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是位於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島一個島國,因為風光秀麗,被譽為“加勒比海明珠”。它還有一個稱號是“世界糖罐”,因為作為世界最大的產糖國,蔗糖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了,沒有開放旅遊業之前,古巴的經濟基本就靠它了。 可惜的是,居然沒有賣甘蔗的,酒店業沒有甘蔗汁喝,這兩樣分別是我和點點喜歡的,在酒店外麵的林間我發現了一叢甘蔗,點點激動得就想衝上去啃了。
古巴的海灘很聞名,聽說很多海岸線都是沒有開發的,具有更加原生態的美景,應該是那些背包客樂意追尋的吧!於我,恐怕是無緣了。
古巴人口才1300萬,包括白人,黑人,不白不黑人,中國人,等等。從瓦拉德羅到哈瓦那,我看到路上街上的人都很少,生活大概比較冷清緩慢,一個導遊說古巴有2% 的華人,我覺得真難以置信啊,這些中國人和多倫多華人的不同,這裏的幾乎都是幾十甚至上百年前來這裏的,當時多數是出來討生活的窮苦人,這裏的生活也不會富裕,最主要是背井離鄉,一輩子,或者幾輩子,這樣冷冷清清的歲月,日子怎麽打發啊!
再適合旅遊的地方,也比不上故鄉,我覺得。
到古巴的第三天,我們參加了一個哈瓦那一日遊的小旅遊團。古巴的旅遊公司都是國營的(社會主義國家嘛),你在哪個酒店報名,最後都是旅行社統一安排的。
因為參加旅遊,早晨7點就要出發,所以那天是唯一一次我和點點吃到了早餐;平時我們睡覺夠了起床後,早過了人家的早餐時間了,隻好隨便吃點。
旅行社的車,還是中國產的宇通,不過是小型些的,11個座位。我們酒店的4個中國人客人(另外兩個是一對中國人老夫婦,也是和女兒女婿外孫一家5口從多倫多來度假的),還有另外一個酒店拉了5個白人MM,我拍的哈瓦那照片中時不時可以看到她們的倩影。
從瓦拉德羅到哈瓦那兩個多小時車程,沿路先是沿著海邊開,然後就是在隻有兩個車道的公路上奔馳了。古巴的一大特色:沿途的路邊一直有很多人,在等著搭車,看到我們的車開過來,就爭先恐後地揮舞著手,要求搭車;我們的車當然不會停啦。一路上一直如此,我很納悶,古巴這麽需要改善交通狀況啊!會不會象我們當年改革開放時一樣,再過不久古巴也將紅紅火火地小中巴運營車就開起來了?起碼目前,社會主義的古巴是不會的。
後來我專門查了下,原來古巴這種搭車的方式算是政府規定的:如果你的車上有空位,就必須停車搭客,應該是社會主義互相幫助的意思吧?我們的車裏都是外國人,古巴規定一般的古巴人是不許接觸外國人的,所以我們的車不會停的。 這樣的限製,主要也是為了保護旅遊者的安全吧,來前我查到的資料都告訴我:在古巴旅遊很安全,對於傷害外國人的,懲罰很重。所以我才敢放心大膽地自由行了。
看著那些焦急地對著車輛不停揮手的人們,哎,真替他們發愁,車少人多,烈日炎炎,什麽時候才能攔到車啊!
古巴路上跑的小車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多數車樣子古怪,首先車很小,有的車滿滿地坐了四個人,看起來就像是四個人擠在一個方方正正的鐵皮盒子裏;其次車樣式很老,甚至是幾十年前的現在早已淘汰了的車型。多數車是這種老舊的,而不是偶然出現一輛!對此我們的古巴導遊驕傲地宣稱:我們古巴有世界上最好的機械師,所以,在其他國家該報廢的汽車,在我們這裏照樣開!
古巴很熱,氣候和三亞大概差不多,看到的人們的穿著,和多倫多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有對比,才會覺得不同。多倫多人穿的也很休閑,天熱,T恤休閑褲為主;古巴的也是,但是衣服就很像在我以前在廣東的一些城鎮看到多數人們穿的那種劣質T恤了。
不僅僅是穿著,2個多小時的路上,看到的一切都感覺很熟悉,很像廣東的一些地方:路邊的地理環境,大片大片的荒草地,不怎麽高的山巒,種植的香蕉,龍舌蘭(做酒的原料),還有很多破破舊舊的小樓房,特別是那些簡陋房子,太像廣東省內包括廣州的城中村裏隨處可見的民居了!在多倫多很久沒有看到過這種房子了, 好親切啊!哈哈
點點比我有先見之明,當初剛剛出來機場,他四處打量著這個新環境,評價說:這裏象勉縣(姥姥家);過了一會看到一些草坪,又說:這裏好,象中國。我現在才覺得像中國,是一種感覺像。
聽說古巴的房子,也是政府免費發給居住的;上大學也免費。
到了哈瓦那,感覺立刻不一樣了,作為當年西班牙殖民地,留下很多有特色的建築,也是現在哈瓦那這個老城最大的亮色了。
(作為首都,街上人真的很少!)
