——析解七十四師兵敗孟良崮之因 zt

(2008-07-11 13:58:37) 下一個



張靈甫之亡——析解七十四師兵敗孟良崮之因 zt



1947年孟良崮一戰,我華東解放軍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師,擊敗國民黨對山東的“重點進攻”。細細想來,不論是張靈甫亦或是七十四師都並非籍籍無能之輩,那孟良崮之敗又有何原因呢?
拋開“人心向背”等政治、戰略的因素不談,僅就戰役、戰術因素看來,孟良崮之戰敗因有三:

第一、忽視地形。

孟良崮,位於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屬蒙山山係,主峰海拔575.2米,麵積1.5平方公裏。相傳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故得此名。此地地形險要,看似易守難攻。(我曾親自去看過)但有兩大缺點。第一是山體陡峭,行動不易、調動困難、對74師這樣的機械化師更是如此。並且,山體多為堅硬岩石,不易構築工事。一炮下來,嘣起岩石都可以殺傷一片。況且,整個孟良崮麵積不大,部署一個整編師,兵力、兵器根本展不開。崮區可供屯兵、藏兵的場所不夠,不能實施打藏結合。第二、崮區缺乏水源,幾眼山泉根本不夠幾萬人馬的需求。那幾眼泉水全部位於靠山腳的位置,鏖戰一天後就全部失守。所以從地形上看,孟良崮不是能守之地而是兵家死地。
第二、指揮、協同不力。

當解放軍在正麵以五個縱隊即以十多萬兵力對國軍第七十四師實施圍攻,以四個縱隊分別從左、右隔開其與國軍第八十三師、二十五師的聯係,再以一個縱隊從後麵堵住其退路時,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圍殲自已的計謀。

不過,此時解放軍對其雖已有合圍之勢,但張靈甫憑其七十四師32000人的兵力及該師豐富的作戰經驗,他隻要向左或右方轉進,便可與國軍八十三師或二十五師靠近會合,因他與這二個師都隻相距10多公裏。一旦與其中一支會合,張靈甫的危險便會解除,粟裕指揮的解放軍便不是那麽容易能圍殲七十四師了。更何況,國軍45萬兵力大部就都在周邊100多公裏範圍內,隨時都會開了過來。然而,對黨國頗為忠心且盡職軍旅的張靈甫不但沒有迅速撤離,麵對險情,他反而作出了“將計就計”的決策,將部隊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主動讓解放軍來包圍自已,從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師做一個“釣餌”,在解放軍十多萬兵力圍住他的同時,周邊的40多萬國軍則有了從外麵又反包圍解放軍的機會。

張靈甫相信,周邊幾十萬國軍,近則隻有10來公裏,遠也不過100多公裏,他們開到這孟良崮,最多不過是半天、一天的時間。而憑七十四師的強大軍事實力與孟良崮的險要山勢,他張靈甫在此堅守一天二天都不成問題的。他認為,隻要四麵的國軍一圍過來,他的七十四師不但能解圍,而更能實行“中心開花”的效果,使國軍創造出在孟良崮圍殲陳粟華東野戰軍的大捷奇跡。

確實,張靈甫將部隊一拉上孟良崮,國共雙方的主帥主將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時戰役性質的重大變化及其意義。蔣介石立馬知道了張靈甫的用意,看清了這個殲滅陳毅粟裕統率的華東野戰軍的機會(因為平日國軍想找解放軍決戰,卻往往找不到解放軍主力),連忙飛到徐州,親自敦促顧祝同趕緊指揮各路國軍開往孟良崮,對解放軍實施反包圍。

而陳毅、粟裕呢?原想在運動中殲滅七十四師,卻沒料到張靈甫主動受圍,還上了孟良崮,堅守待援。

危險與戰機同時產生。擺在華東野戰軍麵前便一下子隻有兩種結局了:不是趕緊消滅七十四師,就是被七十四師粘往,反遭周邊圍過來的40多萬國軍的重創。戰況到了這個階段,在孟良崮,雖說華東野戰軍對張靈甫的七十四師握有了絕對兵力優勢,但從整個山東戰局來看,40多萬國軍卻正在獲得一個戰機優勢。

