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麽是最好選擇zt
科學時報2008-5-6 (2008-05-08 11:18:39)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58fb2010097sr.html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麽是最好選擇
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什麽情況都不會放棄的東西
作者:王丹紅
科學時報2008-5-6
2004 年,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獲得2003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合作
獎,他在答謝辭中說:“我確實為幫助中國數學發展付出了很大努力。另一方麵,
我很遺憾自己還沒能回中國定居。無論我為中國數學作了多大的貢獻,也無法與
那些在中國土生土長,或是已經回國永久定居的人相比。”
2008年2月,40歲的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
授施一公,全職回到祖國,受聘為清華大學終身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
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他說:
“普林斯頓大學是美國最適合做研究的地方,從條件上講,如果隻從科研角
度出發的話,我確實沒有必要回清華,我回清華的目的不隻是為了做科研。我回
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個重要
環節。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理想,缺乏一種無論出現什麽情況都不會放棄的
東西。我想,如果引導正確的話,清華大學一定會有這樣的一批學生,他們在為
自己奮鬥的同時,心裏還裝著一些自己之外的東西,以天下事為己任,驅使他們
往前走,一定會有一批人這樣做。如果這樣,20或30年後,當我從清華退休時,
我會很滿意的。”
“我願意將我的一些經曆講出來,讓大家理解我為什麽會有這些想法,我相
信這些想法能影響一些人,當然,我不會奢望影響所有的人。像清華這樣的學校,
學生們必須立大誌,擔負起中國的將來。他們有非常好的素質和機會,但如果畢
業後隻為自己的柴米油鹽關心,隻為自己的房子和家庭擔心,那是很不應該的事,
至少我會很傷心。”
1990年初,作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和技術係畢業成績第一名的學生,施一公
獲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
“剛到美國時,我並沒有很強的回國願望,覺得這輩子可能就在美國呆下去
了,這可能與我的家庭和個人經曆有關。1987年,父親的突然去世對我打擊很大。
這是一場意外,但卻是一場可以避免的意外。當他出車禍被送到醫院時,血壓是
130/80,心跳每分鍾62,是一個活人,隻是昏迷了。可醫院要求送他到急救室的
人先湊齊500元押金後才搶救,結果,當闖禍的司機在4個小時後將錢湊齊時,我
父親真正死了,沒有經過任何搶救。”
“這件事讓我對社會的看法產生了根本變化,覺得非常不公正,心裏有許多
怨氣,出國時,對祖國沒有太多留戀,更多留戀的是母親和家庭,覺得父親不在
了,我要擔負起撫養母親的責任。”
然而,到美國後,他遭受了一係列更大的刺激:“我是1990年初出去的,參
加聚會時,大家彼此會問是從哪裏來的,有些中國人會支支吾吾不願說自己是中
國人,好像說出來是件丟臉的事。我很難容忍這一點:我是中國人就是中國人,
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非常令人自豪,現在不就是窮一點嗎?為什麽看不起自
己?”那段時間,美國媒體在中國申辦奧運會、西藏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極為負
麵的報道,一些民族敗類在美國國會通過所謂作證等形式肆無忌憚地反對給中國
“最惠國待遇”……
這些事情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愛國是一種最樸素的感情。我覺得家庭
和清華對我的教育還是挺正麵的,我的思想一點點地發生了變化,到1992年時,
我就決定學成後一定要回國”。
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職回到祖國;3月,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
辦公室,他接受了《科學時報》的采訪。他說:“我回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教書
育人。”
選擇清華
“盡管當時我對生命科學一無所知,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華。”
1984年,作為河南省實驗中學高二學生,施一公參加全國高中數學和物理競
賽,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並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係,然而,他卻選擇了
清華大學的生物係。
“我也很想學物理,因為覺得學物理是最聰明的人的選擇。”但在與北京大
學簽訂了意向書後,清華大學的招生老師又找到他。“這位老師說得更美好:生
物科學是21 世紀的科學,盡管當時我對生命科學一無所知,但還是毫不猶豫地
選擇了清華。無論是現在還是當時,我都覺得到清華是最好的選擇。”
那時,施一公沒有意識到的一個事實是:成為清華生物係學生並不像成為北
大物理係學生那樣理所應當,因為當時清華生物係複建剛一年,並在1985年首次