古巴經濟也不發達,街上的商店都很少,導遊帶我們參觀的主要是這些建築,一個博物館,早期的總統府,最大的一個國家陵園,裏麵有好幾位總統和名人,但是窮人的墓居然也在裏麵;
還有哈瓦那的老城,這裏的古跡除了一些殖民者住過的優雅的庭院式樓房,最出名的是海明威住過的一個旅館,現在已經作為旅遊景點了,接待各地遊客;還有他生前最喜歡的一個小酒館,非常小,據說他在世時每天都呆在這個小酒館裏,寫出了《老人與海》,《喪鍾為誰而鳴》等作品,現在酒館的生意那是相當的好啊。
就是這種飲料,是海明威最喜歡的,我也品嚐了一杯(作為外國人加酒館名氣太大,我付出的是他們本國人幾十倍的價錢),酒館隻坐得下十個人的樣子,居然還有一個三人樂隊在充滿熱情地彈奏著,你注視他們,他們就向你微笑示意。小酒館也兼賣雪茄,我看過了,哈瓦那到處賣雪茄的地方,價格都是一樣的。
街上的人不多,但是也見慣了世界遊客,早聽說古巴人對中國人很熱情,我聽見幾次有人在叫我:TINA!我很奇怪,他們都叫中國女性TINA嗎?還是西班牙語CHINA的意思?有一次我回頭,他們就熱情地笑,說的什麽我也聽不懂。
有一次迎麵來了個家夥衝著我就來了一句,這次我懂了,因為是說的英語:DO YOU WANT A BOYFRIEND, FOR FREE! 在國外呆了這麽久,對於老外的這種“熱情”勁兒,我早見怪不怪了,微笑可也。
哈瓦那的城市建築,和多倫多的當然不能相比,雖然也有他的西班牙殖民遺跡特色;中午去吃飯的時候,導遊自豪地指著一幢大樓說:那個是哈瓦那最高的樓!我看了看,這個。。。。。。沒法說,它已經不再是古老建築的風格了,而是可以看出是現代設計,代表著新鮮事物和這個國家的發展吧,可如果和我們見到的現代建築相比,既算不上很美觀,在中國隨便一個二線城市都具有比這宏偉壯觀的大廈;而且這高度,好像還沒有我們現在住的公寓高!說古巴窮,真的是不看不知道啊。
出來看看世界上人民的不同生活,挺有意思的。要是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呆一呆,交流交流,會更加有意思的。
但是我注意到一點,就是雖然看得出來窮,但是,不要說和改革前的中國比,就是和現在的中國比,他也還是有一點很出色,很讓我尊重:那就是幹淨,到處都很幹淨。從地上到天上----空氣。就像一個人很窮,衣服也很舊,可是收拾的幹淨整潔。街上看不到哪怕一點垃圾。在中國,高速公路上都有敢往車窗外麵丟垃圾的!
還有,看到很多人很悠閑,包括年輕人,在哪裏也見不到忙忙碌碌,行色匆匆的人,悠閑安靜得就像微微波浪的大海。路邊擺汽水攤的婦人,看見我端詳她的汽水罐,也並不熱情招呼,任我自己做決定,根本沒有廣州小販做生意的熱情麻利勁兒。
看到差別,才有意思!
在一個街心花園,很意外地看到一群小學生,都戴著鮮豔的紅領巾!看著戴著紅領巾的黑人小女孩快樂地遊戲著, 這感覺,還真是滿新奇的。
古巴人,是一個熱情奔放的民族(其實是多民族),他們喜歡歌舞,喜歡雪茄和酒精,物質匱乏可是過得很開心,因為沒有得到過,或者不知道也就沒有欲望(比如如果你周圍的鄰居都富起來了,象當年中國的萬元戶一樣,你也會如夢初醒,覺得自己有的還不夠吧?),所以知足而快樂。我在酒店裏看到的服務生們,因為有小費這樣的收入所以看起來“有所求”一些,但是也不刻意,不給小費也一樣很熱情;他們就像古巴的陽光一樣,看起來那麽燦爛!本來聽說古巴很窮,覺得他們活的滿慘滿乏味的,但是看上去不是,他們的臉上是快樂滿足的,特別是音樂響起來,每個人都忍不住跟著搖頭晃腦,翩翩起舞。
這時候,我相信,古巴,不僅僅是加拿大人的後花園,她就是是古巴人自己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