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者思想要統一(以這個為準)

(2008-06-12 20:10:12) 下一個
10.教育者思想要統一(以這個為準)
   現實情況是,你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正確的做法,孩子在你麵前唯唯是諾,但是一轉身,你做的是另一套,甚至與你背道而馳——他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必然有另外的教育者對你孩子的影響甚於你,孩子在敷衍你呢。你才明白,你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你這個自以為是的爸爸媽媽,孩子把你當猴耍。這裏涉及到的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影響孩子呢?這個問題沒搞清楚,也許你可能永遠做配角教育者。
   一般來說,對孩子言行有指導作用的,一種是人,即言傳身教者,一種是環境。
   我們先講人。中國的國情是,很多人小孩子一出生,由姥姥或者奶奶來帶,隔輩教育為主。自己忙著上班,下班後還不一定有時間陪孩子。有的想跟孩子玩會兒,但是孩子又跟奶奶親,不愛跟他玩,那就拉倒,落個輕鬆。等孩子上幼兒園或者自己覺得要理性教育的時候,說什麽也不聽,還養成了一些自己根本不理解的個性,各種情況不一而足。
   隔輩教育呢,其實相當主流,確實,以工薪階層的狀況來看,沒有幾個人能在家當全職爸爸媽媽。隔輩教育呢,當然也不是問題,以愛為主題,這也沒問題,愛的教育永遠是永恒的。但是呢,奶奶或者姥姥畢竟是老人家,她們會把對兒子的愛(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愛的表達方式已經改變或者疏遠了),和孫輩的愛,加倍傾注到小孩子身上。這裏有溺愛,同時也會把老人家的一些世故的生存哲學,趨利避害的東西,灌輸到小孩子身上,教他現實原則,占便宜,甚至欺負別人,躲避責任,等等。有的孩子到了爸爸媽媽這裏,用奶奶教的一套來對付爸爸媽媽,綽綽有餘。爸爸媽媽迷惑了,嘿,這個妖精,沒法治了,措手不及,無可奈何。這裏,我並非對老一輩有偏見,而是現實觀察後得出的客觀結果,特別是兒子們,自己都不知道老媽有那麽多的生存原則。具體比例當然不知道,但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些是保姆帶著的,那麽保姆能帶給孩子一些怎樣的觀念,那就更說不清楚了。
   還有一些呢,是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但是爸爸媽媽的教育觀念也不統一。孩子犯錯誤了,爸爸訓斥一頓,教訓一番,孩子哭了,媽媽就去哄他,目的沒有想別的,就是把他哄住別哭:乖乖,別理爸爸,爸爸是個壞蛋,咱們不理他。OK,這裏麵給孩子的是兩種觀念,孩子不知道爸爸的做法對還是自己的做法對。
   總的來說,家庭教育者(爸爸媽媽、姥爺姥姥、爺爺奶奶、保姆等等)本身觀念混亂,有的孩子是一個階段由奶奶帶,一個階段由爸爸媽媽帶;有的孩子是混在一堆人裏,白天由奶奶帶,晚上由媽媽帶。他們都是孩子的言傳身教者,但是每個人立場都不一樣,就像一群蒼蠅圍著孩子嗡嗡叫,什麽觀念都有,孩子怎麽辦?甚至同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孩子要去玩,爸爸不讓去,奶奶又同意他去。那麽聰明一些的孩子,就肯定會找到趨利避害的原則,誰寵我,聽誰的,跟誰親;誰管我,不搭理他,騙他。他在很小階段就形成自己的處世原則,如果有錯誤的地方,你很難糾正。
   要避免這種狀態,當然不可能讓孩子從小到大歸一個人管,這是不現實也不需要的,咱們現實狀態不允許,孩子隻能的某些階段由別人帶。但是,這些教育者本身思想方向要相對統一,這是要溝通的。我現在所有的理論,道理必須講深一點,透一點,你們具體方法可以舉一反三,目的都是遵循一個原則:先讓教育者明白根源,自己當個明白人,知道這樣做的效果了,才能再去教育別人,教育孩子,甚至去教育爺爺奶奶。父母的素質是孩子素質的基本。自己沒理解清楚,我給你講一百重舉例,可能你一個例子也用不到自己孩子身上。