招收本科生。
清華大學生物係創建於1926年,是中國最早的生物係。我國近代植物學的創
始人之一、我國植物生物理學啟蒙人錢崇澍任係主任,這裏曾薈集多位學術大師,
為國家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知名的生物學家。 1930建成的生物館是清華第二批四
大建築之一,擁有生理儀器1000多台,重要標本120多件。但在1952年全國高校
院係調整時,清華生物係被並入其它院校。
在之後32年的時間裏,生命科學在清華園內長期處於空白狀態在,而國際生
物學卻在這時蓬勃地大步發展。
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後國家的首批公派留學生,39歲的清華大學教師趙南
明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係深造。他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
留校工作,在“文革”期間下放到江西農村。
在伯克利分校期間,趙南明發現許多物理學家正在積極地轉向生物科學領域
的研究,科學的中心正在向生命科學轉移。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毅然從伯克利轉
到加州大學歐文醫學院的生理與生物物理係,希望以自己在物理方麵的優勢,為
清華在生物物理研究上開拓出一新路,他給母校寄回了一封複建清華生物係的建
議書。
1981年,趙南明回到清華,參加清華學科規劃小組並受命負責複建生物係。
困難重重,當年的生物館已變成校醫院,一切從頭開始......“最大的困難還是
觀念,人們總是問:清華為什麽要建生物係?生物科學與其它學科有什麽關係?”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84年,生物係在清華大學重建,並更名為生物科學與
技術係,當年隻招碩士生,第二年才開始招本科生。趙南明的目標是將清華生物
係辦成世界一流的生物係,他請來加州大學歐文醫學院優秀的華裔生物學家蒲慕
明擔任複建係的第一任主任,自己則擔任常務副係主任。“蒲慕明教授雖然每年
隻在清華呆 40天,但他帶給生物係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隻有最好的老師還不夠,趙南明還要找最好的學生,就這樣,施一公就成為
清華生物係複建後的第一批本科生。
2007年7月,第五屆華人生物學家協會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300多位華人生
物學家和學生出席會議,已是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說:“我相信,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而華人生物學家將在其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與清華相比,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術環境確實更好一些。在美國,我的學術
研究正處於上升期,並不是到了頂點後才回來,比如說,在普林斯頓的實驗室,
我有5個獨立的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基金;我是講席教授(Endowed
Professor),有專門的基金會在支持我的科研,我的科研還得到一些製藥公司的
資助,每年,我的實驗室直接用於科研的經費大約有150萬美元。盡管如此,我
還是要回清華。”
在施一公的生命中,父親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
20世紀60年代初,施一公的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畢業於北京礦
業學院。父母結婚後響應祖國號召,到河南焦作煤礦工作。“我是在‘文革’時
鄭州開始武鬥那天出生的,母親生我時找不到醫院,最終來到一家保皇派醫院,
在驚恐中將我生下。父母想給我取一個有革命意義的名字,想來想去,就取了
‘一心為公’的前後兩個字。”
施一公說自己的性格隨了父親:“我父親非常聰明,性格爽朗,在我的記憶
中他很健談。他幹什麽都行,就是不得誌。他在最能做事的時候被下放到河南農
村,在農村,他學會了裁縫、蓋房子;到機械廠做硬質合金刀具,又成為業務骨
幹;1977年恢複高考,他幫助姐姐、哥哥和表姐、表哥們複習,他覺得他的知識
第一次有用了,他給他們講X、Y、Z,解方程式,我當時聽不懂,但覺得真酷,
這種環境對我影響挺大的。”
在河南農村的經曆讓他覺得,“一個人不能因為別人窮而看不起別人,否則,
這個人缺乏教養,會被更多的人看不起”。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在美國、英
國和瑞士,自己也經曆了被歧視的遭遇。
1991年夏天,當施一公準備回國看母親時,他的汽車被盜,又被搶了一次,
心情非常不好,便決定去歐洲散散心。然而,這次散心之旅卻變成鬧心之旅。
當他到華盛頓簽證時,發現每到一個使館,來自中國、非洲貧窮國家和其他
發展中國家如古巴、北朝鮮等國家的人被列為一類:“不僅簽證費最多,而且像
查戶口式地被盤問,就是覺得你沒資格去。當時的感覺就很不好。”他獲得了到
英國、瑞士和法國的簽證。
英國是這次旅行的第一站。“我在倫敦機場入境,當時大家排著隊,前麵的
人都是拿著護照晃一下,移民官看看就過去了。輪到我時,我也拿著護照晃一下,
以為這樣就可以通過了,但沒有。他們看我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就將我
留下來盤問,還翻開我的包,把東西一件件拿出來看。這時,後麵的人已經等得
不耐煩了,移民官就讓他們繞著我過去。那時我感覺很受侮辱,心想:我有什麽
對不起你?我不就是一個中國人,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嗎?”
