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比賽和音樂
June 2, 2009
四年一度的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即將落下帷幕。六名半決賽的名單已經產生。我一直沒有跟蹤比賽的情況,今天才抽空上網看了今天白天和晚上的排練以及一些比賽錄像。
回到家裏晚飯後將筆記本電腦連接到大的電視機上,通過無線上網便能看到比賽錄像。圖像質量還不錯。居然無線上網的網速也還行。這台大電視機買進門有兩年多了。這還是第一次聯接電腦看在線視頻節目。吃驚不小,如今足不出戶,在電腦上竟能看到幾乎所有的表演和排練的錄像和其他一些背景資料錄像。
我對音樂是個門外漢,一竅不通。不過卻也是一種門外漢的愛好。每日生活中也缺不了音樂。我喜歡聽西方古典音樂,也喜歡聽中國民族音樂。器樂當中最喜歡的要數小提琴和大提琴了。我一直覺得小提琴大提琴有一種直接與一個人的心靈對話的魔力。餘音嫋嫋,不絕於耳。可能其他弦樂也有此功效吧。比如二胡,琵琶等。有時竟會一個人自己哼哼唧唧地似乎老有個旋律在腦子裏。
音樂和讀過的書是唯一的兩樣“賊偷不去,火燒不了”的東西,可以隨一個人一輩子,哪怕是關在孤獨黑暗恐怖的牢獄裏。
記得第一次接觸西方古典音樂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吧,從一盤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交響曲的錄音帶開始的。那是從我的一位中學時代的好同學家裏借來的。是他叔叔從德國洪堡基金會留學後帶回來的。後來又跟著同學買了上海音樂學院夏季的演出月票每周末去學院的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再後來就演變成買音樂錄音帶回家來聽了。再後來又開始收集音樂CD了。現在家裏有三套音響分別放在三間房間。客廳一套是配電視機和DVD的。主臥一套是從客廳淘汰下來的,專門聽CD和廣播音樂。書房那一套是最後添置的為了增加書房和讀書的氣氛。這倒不是因為奢侈,卻歸功於那套音響實在是太便宜了。。。我向來以為我的聽力是模擬的,不可能直接接受數碼信息。再高級的數碼音響設備還是要還原成模擬音響才能被我的耳朵所接受。再說我更不是音樂專業人員,隨便弄一套5.1的音響效果就不錯了。
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音樂家是一個最幸福的職業。音樂家把整個身心全部傾注到音樂之中,全身心地陶醉在裏麵。對他們來說生活就是音樂,音樂就是生活。他們有一種近乎於殉道的付出和投入。縱有物質生活的困擾,卻是在所不辭。像郎朗,李雲迪,馬友友,索菲穆特,Sarah Chang,等著名音樂家們固然是登峰造極,達到了藝術表現的頂端。人生境界自然不同一般。可是在他們身後又有多多少少的音樂家們,為了傳播和推廣音樂藝術,和大師們一樣眷愛藝術和奉獻出了他們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他們所創造的藝術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每一次台上的精彩表演背後是多少個辛勤夜晚的排練。尤其是獨奏演員與指揮和樂隊的配合又是那麽地默契和諧。其中每一個音符都浸透了指揮家的辛勤汗水。
- 逸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