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男人因缺父愛而懦弱
ZT來源 – 文學城
不久前,在全國發行量非常大的《新周刊》推出了一個專題,封麵鬥大的四個字引起了讀者的極大震撼:“男人沒了!”文章沉痛宣告:中國男人的整體形象越來越不堪:傳統意義上堅忍、果敢、充滿責任感的男子漢形象正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生活中正被越來越多的“奶嘴男”“猥瑣男”“家暴男”所包圍。中國男人究竟怎麽了?為什麽變得越來越柔弱、軟弱、懦弱?
作為一名情感作家,我給出的答案是:中國男人變柔弱跟“父愛的整體缺失”有關。現在的男人越來越缺少擔當、甚至某些男大學生公然求“富婆包養”,80後的婆媳關係日趨緊張,丈夫隻會懦弱的躲在一邊,都是這些男孩子們從小缺少父親正確的指引有關。
父愛無疑和母愛一樣偉大,但一直以來,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父親的形象似乎遙遠而又模糊:不是太嚴肅甚至有點近乎嚴厲,就是離子女的距離太遠,前不久我應邀去參加過一家心理類雜誌舉辦的有關親子教育方麵的座談會,到場的不少90後孩子坦言,在成長過程中很少看到父親的身影,因為父親們整天忙於工作,很少顧家,除了偶爾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親的角色基本是“缺失”的。在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大多是母親、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父親呢?忙著掙錢去了!中學的家長會,母親來的多,父親來的少。看學生的作文,涉及到家庭的內容,感覺母親總是在嘮叨,父親總是不在家,一位中學班主任當場感慨:有時父親偶爾到學校給孩子送一件衣服或是在家同孩子交談幾句,孩子們都感覺恍如過年般快樂。
一家青少年雜誌兩年前在中學生中搞過一個調查,在談到和父親的關係時,隻有30%的孩子承認和父親關係融洽,40%則認為父親太嚴厲,難以親近,而60%則經常感覺不到父愛,因為父親太忙,總是不在家。這也是為什麽歌頌母愛的文章甚多,但歌頌父愛的文章卻不多,大家都知道母愛偉大,卻很少感到父愛的偉大。從人們的潛意識裏總認為父親是嚴厲的,甚至有時會感到有點不近人情,要不就是父親總是離我們很遠,三天兩頭不在家。我是70後,上小學那段時間父親也經常出差在外,很少見他,偶爾回來也隻是問問學習成績怎麽樣。現在的80後90後的大多數父親比我們那時候的父親還要忙碌,還要拚命,跟兒女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要麽父親太過嚴厲,要麽父親總不在家,這兩道風景構成了我們大多數中國人在成長階段對父親的總體印象。有的朋友開玩笑,從小到大對父親最熟悉的莫過於他的背影。難怪朱自清歌頌父愛的《背影》如此深入人心。可惜,背影始終是遙遠而模糊的,這兩年,媒體都在討論為什麽我們的男孩子越來越柔弱,顯然,這跟父愛整體“缺失”息息相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們人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我們需要不同的榜樣。但最初乃至最大的榜樣則來自我們的父母。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人格、性格乃至言談舉止、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是被父母塑造的。尤其是是父母中跟我們性別相同的一方對我們的影響是深入人心的。所以,女孩通常由母親打造,男孩則首先像父親認同。然而,我們很多男孩子從小是生活在一個父親乃至成年男性嚴重缺失的“女兒國”裏,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色各樣的女性包圍,女助產士把剛剛降生的我們抱進嬰兒房,後來又在媽媽的懷抱裏長到三歲,進了幼兒園,麵對的又是阿姨和姐姐們的關懷,上了小學、中學,除了體育老師,我們的班主任、語文數學和其他科任課老師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成年女性,唯一的成年男性角色——父親又常常不在家,試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子,他的男性人格又該如何培養?怎樣健全?如今獨生子女特別多,他們的父母,尤其是父親非常忙碌,跟兒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非常短暫,這樣的男孩跟大觀園裏麵的賈寶玉有何區別呢?現在80後的男孩在成長乃至戀愛婚姻中出現種種的問題,跟父親總是不在家或者父親跟孩子太過嚴厲,太過疏遠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可否認,男孩與女孩在他們各自的成長階段,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女孩從小就少不了母親和成年女性的陪伴,而男孩卻很少從父親和其他成年男性(偶爾會有爺爺或外公)那裏得到足夠的關注。這會導致非常可怕的後果:很多男孩雖然長大了,卻並沒變成男人,隻是變成了更大的男孩,他們永遠無法具備成年男性那樣的堅毅、剛強、果敢和內涵,他們雖然具有男人的軀體,卻隻有男孩的情感。由於他們很少從父輩那裏汲取足夠的營養,他們大都發育不良,他們不懂得如何走進正常男性的世界,不懂得跟其他男性和平相處,他們總是孤獨而迷茫,敏感而脆弱。
一個人對父親的態度也會影響他對其他長輩的態度。如果你不相信長輩實際上就是不信任自己的父親,你跟領導刻意疏遠,你也一定曾經跟你的父親刻意疏遠過,你總是挑戰權威,在你的少年階段你一定總是向你的父親進行挑戰。一個缺少父親引領的男人甚至連正常的人際交往都會出現障礙。