在瑞士日內瓦入境時受到了同樣的“特殊待遇”,他深受刺激:“不就窮一
點嗎?因為窮而看不起中國人,這與西方國家所謂的人權、人人平等、自由平等
的理念非常不一致。”
更讓他憤怒的是當時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室
裏,他每天會花半個多小時看《華盛頓郵報》的國際時事和美國國內的大事,特
別是有關中國的消息。“看了後心裏常常很不平衡,覺得中國不應該被這樣妖魔
化。”比如對西藏問題、台灣問題、中國申辦奧運會問題的歪曲、醜化和沒有事
實根據的指責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些事情對我
思想的影響太大了。你問我回清華最想做什麽?我最想做的就是育人,科研隻是
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我甚至覺得愛國主義教育和專業教育一樣重要。我希望將
來在清華給本科生開一門愛國主義課,一定爆滿。我們不需要空洞地講愛國主義
和辯證法,我覺得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課應該注重實效、激發學生的愛國共鳴和
熱情。”施一公說。
難忘普林斯頓
“我認為我全職回國,對普林斯頓和清華的貢獻比我全職在普林斯頓更大。”
普林斯頓大學是施一公事業開始和成長的地方。
1997年4月,尚未完成博士後研究的施一公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係聘
為助理教授。1998年2月,剛到大學任職,他就擁有了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
萬美元的啟動經費。
他選擇癌症為主攻方向,並以細胞凋亡和癌症發生的分子機理為主攻目標,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想從根源上了解它們,揭示其分子機理。“這是我的特長所
在。”施一公說。而他動用的主要手段就是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以獲得關鍵
蛋白質的原子水平的結構。“我們看到癌症抑製因子和致癌因子的一些空間結構,
看到它們的相互作用,並以此作為治療和防治癌症的突破性手段。”
研究突飛猛進。2001年,他獲終身教授職位;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成為普
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係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因在細胞凋亡等領域的傑出工
作,2003年,施一公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他是該獎項
設立以來的第一位華裔學者。2005年,施一公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2007
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
從2000年開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和密歇根大學等十多所大學開始“挖”他。“2004年,哈佛大學和
密歇根大學給了我很好的職位,對研究很有幫助,我也曾想過離開普林斯頓。”
為留住他,普林斯頓大學開出了慷慨的續聘條件:大幅度漲工資、資助個人購房、
提供占據一個樓層的500平方米的實驗室……
談起普林斯頓,施一公情深意長:“普林斯頓是美國最適合作研究的地方,
從各方麵講條件都非常好,愛因斯坦在這裏待了22年……我不去哈佛的另一半原
因是:我看到的哈佛醫學院感覺像是北京的王府井,擁擠嘈雜;普林斯頓大學則
更像咱們中國人心中的學術殿堂:美麗如畫的校園,每幢樓都很漂亮,校區內有
一個卡耐基湖,夏天劃船,冬天滑冰,一條專門用於慢跑和騎自行車的小路沿著
湖邊,綿延幾十公裏……”
普林斯頓大學的曆史比美國的建國史還長。獨立戰爭期間,學校的行政大樓