   那前麵有一個讀者,她把我講的這些章節,打印起來,給她老公和婆婆看。這就是一個例子,你們思想要相對統一,教育方向要相對一致,才有共同教育的基礎。你們不一樣要完全同意我的理論,但是根據我的這些理論,你們開個討論會,針對孩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想出大家比較同意的方向和方法,這樣肯定比大家不溝通要有效得多。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方向一致,不要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去教育孩子,把他逼瘋了都會。那麽,你甚至可以把我的這些打印出來,特別是針對孩子的問題,跟有孩子的同事交流,你們一定能商量出有效的具體的辦法。隻要教育理念通了,具體方法一合計,就能想出來。因為我的文字裏不可能舉出很多舉例的對應方法。不要擔心我的版權問題,我寫這個就是讓更多的人教育孩子有一定作用,往大裏說,提高下一代的素質。
   同樣的,有的孩子由保姆帶,你也必須跟保姆溝通,孩子有哪些不良習氣,要及早發現,跟保姆一起討論對策,講明道理。家長需要受教育,保姆也需要,然後才說得上孩子的教育。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一個唱鴻聯一個唱白臉問題也不大,但觀念還是要統一,還是前麵那個例子:爸爸糾正了孩子的錯誤,孩子哭了,媽媽去哄他,但媽媽可以說:寶寶別哭,爸爸說的是對了,隻要你改正了,爸爸以後就不會這樣凶了,其實他跟媽媽一樣很疼你的。等等。這個父母觀念一統一,孩子肯定就明白這個做法自己是有錯的,糾正肯定有效果。
   第二種對孩子的影響,是環境。有的孩子有扭曲的性格,倒不是什麽人教他,是環境。環境呢,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等,環境也還是由人群構成的。比如說,家庭夫妻老吵架,對孩子影響肯定不好,這是大家都明白的。小時候我們很多人也經曆過父母吵架的情景,將心比心,你就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網友讀者問,孩子老被人打,怎麽辦?這不是你家長的問題,也不是你孩子的問題,這是環境的問題。比如他在幼兒園老被人打,這個幼兒園環境不合格;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打,社會環境不合格。這是政府的、學校老師需要負責的問題,需要跟他們反應的,改善社會、學校環境的(當然在幼兒園裏偶爾跟孩子打架,那倒是正常,孩子頑皮的天性,具體問題跟老師反映,看好就可以,不算普遍問題)。你問我有什麽對策,教給孩子,肯定是沒有對策,教他跟別人打架肯定是不對的。我隻會跟你說一點:家長有責任為孩子尋找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孩子置身於暴力環境,這不是社會的錯,就是家長的錯。孟母三遷,很清楚,古人都知道環境對孩子成長太重要了。孩子有環境問題,你必須想想怎樣解決。要不然他的性格很可能扭曲。
   所以,有的家長會想,我要教育孩子文明,不要暴力,可是他老被人欺負,難道我的教育錯了。相信我,沒錯,隻是你為他選擇的環境有點錯了。如果他不得不處於這樣的環境李,那就是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解決的。
   那麽我們老一輩,比如奶奶輩,就會教孩子,誰敢跟你打,你就更狠地打他。這是動物原則,我不支持的。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法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環境裏,那麽我們教育孩子的第一個品質可能是:殘忍。可惜我們並不是在這樣的社會,我們人類是個愛和法律的社會,盡管我們的法律不完善,社會有醜惡,但是正式寄希望於下一代更加文明,我們才叫學會文明原則。
   打架環境隻是成長環境的一例,因為社會特別是學生社會也很複雜,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家長一般希望孩子跟好學生在一起,不要跟“壞孩子”一起,這也是對環境的一種選擇,無可厚非。當我們有能力普及教育的時候,也希望那些“壞孩子”的家長能夠把孩子教育好,不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這樣整個成長的生態環境就會更好。
   因此,我再強調一遍,家長有責任讓孩子處於適合成長的環境。我是我唯一能夠幫助解決你這一問題的理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