我記得若幹年前曾經認識一個85後的小演員,他從藝校畢業後一直在漂著,找不到什麽合適的角色,其實男孩外在條件不錯,也有一定的表演天賦,就是性格有點孤僻,不喜歡也不善於跟人打交道,有一次我通過一個影視公司的老總給他介紹了一個劇組的麵試機會,結果到了約定時間,他居然沒去,後來我問他為什麽?他說事先給那個老總打過電話,覺得老總不是特熱情,他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原來他的這種社交恐懼症源自他的殘缺的童年,小時候父親就跟母親離異了,他一直跟著母親單過,10歲以後就沒見過父親,父親給他的印象也是既嚴厲又疏遠,他的成長世界裏也是女性長輩居多,男性缺失,他說他特別不善於跟一些年長的男性打交道,尤其是一些領導,如果對方稍稍表現出一種冷淡,他就想逃避,因為這讓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他的父親,實際上他那次拒絕麵試,其實是拒絕那位老總,更是拒絕他的父親,拒絕的背後還是害怕被拒絕,這其實都是以父親為代表的男性長輩在他成長階段出現空白點導致的不自信。
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以父親為首的男性榜樣的支持,母親不管多麽疼愛他、關心他,也始終無法替代父親的角色,從小到長大成人,男孩都需要與那些心智健康的成年男人生活在一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需要不同年齡階段的男性來引領自己的成長,,包括他的爺爺、外公、父親、兄長、叔叔、舅舅等等。如果這種需求得到滿足,他身上的男性特質就會像長在樹幹上的葉子一樣盡情舒展,他就會表現出足夠的責任感、忍耐力和承受力,他的孤獨和迷茫也會逐漸遠離他,他就會由一個孩子長成真正的男人。反之,他會像一艘失去航向的小舟一樣迷失,甚至他的男性角色認同會出現扭曲和變異。很多男同性戀者都是在成長中跟父親遠離或者男性榜樣缺失,造成他對自己的男性認同出現障礙。
澳大利亞情感問題研究專家比達爾夫認為,一個男孩要成就真正的男人必須經曆七個步驟,這七個步驟中第一條就是要修複與父親的關係。那是因為“父親是你在成人過程中的感情連線。你必須與父親建立起清晰而堅定的關係。如果你不能理解他、寬恕他,乃至尊重他,那麽你的生活就不太可能成功。"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隻有完成這項工作,男孩子才可能在將來的生活中與女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項工作就是男孩子必須在情感方麵與母親完全脫離出來。此時此刻,父親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情感谘詢中,我們總看到一些一些從未真正斷奶的男人,這些男子始終感到自己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需要母親 的保護、溫暖、關懷和欣賞。與其說他們需要一個妻子,毋寧說他們更需要母愛—我敢斷言,這種“奶嘴男”不僅是母愛溺愛的犧牲品,一定也是父愛缺失的報廢品。所以,他們一直弱小無力,孤獨無援,雖然年齡夠大了,身材夠高了,可心智還很小,他們就像還未離開母親乳汁的乖寶寶,這種不成熟不僅僅體現在他非要找一個年齡偏大的女人做老婆。其實,一個男人缺少責任感、總是不斷地向女方索取愛,而不懂得付出愛,一定是從未在父親那裏學到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男性所必備的品德和素質。當有的年輕女性在愛情的道路上遭遇上述特征的男友時,不要心灰意冷,此時你認識的不見得是一個騙子,說不定是一個孩子,一個從未得到父親言傳身教的可憐孩子。
那麽,如何改變目前很多80後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父愛缺失的遺憾呢?我給出兩個建議:
一是針對那些很少在家的父親,一定要“常在家待待”
前些年,有一首歌很流行,叫《常回家看看》,是唱給那些因為忙碌很少回家看父母的年輕人聽的,據說效果還不錯,那段時間很多年邁的父母不再寂寞了。可現在,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卻很困惑,因為他們的父親倒是常回家,但他們基本看不著,因為父親回到家大都很晚了,孩子已經上床就寢,第二天還沒睜開眼,父親又離家去打拚了,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沒完沒了的應酬,又讓諸多父親們遠離孩子的視線。所以,我在這裏提出一個概念:“常在家待待”,做為男人,別老想著外麵的工作,也想想自己家裏的妻兒老小。美國經典影片《教父》中,著名影星馬龍-白蘭度扮演的老教父有一句至理名言:“不經常在家中陪伴家人的男人絕不是一個好男人!”而且父親老不露麵,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是個缺憾,誰也不願看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沒男子氣,誰也不願自己的女兒將來找個跟自己差不多年紀的人做丈夫。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天下忙碌的父親們,請你們“常在家待待”。
二是針對那些總是不苟言笑的嚴父們,我的建議能否給孩子多些笑容,多些鼓勵?能否放下家長的權威,學會跟孩子做個朋友?
中國的父親總是過於嚴肅乃至嚴厲,從而導致父子關係普遍疏遠,兒子反倒願意向母親認同,這也是如今年青一代的男孩子越來越柔弱的一個原因,孩子普遍害怕父親、疏遠父親,隻好倒向母親的懷抱,這樣他就無法從父親那裏繼承男性諸多的特質。所以,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否不要總是擺出高高在上的家長麵孔?能否放低身段,多跟孩子聊天?別老隻是過問孩子的學習成績,能否跟他們交流一些思想、情感,跟兒子講講一些隻屬於男人故事?和兒子進行一些隻屬於男人的運動?多鼓勵孩子,而不是總貶低他們、訓斥他們,隻有讓兒子真正回到父親的懷抱,兒子才會真正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真男人!
原載: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1/10/05/1489650.html
與朋友們分享!
-弈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