“納索堂”一度成為美國的臨時議院。
然而,當清華大學呼喚時,他卻毅然放下這一切。普林斯頓大學十分不舍,
征詢他意見:能否以停薪留職的方法回清華工作兩年後再返回普林斯頓?他非常
感謝學校給的機會,但在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信中,他說:希望你們支持我,
我認為我全職回中國,對普林斯頓和清華的貢獻比我全職在普林斯頓更大。
得失成敗
“我覺得,從政策製定到各方麵,國家應該充分考慮到回國人員的艱辛,予
以充分支持,這樣做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清華、為國家、為將來。有一種觀點
認為:十年前我是在更艱苦的條件下回來的,現在條件這麽好,為什麽還要提條
件?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時間、環境不同,國家、社會、經濟狀況都已得到發展。
國家各層次的領導和群眾都應該認識到:這些人確實是放棄了國外許多優厚的條
件,應該盡量為他們創造出優越的條件吸引他們回來。”
2006年5月,施一公回國參加國內四年一度的生物物理年會,5月25日,清華
大學黨委書記陳希找到他說:清華現在急需人才,能否全職回來工作?他說,需
要與妻子商量。
當天晚上,施一公給妻子打電話,妻子說:“這個機會挺好的,你不一直想
回國嗎?你應該好好把握。”他非常高興:“沒想到她會這麽支持我。”第二天,
他就跟陳希說:“我答應全職回國,但需要一個過渡期。”
然而,他隨後才發現,在回國的問題上自己和妻子有一個誤會:妻子支持他
回國工作,但沒想到他還要把家全部搬回去!為此,他們討論了近一年的時間。
施一公的妻子也是清華大學生物係的本科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目
前在美國強生公司工作。她的擔心實實在在:在普林斯頓,他們有一套500多平
方米的別墅,近一英畝的草坪花園,一對雙胞胎兒女才4歲多,在美國有更好的
學習生活條件……
“我回來後,妻子和孩子也會回來。說實在的,我覺得他們在自然環境和物
質條件上是有損失的,對妻子來講則是完全地付出。但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
自己的想法。”施一公說,在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有一個身份認同問題,他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在中國接受早期教育,有一種民族認同感,在他看來,“這太重要
了!等他們上了中學、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後,如果願意出去學習,我也會送他們
出去,讓他們自己做選擇。
回國前,一位最好的朋友對他說:“一公,你現在豪情萬丈,回去後肯定不
到兩年,就會被國內的大染缸染得看不見顏色了。”他對記者說:“我很自信我
不會改,我的意誌很堅定,我改變不了幾十年形成的人品和做事方式,兩年後不
會改,20年後也不會改。如果改了,我會覺得很悲哀!我會問自己:回來幹什
麽?”
清華大學為施一公提供了穩定的支持。2006年10月,他開始在清華建實驗室。
2007年3月,實驗室開始作第一個實驗。
顯然,這裏的研究條件畢竟不如普林斯頓,但施一公相信自己的研究水平不
會受影響,“因為科學是人作出來的”。
他強調開始時會有一個適應過渡階段,比如在普林斯頓,因為空氣質量好,
作實驗時很少會出現被汙染的情況,但他們去年在清華作實驗時,培養的細菌經
常被空氣中的噬菌體殺死。因此,他們有個規定:所有實驗室的窗戶必須關閉,
無論天氣多好都不能打開……“總之,作一些調整,環境是可以適應的。當然,
我們需要足夠的經費,生命科學需要較大的投資。”
回來全職工作還不到一個月,就有傳言:施一公已經學會敬酒了!他說:
“這句話不對,我在出國前就會敬酒了,這有什麽關係呢?我有自己做事的原則,
我不會做有違原則的事。我不會與這個體製格格不入,能接受的東西我會接受,
不能接受的東西我不會做。”
想到過失敗和挫折嗎?施一公表示:“說心裏話,回來之前我沒有想很多,
比如,遇到困難怎麽辦?得不到理解、能力得不到發揮、申請不到經費怎麽辦?
