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體稱諾貝爾和平獎淪為西方政治工具
ZT: http://news.sohu.com/20101010/n275518186.shtml
俄新社10月8日發表該社政治觀察家尼古拉·特洛伊茨基的署名文章,認為諾貝爾和平獎淪為西方政治工具。以下為該篇文章的摘要:
頒發2010年諾貝爾獎的日子恰好趕上兩個值得記憶的日子。35年前的10月9日,安德烈·薩哈羅夫院士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年前的10月15日,蘇聯的首任和最後一任總統戈爾巴喬夫被授予同樣獎項。
如同當年的薩哈羅夫,今年又一位持不同政見者受到褒獎,他就是中國的劉曉波。劉難以領獎,因為他11年的徒刑剛剛開始,罪名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可以說,曆史正在重演。薩哈羅夫當時也沒有機會親自到奧斯陸領獎。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先是用15年走完了從褒獎蘇聯持不同政見者到褒獎蘇共中央總書記這段路,然後遊遍世界各地,又回到支持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爭取基本人權的鬥士”這個原點上,而這些國家並不總是讚同西方的民主概念。
這種看上去迂回曲折的行為方式實際上反映了某種勢力在遵循一個堅定的方針。大家可以自己作判斷。從獎勵薩哈羅夫到獎勵戈爾巴喬夫表明,並不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為人處世的態度變了,而是國際政治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從冷戰中的競爭者和敵人變成了西方建設性的和肯讓步的夥伴,並且溫順地撤離了東歐。戈爾巴喬夫恰恰正是這種退縮的倡導者,柏林牆恰好倒塌,於是就找到了獎勵對象。
由挪威議會組建的諾貝爾委員會為什麽要有5位智者呢?按照當初的設想,他們應該是脫離國際政治因素和隻關心人類永恒價值的權威評議機構的成員。諾貝爾曾在自己的遺囑中寫到,和平獎應該授予為各國人民的團結、消滅奴隸製、減少軍隊數量和促進達成和平協議作出重大貢獻的人。
然而,這些抽象的範疇經受不住嚴峻現實的碰撞。諾貝爾和平獎一貫被政治化到極致。該獎主宰者的取舍和好惡取決於美國、北約和西歐的態度。這方麵的例子很好找,看看劉曉波前麵的3個獲獎者就足夠了。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因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後果和製定可能加以防止的措施”而獲獎。研究氣候變化是重要和有益的事情,但這屬於學術領域,它離爭取和平要遠一些。
芬蘭前總統阿赫蒂薩裏則是按照北約和歐盟的模式強硬地解決前南斯拉夫問題的組織者。他積極支持轟炸塞爾維亞,是科索沃獨立的促成者之一。顯然,這個因素與其說導致了和解,不如說導致了巴爾幹地區緊張局勢的升級。
再說說去年的獲獎者美國總統奧巴馬。授予他和平獎實在欠妥。當然可以懷疑基辛格、阿拉法特、拉賓等獲獎者追求和平的誠意,但不管怎麽說,他們都做了與和平有關的具體事情,如簽署和平條約或解決衝突的計劃等,而奧巴馬在獲獎時還什麽都沒幹。實際上他是因為基於良好意願的競選承諾而預支了獎項。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對美國這個世界大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做法,從而導致議論紛紛。人們認為該委員會沒有獨立性,其做法毀掉了諾貝爾遺囑的精神。
將2010年的和平獎授予同中國共產主義政權作鬥爭的劉曉波完全符合這種“歐洲大西洋戰略”。在冷戰正酣的時候,諾貝爾委員會大致上也是這樣周期性地獎勵蘇聯政權最不妥協和最凶惡的敵人。索爾仁尼琴在197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表麵上他是因“遵循俄羅斯文學傳統”而獲獎,但這種說法令人無法不報以嘲諷。後來在1975年,授予薩哈羅夫和平獎時已不再掩飾政治動機了。
很難說授予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和平獎是否意味著西方與中國的冷戰開始了。不過,毫無疑問,北京將會把這個決定視為不友好的純政治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