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2008-06-12 20:09:15) 下一個
 9。培養判斷力,讓他有主見
  
   我們如果影響孩子的觀念,其實隻是給他一個大的方向,防止他走到人生的及格線以下。這些方向性的理論有時候並不能讓他完成生活中很具體的問題。真正讓他在生活中起實踐的,還是他自己的判斷力。也就是說,我們培養的,是一個有主見的人,能夠隨機應變的也許比我們自己更能適應社會的人。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自己的理論會被僵化,反而束縛他的手腳。比如說,我們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救死扶傷,這是一個大的方向,絕對正確。但是在社會中,出現了救助老太太反被訛詐這種事,世風如此。孩子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就有一個警惕,他還會幫助人,但是不采用近身的辦法,叫警察來幫助,叫120,或者隨機應變采取其他辦法。再比如,我們不要求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孩子考試能得第一,他不會手軟,還是會拿第一,隻是我們這樣的教育下他能夠用平常心去拿第一,最好的心態和最好的發揮,不是為了第一兒第一。
   總之,我們最終培養的孩子,有這個活學活用的能力,不用你一點一滴再教他怎麽實踐,你比你聰明。這個能力,就得從小培養他的判斷力,決策力,必須對事務有自己的判斷。
   培養判斷力,跟培養責任感一樣,從小就可以開始,從興趣、遊戲中就可以。有些家長,孩子三四歲、五六歲,會有判斷力嗎?需要這麽早培養嗎?這裏麵,大多數家長有一個認識的誤區,以為自己是生活中的全知者,孩子是生活中的無知者,什麽事情都是都是自己比孩子明白,都是自己教孩子。這是不對的。比如說,你拿一個玩具,怎樣好玩,孩子肯定比你懂得多,你已經失去了對細小事務的知覺和玩心,你會覺得索然無味,隻有孩子知道它的魅力。小孩子看天線寶寶,看得其樂無窮,你看了覺得單調,說明什麽,魅力全在他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在孩子興趣的世界裏,他是主宰者,所了解的比你多得多,你是麻木者,隻有跟他學習的份。因為當你進入孩子世界的時候,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你才是孩子,他才是大人。
   既然他在他的世界裏,他才是主宰,那他就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他知道這樣好玩,那樣不好玩。對你來說,可能兩者都索然無味,你是外行。這是培養判斷力的基礎怎麽培養呢,比如說,有的孩子會在房間裏把書本、積木、盒子什麽的疊起來,疊得高高的。這時候你應該當個求知者,問,孩子,為什麽疊這麽高呢?也許他回答不出來為什麽,因為他是靠直覺去做這件事的。他就回答:好玩。OK,這是他的一個理由,就是好玩,他成為這個好玩遊戲的發明者。那麽你繼續討教:為什麽爸爸疊到你那麽高就倒下來了呢?那麽,他就來教你,怎麽疊得更平衡,更高,他的判斷力得到極大的實踐。整個過程中,他就非常自信,他發明了一種遊戲,又掌握了方法,並且還有人來討教。這給他建立了一種培養判斷力的模式:這個自己發明的遊戲是很有樂趣的,也有別人玩的,自己掌握了技能。如果你換一種態度,看見他把房間的東西折騰亂了,訓斥他,怎麽能把這些東西疊在一起呢,去反對他。這時候他可能認為自己興趣的一件事是不被認可的,無形中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懷疑,根本談不上對判斷力的培養。
   也就是說,經常向孩子討教他的世界裏的問題,可以培養他的判斷力。比如和孩子去麥當勞,你說,今天媽媽不餓,隻是有些口渴,媽媽該吃些什麽呢?他可能會給你推薦一些飲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很淺顯的提問,孩子在判斷實踐在這裏得到很強的鍛煉,因為他給你的建議果然能解決你的問題,他敢於為大人做出其他的判斷。這種能力以後運用到社會上,不得了,決策人才是社會的稀缺人才。實際上很多決策並不需要多大的智慧,更多的是需要魄力,有魄力決策之後能去實施。這種魄力是長期鍛煉的結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確實會出現錯誤的舉動。比如有的孩子在家裏玩,喜歡爬陽台,這時候最好用探討式或者商量式來指出不良後果,然後糾正他的觀點,讓他明白,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明白正確的判斷應該如何。你的話語方式應該是:孩子,這樣做是不是不對?是不是會出現什麽後果?你說呢?讓他得出自己的判斷。因為畢竟你是成人,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判斷與隨時支持他的正確判斷一樣重要。
   總之,討教式交流培養他的判斷力,探詢式交流糾正他的判斷力,堅持這樣,你的孩子很快會舉一反三,掌握他的世界裏的原則,很自然地能做出正確判斷。有判斷力的孩子,你的教育要輕鬆很多,因為十幾歲以後,有可能是他來指導你的生活了。因為他的知識麵非常廣非常新,而你老了。而這種決策能力,有可能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