遇到這些情況我也沒辦法,我覺得不存在一個怎麽辦的問題,遇到問題就解決吧。
很難想象一個人會花幾天的工夫想遇到問題怎麽辦,我覺得不需要。”
“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世界強國不是以教育科學技術領先的。而中國現在的
教育和科技都不是領先的,中國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發揮一個泱泱大國的作用,全
方位進入世界舞台,一定會加強教育和科技,要加強教育和科技,一定會有相應
的措施出台。”
施一公認為,科學家有兩類:第一類是完全專心致力於學術,信仰學術,在
學術上做得非常好、非常深;第二類是社會責任感更大一些。他說自己屬於第二
類:“當初我選擇專業方向、決定做什麽事情是根據社會的需要。”
他說:“我在博士後時就有回國的想法,當時妻子擔心我回國後不受重用怎
麽辦,我說沒關係,至少我可以回中學當英文和數學老師、或者是開出租車。朋
友講,當中學老師不是浪費時間嗎?我說,不然,人活著既不在位置有多高,甚
至也不在於作出多大的物質貢獻,貴在有精神思想,孔子不就是傳播一種思想嗎?
他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有多大?培養學生是影響社會的一種做法,我很向往。”
“美國一些大學的院係在請我去做院長、係主任,在別人眼裏,我在美國有
光明的前景,但我認為我在美國的前途不如在中國光明。為什麽呢?這是我內心
的感覺,我覺得美國是一個發展得很穩定的國家,有沒有我關係不大,如果我在
職位上或科學上做得更好,對這個國家進步的貢獻也就是從100到100.1或101,
不過如此。但回國就不一樣了,因為中國還有很多東西亟待改進,從科技體製和
基金評審到大學教學和科研水平,相對於美國一流大學還有相當差距,我覺得我
回來以後可以有更大的作為,這種成就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會告訴我的學生和所有人,回來後
的民族認同感非常強。很簡單,在普林斯頓和清華做同樣的事,我會覺得在清華
開心得多。現在,我每天早晨起來都很激動,覺得又是新的一天開始了。人在有
理想的時候,心情總是很愉快的,就覺得特別有勁。”
采訪中,施一公暢所欲言:“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是什麽?我認為,無論是
英國還是美國,世界一流大學都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教授
隊伍,清華的本科生在入學時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學生,但還沒有世界一流的教授
隊伍;第二,除了世界一流的教授隊伍,還一定要有適合於一流教授隊伍工作、
學習和生活的軟環境,我覺得國內大部分大學還沒有,或者做得不夠。沒有這兩
條,中國很難辦成世界一流大學;而沒有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不可能全方位成為
世界強國。”
“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或者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偶爾也會有世界一流的發現,
但對一個國家來說,這是不夠的。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如果沒有世界一流大
學,不可能全方位成為世界強國。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本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利
益出發,都會努力支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大勢所趨。”
他認為,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有一個比較大的差別:國外的行政是服務於學
術的,教授發言權很大;但在國內,行政對學術的控製太多。
改革談何容易?“我相信,改革的過程會很漫長,過程會有許多波折,一些
局部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意料之中的。在這些局部,我希望意外少一些,少一
些假大空和忽悠人的東西。”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是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2007年回到清華。
她說:“這麽多年過來,一公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國外的人在回來時總是很擔
心環境、氣氛等問題,但像他這樣的人回來了,我們確實有了一種信心。”
施一公更是充滿希望和自信,現在的他不再有開出租車的想法了,“因為開
出租車不如作學術愉快。我對國家非常有信心,心底無私天地寬。這個國家在持
續變化,學術環境肯定會不斷改善,可以達到一定水平,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人才
到中國工作,一定可以!”
施一公簡介:
1967 年出生在河南鄭州市。1985年,作為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和河南省賽
區的第一名,被保送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係;1989年,以全係第一名的成績,
提前一年畢業,1990年赴美國留學;1995年,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
學院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1998年,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係,
2001年獲該校終身教職,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係曆
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
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製。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百
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
表3篇。這些工作係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
理,已有若幹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因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他被國際蛋白質學
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裔學者。
2005年,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