至此,雙方主帥布陣完畢,戰局發展便取決於雙方參戰部隊的協同了。

戰局發展的現實是:進攻張靈甫將軍的戰鬥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時開始打響的。經過14、15日兩天的生死激戰,雖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幾個小山頭,但張靈甫的主力尚在頑守主峰,戰鬥仍進行得異常慘烈,方圓僅1.5平方公裏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數以萬計血肉模糊的屍體。而攻山的解放軍各縱隊的傷亡也相當大了(此戰役解放軍共傷亡12000人),並且彈藥補充都出現了困難。加之,周邊國軍向孟良崮進發的情況,也令軍心很有些緊張的情況下,依然命令參戰部隊: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陳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職者責任的“撤職、查辦、殺頭”的三大戰場紀律)並嚴令各縱隊務必不顧一切犧牲,限在24小時內攻上孟良崮,殲滅七十四師;各縱隊傷亡多少人,戰役結束後,保證給予補足建製;同時,打破解放軍曆來隻在夜裏打大仗的傳統(為躲藏敵飛機、坦克),16日白天也繼續進攻,直至於16日下午三時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擊斃張靈甫。

反之,向孟良崮進軍的國軍直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師被消滅、張靈甫陣亡之時,除了國民黨軍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為著逃避蔣介石指責其援張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個連,帶著報話機躲在孟良崮附近一個山洞中,蒙騙張靈甫謊稱他們“來援救”了外,整個孟良崮就再沒有其他國民革命軍的影子了。張靈甫按常理推斷,隻要他堅守一、二天,周邊國民黨軍是無論如何都能開進來的,他也的確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說遠處的國軍也沒有開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裏)的“戰友”八十三師與二十五師都沒有到位,從而使解放軍不僅有時間攻上孟良崮全殲七十四師主力,而且還有時間在已撤出戰場後,因清點被殲的敵人人數不夠32000人(七十四師兵員數),又重返戰場,再抓獲躲藏的國軍散兵7000餘人。然後,解放軍才從容撤走。

應當說,國軍的主要問題是,在山區作戰,呼應不力的情況下,各部隊在進攻是協調統一不夠。除開李天霞的八十三師外,其餘部隊行動都是比較積極的,其中尤以黃百韜二十五師和胡鏈十一師最為堅決。

十一師雖距孟良崮最遠,但救援卻最積極,兩天時間不惜一切代價連克數道防線,突進幾十公裏,眼看距孟良崮不到10公裏路了,卻最終其力有所不逮,於摩天嶺一線被解放軍死死堵住。

同樣,整編二十五師救援也尤為積極,黃百韜傾二十五師全部兵力不顧犧牲,不顧傷亡拚死增援,在遭到重大傷亡後,先後攻占三山店,交界墩,界牌等地,在進攻最後一道陣地天馬嶺,險些成功,華野1縱也無法阻擋,眼看就要突破,恰巧4縱一個營經過,幫助1縱守住了陣地,二十五師也後繼乏力,最終也沒能實現與七十四師的匯合。

從上可以看出,解放軍攻打孟良崮的各部隊,目標明確,攻擊線路互相補充,實現了全方位、全時段、高密度攻擊;而國軍則力量沒能做到攻擊力量分散,突破口相互協調不夠,基本是各師各自攻擊前進,各自為戰的局麵。
第三、山區作戰,補給困難。

國軍的裝備強於解放軍,他的整編師更是實現了摩托化、甚至機械化。所以,其對後勤補給的依賴程度遠遠高於解放軍。 以七十四師為例,該師擁有各種火炮700餘門,火箭筒300多具,全師都是美式步槍衝鋒槍,各種車輛300餘輛,軍馬1000匹。在孟良崮戰役前,因向北去山路太多,不好運動,戰車、榴炮部隊開到臨沂待命。即便如此,國軍的彈藥日消耗量也三倍於解放軍。孟良崮戰役中,國軍各增援部隊全力進攻,兵員、物資消耗巨大,自身也是筋疲力盡。據說為了解孟良崮之圍,國軍增援部隊僅手榴彈消耗就達到200多萬顆!

在山區作戰,糧、彈全靠人背馬馱,沒有汽車輸送,如此大的補給量,實在太難靠自身去完成。而解放軍則不同,數以十萬計的支前民工,完全承擔起了繁重的後勤補給任務。就算是這樣,打到後來,解放軍的部隊也幾乎彈盡糧絕,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證實了此次戰役的激烈程度。

後勤補給不暢,導致救援兵團後繼乏力,所以,最終導致沒能突破解放軍最後防線,七十四師也喪失了最後的機會。七十四師覆滅後,蔣介石的“中心開花”計劃頓時如泄了氣的皮球。各部軍心震動是一個原因,力竭也是一個原因。
也有人說,七十四師之敗敗於後勤,此話也並非全無道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